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重拾“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

重拾“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

重拾“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

竺可楨先生曾說:培養科學的空氣是什麼?就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什麼?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

重拾“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

這“利害”二字卻是真正“厲害”,到了現實生活中,要將它與是非分割開來,真是難之又難。最後無非以一句“科學家亦不能免俗”作為藉口。

這俗話說的便是社會的潛規則,是“利害”、是權衡、是功利,是科學精神的死敵。追求功利讓我們失去對真理的熱愛;追求功利誘惑我們違背實證精神;追求功利讓我們放棄質疑、屈從權貴。最終,功利主義讓我們離科學精神越來越遠。

“科研人員東南飛”,飛向更有錢更發達的地區已是持續了十幾年的老話題;人才激勵和評價以金錢為導向,不以科學論英雄,也不是新鮮事;“帽子”滿天飛的問題說了也不是一兩天,但似乎看不到徹底改變的跡象。

社會對科學的認知是功利的——人們常常把科學與技術混為一談,遇事先問這個研究有什麼用;方向的選擇是功利的——科學家要先看自己做的是不是熱點,美國有沒有做;科學家自己也是功利的——為了帽子、票子、位子願意作出改變。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不計名利,變成了“傻子”才做的事。

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求真務實,講的就是敢於探索。凡事先計名利而後動,談何科學、談何真理。這個問題其實科技界的有識之士一直都是痛心疾首的,老一輩的科學家也一直在呼籲大家得失心更少一點,好奇心更多一點。

在科技界內部,多少人呼籲要動真格的、動刀子。要的就是讓違背科學精神、追求功利的人受到最大的懲罰,讓人們知道那些“傻子”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科學精神的匱乏被認為是我們民族從事原始性創新的軟肋,而功利主義又被認為是深植於我們文化內核中的元素。難道我們必須接受“科學家也不能免俗”的現實?不。當歷史發展到今天,核心技術與原始創新成為社會向前的最大推動力時,為了國家民族的長遠發展,我們已經到了必須向功利主義“宣戰”的時刻。

坊間一直有種說法——老先生敢講,小先生不敢講。一開始不解深意,後來有圈中人解釋說,敢講的老先生因為心中私慾不多,看不得科技界的歪風,不吐不快;小先生不敢講也情有可原,自己還有諸多所求,“帽子”、位子都在等著,得罪人豈不自毀前途。

你看,這功利二字著實可怕,因著它,講真話都變得不容易了。

如今我們倡導科學精神,希望求真務實、理性質疑之風能成為科技界的常態;希望這股浩然正氣“佔領”科學共同體,進而影響全社會。這第一步,怕是要先斬斷功利二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