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炎黃時代,南方有人嗎?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6951


漢民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民族的形成過程,又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糅合其他民族形成。

炎黃時代,以中原大地為中心,分佈著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各部落通過和平與非和平的方式,不斷交流融合,形成新的部落氏族,華夏族就在這個過程中最終形成。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錄了這個融合的細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描述一種以華夏為正統,相互交流融合,變四夷為華夏的過程。

炎黃時代,華夏族大概活動於陝西、河南、河北、山西部分地區。東夷族活動範圍在山東和黃淮地區。苗蠻活動於長江中下游。百越活動於福建、兩廣以及長江下游部分地區。


炎帝和黃帝都是華夏族,炎帝活動位置偏
南,黃帝偏北。炎帝在遷移擴張的過程中,在山東河南交界處,與東夷族大首領蚩尤發生戰爭。炎帝不敵蚩尤,於是聯合同族的黃帝,打敗蚩尤。殺死蚩尤後,八方作亂,黃帝又畫蚩尤像以威天下,於是叛亂遂平。

與三苗的融合發生在堯帝時期。《尚書》記載帝堯:“竄三苗於三危,分北三苗。”《呂氏春秋》記載:“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這裡三苗、南蠻、苗蠻都是一個意思。發生戰爭的原因據《山海經》記載“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這也表明三苗和堯有著特別關係,所以對堯傳天下給舜不滿。戰爭結果三苗之君被殺,三苗在一個長期的過程中融入華夏族。商周以後古籍就不再有三苗活動的記載。孔子說三苗:“有惡德,而遂絕其世。”其實就是大部分融入華夏了。



隨後的夏商周和秦時期,華夏族不停與周邊民族交流同化,直到漢朝,漢民族正式成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直到現在,漢民族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與周邊民族的演化融合。


鐵馬冰河戍輪臺


筆者不知道,題主所說的南方,是以哪裡做為參照物的?如果是以秦嶺、淮河為界,那麼,淮水以南,在上古時代,應該是百越部落聚集的地方,再往南去,還有我們常說的南蠻之地,或者說苗蠻之地。

當然,這裡說的南蠻,與漢朝時候的南蠻,還是有所不同,上古時代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都是眾多部落群體構成的農耕聚集地,並非是國家的概念。



由於題主的意思比較模糊,這裡暫且以靠近淮水地帶的百越部落,簡單說一說。

百越部落,顧名思義,就是百種族氏的意思,之所以出現這麼多的部落種族,就是因為南方地帶,山林密佈,因此大部分族群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情況。

而這些種族部落,在之後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不斷的戰爭,合併,逐步形成為如今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



而其中,另一部分,則在不斷的遷移中,跨過淮河,與中原華夏民族融合在一起,像南越、東越、閩越等等,均在西漢之時,逐漸同化成為漢族的一部分。

這些地方的祖先,我想各位小夥伴應該都大致瞭解吧!這裡簡單說一說,根據史書記載,中原之地,當然是炎黃二帝的子孫後代啦!

而南蠻之地的祖先,傳說是東夷首領蚩尤,在中原大戰失敗後,所逃離的九黎部落族人。



因此,南方在上古時代,是有人的,而且還有很多的族群。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關於炎黃時代,因為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具體的年代尚未證實,但至少可以判定在周朝有可考的文字記錄之前,也遠在殷商甲骨文出現之前,現在一般稱為上古時代。

那麼炎黃二帝那個時代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可以據後世記載和神話傳說窺知一二。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國名》載:"炎帝后,姜姓國,今寶雞有姜氏城,南有姜水"。這是炎黃出生和生長的大致記載。

關於炎黃二帝的記載被人熟知大多見於與蚩尤的戰爭,也就是涿鹿之戰。這場戰爭使黃帝逐步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各個部落,使黃河流域各地區的文化開始互相融合併產生了早期的華夏文化,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後來炎黃二帝有大戰一場,即阪泉之戰,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阪泉之戰畫像用干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可以得知,此二次戰爭之後,皇帝統一了黃河流域各部落,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那麼這個時期南方,也就是黃河流域以南有沒有人呢?

