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一些人對外人態度很好,但是對家人態度很差?

震禮



這種人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人生百態,本身並不奇怪,可是看了一些朋友的分析,把這樣的人說成虛偽騙子,善於偽裝的變色龍,更是對人品全方位否定,這種觀點我不能認同,我覺得這樣的人是熱心腸的好人,在與家人的溝通交流上,只是存在方式方法不當而已。

我以前單位上有個司機姓於,今年也該有四十歲了吧,一直給單位開小車,至少也有十四五年了,不是領導專車,就是那種執行各種臨時任務的小車,領導也好單位其他人員也好,都經常坐他的車,所以單位裡幾百號人都認識他,他也跟每個人都熟悉。

大家對小於司機的評價就是,幽默風趣懂禮貌,又熱心助人,對別人的事比自己的事還上心,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總是第一個到場,小於司機在單位人緣好威信高,經常得到領導表揚和獎勵。但是這個人有一個缺點,就是回家後啥也不幹,輔導孩子寫作業,幹家務活都是媳婦的,他一概不問,有時媳婦忙不過來叫他幫把手,他就和媳婦吵架。他媳婦是小學老師,有文化有修養的人,大多數時候都忍下了。就這樣過了多年。

在我離開單位的前一年,小於媳婦在學校組織體檢時發現了乳腺癌,因為發現的早,手術做的很成功。小於在他媳婦住院期間,一下瘦了十來斤,鬢角上有了白髮,眼角上添了魚尾紋,他幾乎一天二十四小時陪在媳婦身邊,從沒見他對媳婦這樣好過,陪媳婦散步,輔導孩子寫作業,以前從來不做的家務活,現在他全部承包了。

我離開單位前有一次喝酒,我問小於為什麼像變了個人,他告訴我,當他聽說媳婦得了癌症,覺得天一下塌了,是他給了媳婦不快樂的生活,太多的不開心就是得病的根源,他的生活中不能沒有媳婦孩子,以前的他不懂事,現在他知道該怎麼去做了。

我離開原單位兩年了,與大多數老同事保持著聯繫,小於和我也經常微信中聊天。他確實是變了,在單位還是那樣樂於助人,在家裡不僅是幹家務,還琢磨起飲食來了,變著花樣給老婆孩子做好吃的,他媳婦心情變好了,人比有病前看著還年輕了。

我們身邊有一些人就是這樣的,在外邊謙虛有禮熱心助人,回到家人就變了,要麼不愛說話,要麼說話語氣生硬,讓身邊的親人難以接受。其實,這些人未必就是壞人,也不是人品有多差,可能他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家人也需要溫情的語言溝通,也需要關心愛護。等有一天他們明白了,肯定會改的。


淡墨流香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比較有想法的,畢竟我也算是一個這樣令人討厭的人。我的看法是可救的。。。。。

我與朋友相處時就是一個好好先生,很少發脾氣,很多朋友都說我是位“好人”。但在家中,我與妹妹的關係超級差,她只小我一歲半,按理說我倆應該很好交流。但我倆在一起超過倆小時就會吵架,冷言冷語。對此,我有過很多很多思考,一直想與妹妹改善關係。

思考之後我就發現我大多數是在外面受的氣對家人發了。這樣是很可惡的。

後來我就想了些辦法,對我而言很有療效,希望對您有幫助。其一,回家之前放鬆一下,聽聽歌,散散步,放輕鬆,散散心中的戾氣。

其二,閒暇時多多,多多,多多的自我評價思考,審視自己,想想解決辦法。

其三,可以適當離家一段時間,一月左右,自然可以體會到家人的好,家人的可愛之處。

其四,溝通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不過對我而言就很不舒服了,我妹妹很少和我交流,平時在她面前我都儘量處處讓著她)


