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章、492篇,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代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篇簡介一覽: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中華經典名著《 論 語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本篇共計31章,從各個方面記述了孔子的德行,除了孔子本人的言論,也多有他人對孔子的評說。雖然內容豐富,孔子的政治思想,為人,學識等都有所涉及,不過細加尋繹,還是能看到本篇最核心的內容則是如何在一個變化萬端的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問題。孔子重視把握人類發展規律,並嚴格掌控自我以適應客觀規律,正是這樣,他始終保持著高昂的人生態度,也正是這樣,才使得他的言行能夠超越內在的思想侷限,而對後人久遠地發生影響。本篇首章提出的論點是學界討論較多的一個問題。孔子“罕言利”是不言而喻的,在《里仁篇》,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表明了他重義輕利的基本態度。但孔子並非絕對地排斥利,關鍵在於利的獲得不能違背道義。至於孔子罕言“命”與“仁”的問題,則眾說紛紜,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解釋,難以取得統一。

第九篇 子罕篇 ( 28 - 31章 )

【原文】

9·28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後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評析】

孔子認為,人是要有骨氣的。作為有遠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樣,不會隨波逐流,而且能夠經受各種各樣的嚴峻考驗。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評析】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個範疇。《禮記?中庸》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1);可與適道,未可與立(2);可與立,未可與權(3)。”

【註釋】

(1)適道:適,往。這裡是志於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堅持道而不變。

(3)權:秤錘。這裡引申為權衡輕重。

【譯文】

孔子說:“可以一起學習 的人,未必都能學到道;能夠學到道的人,未必能夠堅守道;能夠堅守道的人,未必能夠隨機應變。”

【原文】

9·31 “唐棣(1)之華,偏其反而(2)。豈不爾思,室是遠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註釋】

(1)唐棣:一種植物,屬薔薇科,落葉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搖動的樣子。

(3)室是遠而:只是住的地方太遠了。

【譯文】

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搖擺。我豈能不想念你嗎?只是由於家住的地方太遠了。”孔子說:“他還是沒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麼遙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