03.02 如何評價明朝?

煮文品史


開頭先定個基調,古典王朝都是垃圾。

言歸正傳,明朝真如題目描述所說,那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明朝很願意塑造自己強硬的形象,而實際上,這是無能的表現,很多小國、城邦甚至部落都願意犧牲一點面子來換取更多的利益,誰讓明朝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是賠本賺吆喝。拉達教士認為,明朝的朝貢貿易,表面上是萬國來朝,實際上是明朝給全世界朝貢。

至於明朝無和親更搞笑,明朝還真腆著臉要把公主嫁到朝鮮,結果朝鮮死活不要,這事也就不了了之。如果說和親的話,漢朝的和親好歹為自己爭取到了邊境的和平,為漢武帝日後的戰略反攻打下了基礎;昭君出塞更是留下了歷史美談;唐朝文成公主和親也達到了外交的目的;元朝與高麗的和親更是達到了間接控制高麗的目的;清朝和蒙古的和親也達到了控制蒙古的目的。即便是歐洲歷史上和親也廣泛存在於各國王室當中,要不然維多利亞女王也不會是歐洲老祖母。畢竟在王政時代,女人往往可以代替千軍萬馬的作用。

所以,我很難想象所謂的明朝無漢唐和親無兩宋歲幣是什麼褒義詞,在我看來則是外交無能的體現。

實際上明朝就是一個繼承了蒙古帝國衣缽的王朝,但是明朝的統治集團卻用儒家思想來理解蒙古帝國的政治政策,而沒有蒙古大汗的世界級眼光。蒙古帝國的一應制度,客觀上可以形成各個階級的成員對整個社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發揮各個階層的作用;但是等到明朝繼承了元朝的衣缽後,卻並不能理解各種制度的真諦,只能陷入了停滯甚至倒退之中。

只不過,在現代社會,尤其在網絡上,明朝都已經被吹上天了,但是所有的明吹都忽略了明朝只是蒙古帝國拙劣的模仿者。

而我之前就曾經提到過,明朝在中國五個大一統王朝當中,是墊底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01.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重現漢家江山榮光

大明帝國值得後世肯定,擁有眾多粉絲,與收復有幽雲十六州,實現“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重現漢家江山榮光之百年目標密切相關。安史之亂後,中原大地陷入割據混戰局面,盛唐一去不復返。公元907年,節度使朱溫廢除唐哀宗,見國號為“梁”,開啟了五代十國亂世。後來,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為爭取北方契丹支持,割讓幽雲十六州,中原大地直接暴露在遊牧民族之鐵蹄下。宋朝建立後,有心收復幽雲十六州,可連戰連敗,最後不得不送歲幣求得和平。不過,錢是買不來和平的,公元1279年,蒙古鐵騎在崖山一戰滅亡宋朝,致使“崖山之後再無華夏”,中原大地沉淪。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領兵25萬北伐,只有一年便收復幽雲十六州,滅亡元朝,將蒙古鐵騎趕回草原放牧,再次恢復漢人對中原之統治。就憑這功績,明朝便吸引一大批粉絲。

02.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創航海新時代,國際視野寬闊

作為大河文明之典型代表,古代中國重視農業,輕視商業,奉行“重農抑商”政策,這在商鞅變法之後尤為明顯,成為既定國策。在此背景下,古代中國對海洋之探索不多,國際視野侷限於所知之周邊各國,海洋意識相當薄弱。明朝建立前後,西方資本主義萌芽迅猛發展,商業異常繁榮,尤其是威尼斯、熱那亞,堪稱是現代化都市。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海洋必定成為新時代之“寵兒”,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時,鄭和率龐大艦隊七次下西洋,開啟了航海新時代,比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玩“新航路開闢”早半個世紀,中華民族掌握了先機。

當然,鄭和下西洋沒能延續,可其精神卻著實可嘉,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對其評價:“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的聯繫,很多國家都在和他的接觸之後派使者來中國貿易。鄭和下西洋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在他的影響下,中國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鄭和的歷史功績是不能磨滅的。”肯定了鄭和下西洋之偉大歷史意義。此外,明朝中後期實行“隆慶開關”,正式對外開放,融入了“大航海時代”之浪潮,緊跟時代潮流。