皇甫澤君


把最好的脾氣給了外人,把最壞的脾氣給了最親近的人。很多人都是這樣,對外人都是恭恭敬敬,客客氣氣;而對自己家人就是惡聲惡氣,橫眉瞪目。

我父親就是這樣的人,只不過不是很嚴重。他對外人說話總是輕言輕語,面帶微笑。對家裡的人就很不耐煩,不小心說錯話就會被怒目而視,不管有沒有外人在場,所以,很多人都知道我父親是這樣的人,還有人給他一個很“中肯”的評價,說我父親是一個內嚴外寬的人。好吧,管他呢,除了這點,他其實是一位非常好的父親。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一個人除了跟家人相處,還要跟外人打交道,外人不會容忍你的壞脾氣,而家人會。外人會因為你的一句不友好的一句話,或者一個不耐煩的眼神就遠離你,跟你斷絕來往;而家人永遠是家人,會毫無原則的原諒你,給你安全感。


所以,最親的是家人,不要把最壞的脾氣給了家人,而把最好的脾氣留給了外人。


感情範兒


認識的一位同事跟我抱怨過他老婆在外面表現得禮貌謙恭、知書達理,對到訪的同學、朋友和同事也熱情有加、端茶倒水、切瓜送果的。可平時一面對老公和孩子一點耐心都沒有,動不動就“笨豬”“死豬”的叫罵,埋怨老公在工資不高買的房子離市中心、小區物業管理差,說我同事回家了什麼都不做,責罵孩子不聽話、學習不爭氣、整天玩遊戲;對公公婆婆也沒有好臉色,嫌這嫌那,說孫子帶不好、飯菜沒營養、不講究衛生、衣服不分開洗;對每週末過來看外孫的自己爸媽也是說這說那,嫌棄買的水果餅乾便宜不適合小孩吃,還囉裡囉嗦,給她添亂。總之自己家裡的一切都不如她意,對家人誰都看不慣,對家裡的東西什麼看都不順眼,別人傢什麼都好。

分析下來我覺得我同事的老婆有以下幾點需要自省的。

①過度攀比

心裡有落差就會產生緊迫感和壓力,當緊迫感和壓力得不到釋放和緩解,就會焦躁不安、否定自己。心理落差的原因是找錯了人生對標。把自己看見的、聽說的或者認識的環境裡最富裕(不一定是最好的)的人的人生狀態作為自己的參照目標,看見人家開寶馬就埋怨老公沒本事買了輛小速騰,看見人家送小孩去讀國際學校就責怪老公沒本事,看見同事小孩參加鋼琴比賽獲獎就責罵自己的孩子笨頭笨腦……。總拿最好的別人家來對照自己的,天天處於一種“我是最差的”的心理暗示,心靈也就“扭曲”了。

②缺乏行動力

對自己嚮往的生活充滿幻想、臆想,可每天下班回家拿著個手機刷微博看娛樂不亦樂乎,能連續一看就兩三個小時,對家人家事不聞不問。玩手機唯一的收穫就是收集了明星們帶孩子參加了什麼親子活動、穿的什麼牌子衣服、用的是什麼牌子的化妝品等等這種信息,卻從不花時間去思考如何改變、採取什麼行動去爭取,天天如此,沒有任何哪怕一點點的行動力。

③情商太低

作一名妻子、媽媽、女兒,對自己的角色毫無認知,任何環境下,自己的言行舉止與自己應擔當的角色從來不契合,千人一面,作為妻子你任性,作為媽媽你也任性,作為女兒你更任性!從來沒想過將自己的情緒和態度調整為與自己擔當的角色相匹配,事不會做,話也不會說。

④思想與年齡階段不一致

人生有分為好幾個階段:嬰幼兒、少年兒童、青年、中年、老年。按理說在什麼年紀就想什麼事、做什麼事情。但在生活中,18歲的人總想著自己30歲的事,30歲的人的思維還停留在18歲,這就造成兩個我,一個活在現實中,一個活在幻想裡,充滿矛盾。現實的我看到的、體驗到的生活總是與幻想的我想看的、想體驗的不一致,腦海裡自己明明捧著玫瑰花跟當紅小奶生徜徉在夕陽下的沙灘,手裡卻拿著要洗的老公和孩子的臭襪子,一股失落和憤懣湧上心頭,一晚上都沒睡好。

所以,不管家裡的誰出現了人前人後兩副模樣、家裡家外兩種心態的時候,一定要主動把ta拉回現實,接納自我接納自己的家,自己的當下的生活、眼前的親人才是最真實、最重要的、最應去珍惜的。如果對現狀的人和事不滿意,我們就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一步一步地去努力、去改變。


職業鯉


”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來自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

看到問題我想到了小時候因為考試沒考好被家人罵了一頓,但是後一秒看到別人臉色立刻變了,當時內心其實是很受傷的,那麼是什麼矇蔽了我們與家人之間的愛呢?

