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雲南重金屬汙染治理又欠新賬

在雲南曲靖羅平縣,正在清運的廢渣堆場讓人觸目驚心——大量含鉛廢渣並未得到安全處置,由於防滲膜破損,含鉛廢水滲漏汙染著地下水。附近另一渣庫,鈣渣隨意堆存,在雨水沖刷下,含有鉛、鋅、鎘等有害物質的汙染物肆意流淌,被汙染的廠區土地寸草不生……更讓人揪心的是,這裡地處珠江上游,重金屬汙染嚴重威脅著珠江水環境的安全。

雲南羅平鋅電股份有限公司位於珠江上游的曲靖市羅平縣,2007年公司就已上市。這家企業的重金屬汙染隱患問題由來已久,在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意見中就明確指出,“雲南省一些地方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重金屬汙染治理的艱鉅性和緊迫性認識不夠,推動解決環境問題的主體意識不強”“曲靖市32.8萬噸各類涉重金屬廢渣無法得到安全處置”。

根據督察反饋意見,曲靖市委、市政府被雲南省委、省政府責令做出書面檢查。2016年12月份,曲靖市制定了整改方案,明確提出,“2018年底前完成羅平鋅電股份有限公司10萬噸含鉛廢渣無害化處理”。2018年3月,針對雲南羅平鋅電股份有限公司整改工作緩慢問題,國家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又向雲南省通報了有關情況。

然而,當記者隨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人員抵達現場時發現,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變本加厲。

據瞭解,第一輪環保督察意見反饋後,羅平鋅電公司根據曲靖市督察整改方案,制定了10萬噸含鉛廢渣處置方案,但是,對於自身存在的其他環境問題隻字未提。而該公司實際含鉛廢渣數量遠超10萬噸,根據2018年3月下旬其自測的情況,實際堆存量達22萬噸,截至目前,仍有近10萬噸含鉛廢渣尚未安全處置。

更為嚴峻的是,與原堆場臨近的另一渣庫內還有大量含鉛、鋅、鎘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危險廢物鈣渣(脫硫石膏渣)堆存,沒有管理臺賬,數量不詳,據督察人員估測應在10萬噸以上。受雨水沖刷,鈣渣與雨水形成的混合物質四處流淌,現場一片狼藉。

按規定,鉛鋅行業企業生產廢水重金屬汙染物應實現車間達標排放,並建設初期雨水收集系統,確保生產廠區含有重金屬汙染物的廢水、初期雨水不外排。但現場檢查發現,該公司電解車間不但未按要求單獨收集電解車間高濃度重金屬廢水進行處理,實現車間達標排放,而且將沾染有高濃度重金屬汙染物的電解板隨意露天堆放,嚴重汙染環境。

此外,廠區未建設初期雨水收集系統,一遇下雨,地面散落的含重金屬廢渣、粉塵經雨水沖刷進入雨水溝,由於收集池容積較小,大量含有重金屬的雨水形成汙水溢流至廠區道路。

究竟什麼原因讓這家上市公司敢於擅自選擇性整改,甚至敷衍整改?這與地方政府工作不力不無關係。儘管2016年底曲靖市委就提出“常委會每季度專題聽取1次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彙報”,同時明確要“不斷增強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要“堅持掛牌督辦、跟蹤問效,整改一個、銷號一個、驗收一個”。可是在制定督察整改方案時,曲靖市委、市政府全然不顧重金屬汙染防治的複雜性與艱鉅性,將有關整改工作全部安排給縣級地方政府承擔。對於轄區內存在的重金屬汙染防治突出問題,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以及專題會並未專題研究重金屬汙染防治工作。

更為嚴重的是,雲南省中央環保督察整改領導小組將國家督察辦公室關於督察整改工作存在問題的通報轉發到曲靖市後,對於該公司整改工作存在的問題,曲靖市既未掛牌督辦,也未跟蹤問效。

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的現場反饋,讓當地政府感受到了巨大壓力。記者獲悉,6月21日晚,曲靖市委召開常委會議專題研究了環保督察相關整改工作。作出下達企業停產通知,涉及鉛鋅生產線暫時停產整改;全力以赴處置廢渣,加快廢渣外送處置速度;全面評估企業環境風險,積極整改,企業要依法依規做好信息披露等決定,並提出相關問題要在2018年10月31日前整改到位。

經濟日報記者隨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雲南之行告一段落,但本報仍將持續關注雲南環保的整改舉措落實情況,期待記者心目中這片美麗的土地不再受到汙染。(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紅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