0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妥協、不認輸之硬氣

由於特殊地理位置,中原王朝建立後都會面臨來自周邊遊牧民族之威脅,尤其是來自北方大草原上的鐵騎,他們飄忽不定,來去如影。當中原王朝強大時,可以出師塞外征討,在大漠中擊殺遊牧騎兵;當中原王朝國力虛弱時,則採取辦法不一了。王朝初年或虛弱時,漢朝玩“和親”;唐朝玩“和親”、“結盟”;宋朝則乾脆“送錢”,甚至曾一度向金國稱臣,後則稱“伯侄”、“叔侄”之國,毫無天朝上國之尊嚴感。明朝則不一樣,從開國到亡國,一直都對侵犯者說“不”,毫無妥協之意。即使是到了崇禎時期,同時面對農民軍、滿清、西方列強,也從未有過妥協,還曾壓著荷蘭、英國等海洋霸主打,逼荷蘭簽訂“城下之盟”,逼英國賠款道歉,相當硬氣。正如朱棣留下遺訓:“我朝國勢之尊,遠邁漢唐,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亦無兄弟敵國之禮。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堪稱霸氣外露。

04.清代閉關鎖國,被動挨打,與大明形成鮮明對比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明朝之所以吸粉眾多,與晚清時期中國落後捱打之現象有關,是滿清之妥協、虛弱,襯托出了大明之剛強、硬氣。1644年5月,滿清鐵騎聯合叛徒吳三桂擊敗李自成,而後揮師入關,定鼎中原,並打著“為明覆仇”,追殺農民軍,剿平南明,統一全國。清朝自稱繼承“大明衣缽”,可乾隆卻玩“閉關鎖國”,將自己隔絕在世界潮流之外,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捱打,成為任人宰割之對象。之前,明朝擊敗過的英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強國均逼迫清朝簽訂不平等條約。被明朝從東南沿海暴揍到朝鮮半島的日本,也能虐打滿清,在甲午一戰將其擊敗,中國在遠東之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戰敗後,各種割地、賠款、開放口岸、議定關稅、公使駐華等不平等條件隨之而來。換句話說,軟弱之清朝與剛強之明朝形成了鮮明對比,這也是如今明粉眾多之主要原因之一,畢竟人需要有尊嚴感。


巖巖說史


以前受老一輩的和某些影視作品的影響總覺得明朝是個黑暗腐敗的朝代,但當我真正開始瞭解明朝後發現這個朝代其實也是個偉大的朝代!

一、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在歷經了金、元兩朝300年的統治後,漢人再次奪得江山。建國後整治貪官汙吏,解放奴隸,減免賦稅,清查戶口,解決了元朝對漢人的歧視制度,確立了平等人權,又在全國各地設立了學院以及養老院。為之後的永樂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朕和下西洋、萬國來朝、永樂大閱兵。通過朱元璋的一系列修養民生的政策後明王朝也達到了明朝歷史上的巔峰,領土也接近達到盛唐的疆域,華夏大地上再次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三、仁宣之治,這十年來明仁宗、明宣宗二帝勵精圖治、革除弊政、穩定局勢、北擊韃靼,明朝再一次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高速發展的好時期

四、成化中興、成化皇帝繼位後先為于謙平反,再整頓荊襄流民叛亂。成化三年平定建州女真叛亂後對建州女真實行了民族融合政策,史稱“成化犁庭”,之後又收復了河套、哈密衛地區。

五、弘治盛世,明孝宗在位年間更新弊政,言路大開,改革律法,複議鹽法。弘治一朝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六、嘉靖新政,嘉靖皇帝繼位初年任用內閣首府張璁實行丈量土地、改革賦稅、改革科舉、整頓學風,使國家實力再一次恢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

七、隆萬中興,隆慶年間發展經濟,節省開支,抑制土地兼併,廢除海禁,通商蒙古俺達部落,萬曆初年在張居正的改革下明朝出現了第三次黃金時期,這時期明朝經濟、文化、軍事、科技達至巔峰。從而有了萬曆三大徵,西學東漸。萬曆一朝無宦官之亂也無後戚專權。

所以說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朝代也不為過!


用戶104946749246


老實說,現在網絡上對明朝的吹捧實在是過高了。

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等等都把明王朝捧上了天。的確,我們不否認明王朝出現過一批聖君,比如勵精圖治的明太祖、愛民如子的明孝宗之類,但這也不能說明明朝就是一個完美的朝代,其滅亡必有該滅亡的道理。對待歷史,我們應該從理性的角度出發。

Δ明太祖朱元璋

明王朝的百姓們,無疑是多災多難的。單拿天災人禍來說,從1368年明朝建立,至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滅亡,這276年的時光裡,共發生了3952次自然災害。(數據來自《中國災害通史》)

