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0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篇简介一览:

子罕第九

(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中华经典名著《 论 语 》第九篇 子罕篇 (28-31章)

本篇共计31章,从各个方面记述了孔子的德行,除了孔子本人的言论,也多有他人对孔子的评说。虽然内容丰富,孔子的政治思想,为人,学识等都有所涉及,不过细加寻绎,还是能看到本篇最核心的内容则是如何在一个变化万端的社会中安身立命的问题。孔子重视把握人类发展规律,并严格掌控自我以适应客观规律,正是这样,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人生态度,也正是这样,才使得他的言行能够超越内在的思想局限,而对后人久远地发生影响。本篇首章提出的论点是学界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孔子“罕言利”是不言而喻的,在《里仁篇》,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表明了他重义轻利的基本态度。但孔子并非绝对地排斥利,关键在于利的获得不能违背道义。至于孔子罕言“命”与“仁”的问题,则众说纷纭,甚至有截然相反的解释,难以取得统一。

第九篇 子罕篇 ( 28 - 31章 )

【原文】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后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原文】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而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 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原文】

9·31 “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

(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

(3)室是远而:只是住的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子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