古代中原華夏部落泛稱敵對的南方部落為"蠻"、北方部落為"狄" 、西方部落為"戎" 、東方部落為"夷",南方也稱"南蠻之地"泛指古中國中原區域對以南的區域,古中國南方的地區,長江以南的地方,即如今南方一帶。傳說神農氏後裔雄王於西元前2879年在今日的越南北部至廣西南部一帶建立文郎國 ,歷任國主皆號"雄王" 。這是比較早的南方部落情況。比如後來的河姆渡遺址就是此類的活動象徵。

又如三苗,這只是中國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根據《山海經·第六海·外南經》記載"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嶽州之地是也。"亦有三苗是九黎之後的說法。

比如,《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洪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這裡講到的南蠻,都是將這裡的人,但是講的是炎黃稍後時期的共工或者火神祝融時期的事情了。

不管如何,南方有部落是相對肯定的,但是上古之事,文字記載相對較少,只能看神話傳說,所以只能從隻言片語看出其中端倪。


樸易堂國學易學文化


遠古北方處於冰川時期,土地絕大部分被冰川覆蓋,所以當時北方不可能有人類存在,因此人類祖先只可能生存於南方的山谷中,因為據考證當時南方的山區和高地也被冰川覆蓋了,據說廣東也有冰川遺蹟!

後來地球進入相對溫暖時期,冰川融化,北方大地才適合物種繁衍,人類才開始定居北方!所以北方人是從南方遷去的,而南方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家園!(北京人只有二十萬年,隨著冰雪逐漸北抬,人類才逐漸北遷,所以越往北,人類化石遺蹟的時間就越短。)

但是南方有南方的不利條件:1,地形複雜,交通不便,使古代南方無法形成統一的大社會,使文化發展受到束縛。2,因為地理隔絕較嚴重,久而久之就導致近親繁衍,殘疾現象嚴重,導致人口數量上不來。3,由於南方溫暖,物產豐富,而且盛產能做武器的竹子。在吃穿住用不愁的情況下,不需要社會發展,導致南方很落後。

反觀北方,土地相對平坦遼闊,利於人與人交流,利於農業和技術發展,利於統一文化的形成!所以遠古時的北方人口眾多,文化發達,思想統一!

個人認為華夏民族的人源於南方,華夏文明誕生於北方,所以古代華夏文史以北方為中心!當然炎黃時代南方肯定有人,只是部族眾多,人口很少,所以從屬於中原文明!


鬼影147951010


炎黃時代大概在四千年前,南方有不少超過五千年的考古學發現,如河姆渡文化有七千年。但是當時南方沒有文字,中原文明是在向南擴張中逐步記錄到南方族群活動情況的,所以古代中國對南方史前歷史的瞭解還不如現在的考古學家。


科技文化鄭軍


南方有布陀陀和米六甲的族人


小林185554962


在炎黃時代,南方民族主要是三苗部族和百越部族,兩者都是蚩尤大帝的九黎帝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參與了蚩尤大帝追南逐北的阪泉之戰、逐鹿之戰!逐鹿戰敗後,三苗一度衰落!在少昊時期,三苗又再次興盛起來!建起了三苗古國!開國者為蚩尤大帝太子帝江,都城設在長沙!在顓頊帝時,帝江之子帝共工康回在位,遷都石家河,國勢強盛,準備北伐,奪回中原!後北伐失利,帝共工康回戰死不周山下!太子帝共工歡兜繼位,與中原堯舜二帝相爭,戰敗被殺!而太子帝共工孔壬繼位,支持堯帝之子繼位,反對帝舜篡位,為帝舜所殺!太子帝共工垂繼位!又與大禹相爭!時三苗國發生天災和強烈地震,大禹乘機南征,在大禹三個月的屠殺和進攻下,帝共工垂戰敗被放逐,太子相柳戰死!首都石家河被大禹焚燬,三苗古國被滅!族人分散,成為荊楚南蠻,春秋戰國成為楚國的主體民族~~楚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