頻發的自然災害就必須要求擁有清明的統治階級來緩解各類的社會矛盾。所以即便是明孝宗那樣仁慈的君主時期,我們也只能說這段時期內的百姓不至於家破人亡,對生活還是抱有一定的希望,而非其生活水平質量高。


除去天災人禍,還有人為的因素造成了百姓們的重負,其中以豪強貴族兼併土地與統治階級收取賦稅、徵收徭役為最。這兩個現象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頑疾,每個朝代都似乎無法避免,但明王朝時期的這兩個問題卻格外的嚴重。

明朝的賦稅是個大問題,自明初對全國土地進行測量後,一直都沒有進行過再次測量(直至萬曆年間張居正丈量土地),官吏們為了政績將一些荒地、鹽鹼地等等都納入收取田賦的隊伍之中,田地多出來了,賦稅也自然要多出來,這部分多出來的賦稅也隨官吏們任意的攤派,沒有一點規則。

豪強們有各種逃稅、漏稅的特權與方法,這一批人當地的官員大多惹不起,可賦稅的總量還是要收齊的,這該怎麼辦?官府就自然而然的欺負上了沒有勢力的平民百姓,讓這些人繳納多餘的賦稅,有時甚至當地的百姓已成為流民而不見蹤影,但其已經成為荒地的田畝依卻舊被收取賦稅攤派到別人的身上。

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江南地區。這個地方的賦稅格外的嚴重。更加特別的是,蘇州府的田地基本上都被沒入了官田,這也就導致了當時蘇州府一年的稅收竟與浙江全省稅收相等。

賦稅問題越嚴重,小農百姓也就越窮苦,所以有些人不得不依附於當地的豪強地主,土地兼併的趨勢也就愈演愈烈。即便是海瑞那樣的清官,也敗倒在了當時的豪強地主之下,被人以“魚肉鄉紳”的罪名免職。

明朝另一項嚴重的問題時,官場的貪腐之風隨處可見。我們大多都知道明代官員的俸祿是極低的,大部分官員如果僅依靠自己的俸祿是絕對無法養家餬口的。於是,官員們從上至下的選擇了集體試的對貪腐的沉默,這種沉默慢慢的演變成了一種潛規則。

可是,這種潛規則是不被法律所承認的,因而在發生政治鬥爭之時,大部分的官員都能夠被言官找出些許貪腐的證據,然後加以彈劾。也正是因為這種貪腐之風盛行,像海瑞那樣的官員才顯得格外的清明。與他相比,首輔張居正在死後也陷入了這種潛規則的陷害之中,最後身敗名裂。

再來談談明王朝的對外關係。明朝最嚴重的邊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北方的韃靼騎士,二是東南沿海的倭寇。許多人覺得明王朝有骨氣,不肯稱臣納貢,我們今天就來仔細談一談這個問題。

明王朝的外交政策,到今天被稱為是“朝貢體系”。何謂朝貢體系?就是周圍的小國與明朝建立一個“宗主--附庸”的關係。明朝是宗主,小國是附庸。許多國家都希望與明朝建立這種關係,不是因為他們臣服於明王朝的巍峨身姿,而是因為在建立這種關係之後,小國有了與明朝通商互市的資格。彼時,周圍很多地區的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從明王朝購得。

有這麼一層關係在,當時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少數民族追著明朝打,一邊打還一邊書信入貢稱臣,例如嘉靖年間的庚戌之變,俺答率領著大軍打到了北京城下,一邊大肆的擄掠北京周圍的地區,一邊請求入貢。而明朝只得用緩兵之計先讓俺答退出北京,然後開通馬市,以韃靼所需的生活必需品來換取一些不起作用的馬匹,這種憋屈的關係真的是明朝想要的嗎?

總而言之,明朝不是一個完美的朝代,也不是一個毫無優點的朝代,我們應該客觀的去看待它。


歲月青史


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494位皇帝

開國昏君並不在少數,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明朝朱元璋從起義到立國的部分事蹟,如果想真實的瞭解歷史,請認真的去理解...

