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四

是秦國,而非其他國家統一天下,其中有很深的且複雜的原因。

在華夏曆史上,東方文明往往先進於其他各方。堯舜禹時期,活動範圍大致在今河南、山東、山西一帶。夏啟之後,承襲了這一傳統,勢力開始向四方擴張。商人崛起於夏之東方,滅夏後也沿著夏人的足跡而前進。唯獨周人起於西方未開化之地。后稷以農業起家,後代不斷東遷,從邰到磁再到周原,方才正式定居。相對於商之先進文明,周屬於落後文明,但落後之周,經文王、武王兩代之努力,終滅了代表先進文明之商。若不是武庚叛亂,周人可能不會將新的文明遍播天下。周承商制,在此基礎上加入新的內核,是為分封制,與此相配套的是禮制,一舉理順了等級關係。

秦人發源於隴西,與周人之耕稼不同的是,秦人發家靠的是畜牧業,因此身上有更多戎狄特質,在文明方面更顯落後。春秋時期,大河文明燦爛奪目,文明核心在魯衛。蓋魯國為周公之後,衛國為殷人之後。歷經幾百年開枝散葉,到戰國時,齊、魏、燕、趙、韓成為先進文明的代表,看不起落後、封閉的秦國,更鄙視更加野蠻的楚國。

然而,落後的秦在商君變法後,日益強大,再一次上演了落後吞併先進之劇目。從此以後,此類劇目不斷上演:匈奴南遷、五胡亂華、遼奪燕雲、金跨長江、蒙古滅宋、滿清入關,無不是此類的重複。在西方,也不乏類似經歷:羅馬滅希臘、法蘭克王國崛起、奧斯曼帝國擴張等等。如何能如此,直接原因可能在於軍事實力對比的懸殊(包括將帥指揮能力和軍隊戰力),主要原因可能是綜合國力的差異(包括君主才略、施政方針及國家財富積累)。

單純從軍事上講,山東六國都曾強大過。

首先是魏國,經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三代努力,魏國國力富足。吳起按照嚴格標準訓練的步兵縱橫天下,尤其在任西河守時“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且在與秦陽晉之戰時以一擊十,大破秦軍。惜乎吳起之後,魏國依舊富強,但因無強力君主及出色戰將,魏國風光逐漸黯淡。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四

魏武卒

其次是齊國,齊威王用鄒忌言變法後,國力強盛,加上齊人好技擊之術,武風較盛,在名將田忌、軍事家孫臏的帶領下,桂陵、馬陵二戰,大損魏國國力。齊湣王滅宋,齊的勢力達到頂峰,從此走上了下坡路,被燕國所破。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四

馬陵之戰

燕昭王姬平,本是燕文公太子。按照正常的程序,他應該會即位為王。但是傾慕上古賢風的燕文公聽信了蘇代的讒言,禪讓於大將子之,燕亂從此而生。姬平聚合勢力,藉助齊國力量打敗子之。誰想齊國在幫忙平亂時毫不客氣的肆意燒殺搶掠。燕昭王即位時眼見滿目瘡痍,痛定思痛,聽從郭槐的建議,築黃金臺,大力延攬人才,方才攬得樂毅、劇辛大才。歷二十年改革,燕軍始聲動天下,一舉而下齊七十餘城。然而幾年之後,即墨田單先行反間計,再擺火牛陣,一舉收復了失地,燕軍大敗,燕國曇花一現。

楚國一直不聲不響,僅有的輝煌是做了幾任名義上的“合縱長”,最後關頭項燕大破李信軍,與王翦六十萬對六十萬相持一年。楚人戰力真正發揮在秦二世以後,項羽、劉邦代表了楚國的實力。

戰國後期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是趙國。自武靈王趙雍實行胡服騎射以來,趙軍戰力陡然上升,卻五國、走林胡、降樓煩、滅中山、行朝會,成為超級大國。即使在沙丘之變後,趙國實力依然未有下降。趙惠文王時期敢於與秦硬碰硬,“完璧歸趙”、“澠池相會”提升了趙在外交上的地位。閼與之戰,趙軍首次勝過秦軍。長平大戰後,趙在慘敗之後,依然保證了邯鄲的安全,避免了傾覆的危險。如果不是武靈王盛年退位,趙國後繼乏人,歷史很有可能改寫。

《大秦帝國之崛起》背後真正的大秦帝國四

長平之戰

最後說韓國,韓昭侯用申不害變法,依仗宜陽鐵山,大力訓練新軍,享有“勁韓”之名,六國二十年不敢攻韓。奈何韓國一無險地,而無縱深,三無人才,從未當過老大,反而總是第一個受傷,也是第一個滅亡。

秦國與山東六國,有相似,更有其特異。

前文已經分析了秦人性格和秦人風度,不再贅述。其他重要原因在於:

第一,秦國曆代君主的能力強而在位時間也長,保證了政策的連續性和國力的穩固上升。自孝公以來,歷惠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始皇共7代君主。其中,武王、孝文王、莊襄王材質平庸,幸而享國之日均不超過3年,可以忽略不計。秦孝公在位23年,秦惠王在位27年,秦昭王在位55年,僅次於康熙和乾隆。秦始皇做秦王26年,當皇帝11年。

第二,秦國本土將帥雲集,代有傳承。秦獻公時,上陣父子兵,獻公、孝公及孝公兄贏虔自身都是勇猛戰將。少梁之戰獻公身死,孝公即位而忙於變法,公子虔被施劓刑後閉門不錯,變法後第一戰統帥由商鞅自兼。這只是短暫的空缺,很快便出現了第一個名將司馬錯。司馬錯是司馬遷的八世祖,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伐蜀,由此成為秦國功勞最大的三統帥之一。

司馬錯之後是戰神白起。武安君白起,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得益於他的戰功和斬首數額。《史記》記載,白起主要戰功有:前293年,秦魏韓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升國尉;前289年,伐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78年,攻楚,燒彝陵,逼楚遷都;前262年,長平大戰,坑、殺趙軍45萬。累計大小70餘戰,斬首100餘萬,約佔整個戰國傷亡人數的一半(梁啟超統計)。

白起之後沒有特異戰將,有王齕、王陵、蒙鶩等老將。而後王翦、蒙武、李信、楊端和、馮劫、馮去疾、王賁等群星燦爛,橫掃天下。其中王翦滅趙、燕、楚三國,王賁滅魏、齊二國,內史贏騰滅韓。王翦滅楚後乘勢南下百越,以為桂林、象郡,南中國併入華夏。

第三,秦人鞏固成果的能力超強。商鞅變法之後,秦逐漸收復河西之地,全面據有函谷關、武關,四塞封閉,秦地固若金湯,雖列國合縱卻難入函谷關。而秦人可從容東向。司馬錯伐蜀,李冰治岷江,川中成重要後方基地。範睢入秦後,獻計“遠交近攻”,逐步蠶食各國,秦繼續壯大。至嬴政時,秦統一已成時間問題。

秦之所以能將六國之地安然化入,迅速成為新的生產力,原因在於秦法為戰時之法,獎勵耕戰,能激發人民積極性。兼之秦國上下同心,一派欣欣向榮之氣。第四,秦法維護。商鞅在秦變法二十餘年,初時秦人不習慣,三年以後,秦人為便。孝公去後,商鞅被車裂,秦法卻被完整保留。以後,無論何人為王,何人任相,秦法巋然不動,成為一座豐碑。各國不能真正強大,蓋變法未觸及根本,因人而異,隨意性較大,後世變法亦然。

如此,秦國以隴西之一隅,經數代經營,強力兼有天下成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奠定中國版圖雛形。

後續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讀史小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