朱元璋和陳友諒都是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韓林兒的部下。 朱元璋和陳友諒忙著打內戰,和蒙古人作戰的任務都落在韓林兒頭上。

韓林兒先後收復了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後來還攻克了元朝的上都(今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然後進兵朝鮮,把平壤也拿了下來。

清代重臣張廷玉評價韓林兒:“元之末季,群雄蜂起。……林兒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元庭雄兵,蕩之八九。太祖得以從容締造大明,藉其力甚焉。

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又謀殺了韓林兒,攫取了龍鳳宋朝的勝利果實,朱元璋對韓林兒的所作所為,比趙匡胤黃袍加身更加令人不齒。

擅殺舊主,這是朱元璋的不忠。

朱元璋17歲時,他61歲父親朱世珍去世,朱元璋出生時父親已經44歲了,由此可以推算出朱元璋的父親生於1286年。

崖山之戰是1279年,朱元璋的父親出生時,距離南宋滅亡只有七年,朱元璋的爺爺不可能七歲就娶妻生子,所以他的爺爺一定是大宋遺民。

以此類推,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太祖朱仲八都是宋朝人,大宋可沒有拿數字給人取名的習慣。這個結果是朱元璋手下文臣考察出來的,欺負老朱是半文盲,十有八九是憑空杜撰出來蒙人的。

朱元璋明知這些電話號碼般的名字是手下人杜撰出來蒙自己的,卻還裝模作樣的替他們修建皇陵,這種敷衍祖宗的態度是為不孝。

朱元璋死後,把46個嬪妃都為他殉葬,此為不仁。

瘋狂屠戮曾經並肩作戰的功臣,是為不義。

對,朱元璋是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處事不明,任人唯親不能任人唯賢,藩王分封制,漢朝時的七王之亂,東晉的八王之亂猶在眼前,老朱視若不見,把自己的兒子分封為藩王,結果他剛死沒幾天,就天下大亂,鬧出叔叔奪侄子皇位的鬧劇。

廢除相權,增設特務機構,閉塞視聽,靠恐怖手段來管理國家,這是封建文明的倒退。

朱元璋違背歷史制定的制度,讓以後的大明王朝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後宮亂政等歷史上所有的教訓層又重新曆練一番。

一、過河拆橋,誅殺開國功臣

說到朱元璋殺的開國功臣,那真是太多了,或許這些人都有罪,或許他是為了為子孫掃除登基障礙而痛下殺手,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究竟殺了多少開國功臣。

左丞相胡惟庸、韓國公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靖寧侯葉升、永嘉侯朱亮祖、江夏侯周德興、涼國公藍玉、藍玉黨”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主要有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會寧侯張溫、普定侯陳桓、舳艫侯朱壽、懷遠侯曹興等人。宋國公馮勝、德慶侯廖永忠、穎國公傅友德、臨川侯胡美、定遠侯王弼等

可以說開國功臣中十有九空。

二、殺人如麻

據說朱元璋在位期間殺人如麻,僅藍玉案就有一萬多人被殺,據記載,朱元璋可能殺了四十五萬人左右。

三、大興文字獄

由於朱元璋以前當和尚,對於“僧”、“賊”、“光”、“禿”等挖苦他過去歷史瘡疤的字眼,變得相當敏感,因此明初的文字獄絕不比清康乾年間遜色:這場始於洪武十七年,終於洪武二十九年的長達13年的黑暗歲月,受害者不下數十萬,明朝初期優秀的知識分子,因“文字獄”一案,幾乎為之一空。朱元璋大興文字獄到後來,越來越變本加厲,只要是上述字的同音字,都認為是通假字,居心叵測罪不容誅。

朱元璋靠獨裁來統治國家。

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已經規定了,所有皇族子孫天生享受富貴,不用做任何事,全部國家養著。國家的錢哪裡來?當然是從百姓那裡來,今天的說法叫納稅人,所以明朝百萬皇族全靠納稅人養著。但是皇族們每天山珍海味,榮華富貴,納稅人哪裡養得起?明代中期開始,全國各地的財政收入已經養不起當地的朱姓子孫了,比如那時的河南,全省全年財政收入84萬石,但河南本地的王爺們一年要消耗192萬石。山西省年財政收入152萬石,而山西的皇族每年的俸祿是312萬石。

明朝初年,河南周王府年俸只需1萬石,到了嘉靖年間,要69萬石。明朝初年,山西晉王府年俸1萬石,到了嘉靖年間,要87萬石。

朱家人或許在他們剛剛建立大明王朝的時候有過那麼一點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畢竟當時也是打著“打倒元朝腐敗集團”的旗號發動的起義。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幫朱姓人經過若干年的坐江山,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道德最低下、人品最流氓、精神最可恥的一幫人。他們只為了自己的享樂,絲毫不關心人民的死活,他們雖然心裡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知道百姓的不滿,但他們寧願設立東廠、西廠、錦衣衛來嚴格監視人民,也不願意自身做出任何改變。

這樣的一幫人,等待他們的結果是什麼呢?是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憤怒的人民,是被屠殺殆盡。

朱家人一直都在做著美夢,他們想萬世一系,永坐江山。為了確保江山穩固,他們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最終卻發現,歷史是欺騙不了的。人們壓抑了兩百年的怒火燃燒起來,哪怕子孫百萬,一樣是灰飛煙滅。

實施過海禁的王朝有三個:元、明、清。元朝有過五次海禁,不過旋禁旋開,總共的海禁時間大約10年。清代的海禁時間是30年左右。大明呢?從洪武四年到隆慶開禁,禁海的時間大約是200年。

朱元璋的出身決定了朱元璋的眼界,而且朱元璋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沒有工商業,沒有貨幣,沒有人口流動,沒有文化娛樂活動,大家都從事農業生產的的原始社會,也可以叫農牧社會

一個皇子死了上百個十五六歲的女孩陪葬,殉葬停止了千年後又啟,八股文章盛行,起於宋末的女子裹腳在明朝大行其道!明永樂後擁有海軍和船隊的大明也是自己放棄了卓有成效的海上遠征,轉而選擇了自我孤立,並切斷了中國瞭解和融入世界的通路,而那正是大明帝國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代的歐洲,全球大航海,世界大殖民,地理大發現,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運動蓬勃展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1486 年歐洲荷蘭遠征12000公里佔領了南非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登上美洲大陸,1493年西班牙葡萄牙劃分了分割全球殖民地的教皇子午線。151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1543年哥白尼去見了上帝,但《天體運行記》也終見天日。1522年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1511年葡萄牙佔領馬六甲,1521西班牙攻擊菲律賓,1565西班牙正式殖民統治菲律賓, 1609-1619開普勒提出行星運動定律。1609年伽利略製成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同年測試光速,雖然未成功。 1620年斯涅爾發現折射定律。 1628年哈維發現血液循環。 1632年伽利略提出相對應原理……。這些都是與明朝同時代,歐洲開始了對古老中華文明古老中國的全面超越!同時期的大明朝做出了什麼世界級的成績?這算明朝中國落後於西方麼?明朝皇帝懶惰怠政,太監弄權,黨爭不斷,封建禮教盛行。八股文取士,讀書人思想僵化,教條刻板。女子纏足,男人一輩子不剃頭,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腐朽邏輯甚囂塵上。明王朝是集其腐朽的朝代。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可笑又不知,毫無價值!明王朝如果遭遇西方列強的侵略還不如清朝。看明朝的領土版圖即可知明朝皇帝及其官僚的愚蠢無能!

弱明就是宋朝的一個翻版而已。 12萬多明朝官兵被日本50多個賊寇嚇得不敢出城,倭寇從浙江一路殺到南京城下,燒殺姦淫擄掠至死5000餘人,老百姓自發抵抗慘遭屠村,事後官府殺老百姓充功湊數,這就是明朝?

2萬7千明朝海軍打臺灣島荷蘭600人,最後明朝傷亡9000多人,荷蘭死傷不過百,最後臺灣島上沒有糧食,荷蘭投降了。

明朝和元朝,打到北京城下,城北是元朝,城南是明朝,蒙古人進關燒殺搶掠,十幾萬明軍不敢放一箭,待其搶奪姦殺之後出來收拾殘局。

外國屠殺了2萬5千餘華僑,本準備好道歉的準備,沒想到明朝的皇帝卻聲稱此乃賤民,猶如死了2萬多頭牲口一般淡定。

明朝80萬大軍因懼怕大清的武力,集體投降清朝區區1萬大軍,甚是可笑,之後這80萬大軍卻瘋狂殺戮殘明。

崇禎皇帝要逃跑,城門侍衛不給他開門,他心灰意冷掛歪脖樹自殺了。另外一個南明皇帝喊外國人來打中國人,失敗了,跑緬甸去,被人家當(豬)一樣五花大綁送回來的。

等等等等,明朝讓人大跌眼鏡的有骨氣的事數不勝數,沒有上過學或只是在百度上被人洗腦的人每天會喊明”威武”。

南宋的士大夫崖山跳海,而明只因”水太涼”

宋朝當年被遼,西夏,金,蒙古虐成狗,明朝是宋朝的翻版。

翻開歷史書看看對比一下兩個朝代會發現他們有很多共同點。

1,重文輕武 還出了好男不當兵的段子

2,黨爭 朝廷大臣為了爭權奪利不幹正事

3,政治腐敗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4,一個腐朽老化的壟斷集團遇到了創業階段積極進取的新興集團挑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娘則國娘。一隻羊來帶領一群獅子打不過一隻獅子帶領的一群羊。

毛主席和周總理說過,看明朝我就生氣,除了兩個不識字的皇帝還是可以,其他的簡直做盡了壞事。

明朝滅亡乃是天道,大清入關不僅是歷史選擇,也是中國之大幸。

試問滿清有為了讓孫子做穩帝位,把功臣宿將都殺盡的皇帝嗎?滿清有誅十族、瓜蔓抄這樣的皇帝嗎?滿清有不理朝政每天鬥蟋蟀皇帝嗎?滿清有不務正業天天當木匠皇帝嗎?滿清紅丸皇帝嗎?滿清有玩打仗的被俘虜了,回來殺自己人解氣的皇帝嗎?滿清有戀母情結的皇帝嗎,滿清有煉丹修仙差點被宮女勒死的皇帝嗎?滿清有四十年不見大臣不上朝的皇帝嗎?

南宋的士大夫崖山跳海,而明只因”水太涼”

宋朝當年被遼,西夏,金,蒙古虐成狗,明朝是宋朝的翻版。

翻開歷史書看看對比一下兩個朝代會發現他們有很多共同點。

1,重文輕武 還出了好男不當兵的段子

2,黨爭 朝廷大臣為了爭權奪利不幹正事

3,政治腐敗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4,一個腐朽老化的壟斷集團遇到了創業階段積極進取的新興集團挑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娘則國娘。一隻羊來帶領一群獅子打不過一隻獅子帶領的一群羊。

豬氏”明朝”

不割地,紅夷誆,不賠款,都來搶。

不和親,建長城,不納貢,養藩王。

讓東北,失臺灣,丟澳門,棄安南。

無青藏之高遠,無疆蒙之遼原

吳越倭寇行無忌,河套虜騎逞兇狂

勒石陰山全如夢,飲馬河中枕黃粱

東廂蛐蛐叫,西廊煉丹忙,

南閣藏木工,北岸掩豹房

在位四十年,朕只看陵寢;

北望三千里,極樂唯淮揚。

天子守國門,強行北狩看白馬。

君王死攝稷,都怪三桂不勤皇。

寧贈友邦後金,不予家奴闖王。

漢兼種花最多,降將甜朝最強。

昏正治隆晉宋,閹人遠邁漢唐~

看到這裡,不知道面前的您是否已經瞭解了昏君朱元璋的黑暗和狠毒?











ID笑似花解語


簡單說一下我對明朝的一點看法,如有不妥和錯誤之處請多多批評指正。

大明帝國始創於太祖皇帝朱元璋,歷經十六帝,傳二百七十六年(不包括南明政權),無論是經濟、文化、教育、科技、軍事領域,還是政治制度、民生保障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清人寫的明史對此也不吝溢美之詞,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想來令人神往。

很多人批評明朝的一個重要觀點是,明朝昏君輩出,鬥蛐蛐,做木匠,遊山玩水不務正業或是不理朝政的皇帝一數一大堆,這樣的朝廷怎麼能好得了?

我覺得這恰恰是明朝遠超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地方,就在於它有自己一套成熟、完備且不受干擾的政治運作體系,自上而下的將上層意志傳達到帝國的每個角落。皇帝的個人能力已經最大程度的被弱化,這樣可以避免皇帝好則天下大治,皇帝庸則天下大亂的現象。政府職能集中在文官的決策機構——內閣裡以及六部,皇帝只管蓋章(後授權給司禮監),比滿清所謂的大把“勤政明君”們強多了,我看國家就是在那些智商嚴重不足的“勤政明君”領導下一步步的走向衰落。

還有很多人推宋貶明,理由是宋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好,不殺不辱,最多流放,明則野蠻的多,動不動就打屁股、殺人。

我覺得這是小知識分子自戀情結的膨脹過度。每個朝代,每個國家,都不應對某個特定階級做出格外寬容、甚至是法外開恩的規定。對於能夠左右社會輿論、把持朝廷權柄的知識分子階層,更應該潔身自好,維護國家法律尊嚴,而不是一味的尋求政治、法律的特殊關照。即使如此,有明一朝,仁人志士層出不窮,士人階層慷慨悲壯者前仆後繼,在我看來,明朝的讀書人比宋朝更有血性更有擔當。


泰山7001


明朝是古代藩屬國最多的朝代,達百多個,遠到非洲。古代御駕親征最多的朝代,皇帝在草原上追著遊牧打野戰。古代科技文化最發達的朝代:永樂大典,軍器圖說,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地質地理志,農政全書,心學,火器水師,幾何原本,三大名著等等,觸發式水雷地雷,開花彈,燧發槍。古代經濟最發達的朝代,已超宋朝,農業發展到巔峰,世界白銀大量流入明朝,號稱白銀帝國。明朝是中華五千年曆史巔峰 ,強盛時領土包括東南亞,印尼菲律賓馬來,北到北冰洋,土爾扈特就是明朝部落受明朝冊封從西伯利亞鄂畢河迴歸。明末照樣吊打日本荷蘭英國葡萄牙。


中正o平和



明朝是一個從少數民族手中奪回政權的漢人朝廷,但最後又亡於少數民族。從1368年建國,到1644年滅亡,明朝歷時276年。我看《明實錄》發現,這276年,明朝老百姓的確沒有過過幾天好日子,天災人禍不斷。到朱元璋去世前,明朝基本平定全國,數十年的征戰,老百姓付出了犧牲,所謂“洪武盛世“”,老百姓並未得到好好修生養息,雖然國庫算是比較充足,老百姓也有飯吃,但老百姓的日子不如西漢的“文景之治”。


朱元璋去世後,燕王朱棣反抗建文帝朱允炆,長達3年多的靖難之役把國家又折騰的夠嗆。《明太宗實錄》有記載,當時華北許多地方荒無人煙的。接下來是鄭和七下西洋,攻打安南,五徵漠北,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永樂永樂,老百姓並未真正獲得快樂。即便在“仁宣之治”這個短暫的十餘年裡,老百姓也只是稍事得到休息,《宣宗實錄》多處記載了民生之艱,老百姓的日子並不好過。



正統初年,西南的土司大規模叛亂,朝廷調集大軍鎮壓了數年,勞民傷財;正統末年,發生“土木堡之變”,國家的行政中樞和武裝力量精華損失殆盡。成化年間女真人的騷亂、荊襄百萬流民起義等等,這些都耗費了國家的實力。

弘治一朝,休養生息,國家元氣有所恢復,但還是錢不夠花。明孝宗朱祐樘曾經問大臣劉大夏:“天下財富不在官則在民。太宗皇帝的時候,又是遷都又是修長城,還下西洋、徵越南,從未匱乏。現在我們百般節儉,但軍民卻窮困不堪,錢財都到哪裡去了?”

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不務正業,北方少數民族屢屢侵略,國內盜賊風起,安化王、寧王叛亂,國家被折騰的元氣大傷。據《武宗實錄》記載,一向較為富庶的江蘇淮揚地區,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人吃人的事情。

嘉靖時期,南倭北虜,蒙古人殺到京城下,生靈塗炭,國內民不聊生,正如海瑞所說,嘉靖嘉靖,家家乾淨,家徒四壁,一無所有。

隆慶開關,萬曆初年張居正改革,國家元氣有所回覆。但是張居正死後,各種壞現象死灰復燃,綱紀廢弛,萬曆三大徵、薩爾滸之戰等,將國家的財力消耗殆盡。

天啟年間的奢崇明、安邦彥在西南大規模叛亂,加上遼東的關寧防線,將明熹宗朱由校結婚的錢都貼補進去了。崇禎上臺後,形勢繼續惡化,無論怎麼收錢,都無法填補財政缺口。

通過看《明實錄》,筆者得出幾個結論:明朝的滅亡,是真正亡於民窮財盡。明末的東南,根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富庶,早已經被萬曆礦稅、徵兵等折騰的差不多了。

明朝276年,國家沒有藏富於民,沒有涵養民力,而且還始終存在兩個常態化吸血機:一個就是北方防線;一個就是宗室俸祿。這兩個開支壓得明朝始終富不起來,人口也增長不起來。


洪武末期,明朝人口5000多萬,到明末的天啟崇禎年間,明朝的人口還是5000多萬。修長城、建王府、伺候宗室等等,徭役繁重,人民平均壽命很低。《明實錄》經常寫到徭役繁重,累死很多人。到明末有34位親王府,近千個郡王府,鎮國將軍等更多,萬曆三十二年,宗室男子就有15.7萬人,這些人佔有了太多的女人,男女比例本來正常,因為宗室吸納了民間太多女人,導致民間男光棍無數,人口始終無法增長。

兩宋為什麼富裕?主要在於宋朝沒有邊防的過渡開支,因為都簽了和平協議,北宋和遼朝,南宋和金朝,交點保護費買了個太平,大家相安無事,軍費開支少了不少。

但明朝的長城防線,花了實在太多的錢,僅僅萬曆最後兩年,在遼東就花了1700多萬兩銀子,朝廷的一年的財政收入都沒了。如果沒有北方軍費開支,把276年花去的這些錢省下來,朝廷不知道會有多富有?

276年的明朝,事情接連不斷,老百姓始終處於被壓榨的狀態。明末清初的組名學者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裡說:“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說的是從1380年明太祖廢除宰相後,明朝就沒有什麼天下大治的時候,我覺得這個很有道理,說的對。

但是,明朝有明朝的特色,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又有“剛明”一說,這一點是為史家稱道的。


坐看東南了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該如何的去評價,對中國的影響有多大,為後世留下了什麼功績,這個只有回望歷史,來尋求答案。

明朝開創於朱元璋,成就於朱棣,朱元璋再造了華夏,復興了星光燦爛的漢文化,假如沒有他的努力,漢文化就會在大元朝的統治下走向滅亡,朱元璋罷黜丞相,這個影響可不小,不但是加強了皇權,更是改寫歷史的重大變革,一首詩《大風歌.明月》基本講述了朱元璋的歷史功績。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這個功績可比秦皇中央集權,漢武獨尊儒術,遷都北京影響深遠,不但是確立了以北京為核心的政治格局,更是以北京為中心構建了華夷秩序,促進了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永樂大帝朱棣發起的大航海運動,也就是鄭和下西洋,按孟席斯的說法,中國首先發現了世界,並點燃了文藝復興之火,人類由此迎來新紀元,這個觀點有很大爭議性,大多數人對孟席斯觀點持否定態度,假如孟席斯的說法,是真實的歷史,這可是開起人類文明新紀元的偉業!一首詩《長歌行.永樂》基本講述了朱棣的歷史功績。



洪武永樂年間是明朝最強大的時候,集中體現了明朝初年文治武功的強盛,之後宣德戰略大收縮,經過土木之變,明朝由盛轉衰,宣德景泰,成化弘治,說實在話,宣德有文治而無武功,景泰是一位中興之主,成化文治弱,武功真不小,弘治文治上幾乎可比開創仁宗盛治的宋仁宗趙禎。


嘉靖,隆慶,萬曆這一百年,開起了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工商業集鎮,是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這三位皇帝的功績可不小,嘉靖抗倭,隆慶開關,萬曆三大徵,特別是萬曆,抗日援朝,一舉奠定了東亞格局,打破了日本以朝鮮為跳板,入主中國的妄想。

明朝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思想哲學,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等,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十分發達的。漢有漢賦,唐有唐詩,宋有宋詞,明朝在文化上主要體現在小說藝術上,比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等文學鉅著。

明朝是自漢唐宋以來又一個黃金時代,位列中國漢唐宋明四大盛世之一,有不少人認為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個認識是錯誤的,還原真實的歷史,明朝無漢之和親,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御四方,君王主華夷!


大明錦衣衛士


明朝是漢族人最有尊嚴的一個王朝:明朝反抗壓迫而生,南明不屈服壓迫而死。自元朝,結束了唐末年到元朝漢族人被屠戮,奴役的悲慘歷史。朱元璋給了漢族人新生,而在南明,漢族人反抗民族壓迫的悲歌也激烈著後人為了反抗民族壓迫而戰鬥。尤其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李定國,鄭成功,孫傳庭,孫承宗,盧象升,秦良玉,張煌言等英雄更是讓我們尊敬。可以說明朝末年完全可以寫一部演義故事。三百年後,滿清滅亡,漢族人獲得新生,正是因為我們漢族人不屈服的精神,我們的民族才是高貴的,明朝是最能詮釋漢族人高貴的朝代。

明朝是一個高度自由的社會:在明朝時期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基本上都是內閣決定國家事務,甚至可以駁斥皇帝,這已經接近了君主立憲制,同時明朝社會風氣也非常自由,心血,文學創作都沒有桎梏。明朝一朝,中國科學文學成就比滿清多數十倍,這就是什麼樣子的地長什麼樣子的莊稼,而滿清愚昧落後正是因為極權,這說明一個國家靠愚民和奴化是沒前途的。

明朝的歷史詮釋了博弈的智慧和道理:明朝歷史自從朱祁鎮繼位開始,本質上就是皇帝集團和文官集團的鬥爭。明朝的皇權逐步削弱,內閣,錦衣衛,太監集團,稅收監察機構等皇帝爪牙不斷損耗,東林黨,士紳,勳貴後人等文官集團越發壯大 最後明朝因為爪牙盡失,皇帝自費武功滅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和做人,都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