不是說家人的態度不好,而是我們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我們一直在表達自己的評論,而不是事實和感受,而這些問題來源於下面這些:

一、道德評判

在某人的行為與我們的價值觀不符合的時候,我們會認為這是不道德的。在生活中體現為:當一個人開著比你好的車超了你後,你會說不就開了輛XXX就了不起了;當你給孩子定下一個學習目標而她沒完成,你會說孩子不爭氣;當你想要你沒有得到男朋友的生日祝福的時候,你會說他不把你放心上。

我們這樣暗自的評頭論足的暗藏了我內心真正的需求,是很不公平的,即便是對方選擇讓步,也不是心甘情願的,這樣只會讓你的價值觀和道德判斷混為一灘。

二、盲目的進行對比

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父母、別人家的媳婦等等,這些都是在進行對比的同時無形的傷害家人行為的一種。生活中太多的這種對比了,對比的人是希望你能向別人學習,而被對比的人內心就會想:你咋不找他去啊??

三、去迴避你的責任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妹在上小學的時候,當時聽到有的同學的家長深夜還陪著孩子學習,就在吃飯的時候隨口說了句,當時我媽聽到後就說:”你以為我不想陪著我的孩子學習,那沒辦法啊,我還不是為了這個家。

這種方式就是在淡化了個人的責任,而選擇了迴避。導致的結果就是家人之間越來越缺少交流,孩子不願再想你吐露心聲,因為你總有推卸責任的藉口。

四、強人所難

這種強人所難最典型的就是;你如不怎樣怎樣,我就怎樣怎樣,試圖用威脅的方式讓別人去做滿足自己的需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情人間的爭吵,經常拿分手來威脅對方來達成自己的潛在需求。所以這樣的強人所難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而對方迫於這樣的方式去做事並不是心甘情願,而是為了滿足你的需求。

正是因為這些事情導致了我們與家人的溝通產生了矛盾,所以說試著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內心的需求,這會使我們和家人的關係起到很大的幫助。


我是泛黃銀杏,為自己的財富自由而努力的自由撰稿人,持續輸出成長中的乾貨,歡迎留言討論。


泛黃銀杏


在外面低聲下氣,有求必應,在家裡頤指氣使,脾氣暴躁,這樣的人太多了。人們往往形容這樣的人是“耗子扛槍窩裡橫”。甚至有人說,這是一種無能的表現。其實,沒那麼簡單。

我們知道,人都有雙面性,就像《套中人》所講的那樣,我們每個人都像生活在套子裡,這就是典型的面具人生。人是群居動物,離不開社會屬性。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並不僅僅是為自己而活,很大程度上也是為親人,甚至為他人而活。所以說,“表裡如一”也好,“名符其實”也罷,不過是人們的美好想象罷了。一句老百姓的俗語很貼切,“要想人前顯貴,先要人後受罪”就充分說明了人的雙面性的特點。

人為什麼會人前人後判若兩人呢?道理很簡單,在外面,接觸的都是與自己無關的人,人家不是你的親人,所以不會慣著你,不會無原則的接受你、包容你。所以,哪怕你受了天大的委屈,也得夾著尾巴做人。而親人就不同了,因為有血緣或姻緣關係,扯著骨頭連著筋,所以,無論你怎麼發脾氣,摔東西,親人也會理解你、容忍你,起碼不會像外人一樣抽你一個大嘴巴。所以很多人在外面受了委屈,不敢發作,但是又無處發洩,回到家中就會拿親人撒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窩裡橫。

這種窩裡橫的人並不都是因為窩囊,有的人甚至還是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一個人再成功,也不可能無所不能。人在世上,無論是做官還是做生意,總有不如意的時候,或者被人刁難,或者事與願違。壓力大了,難免就會壓抑,又不想在外人面前表現出來,還得強顏歡笑、虛以委蛇。憋著一肚子火,回到家中終於可以發洩一番了,所以就會拿家人撒氣。

無論是事業有成之人,還是一事無成之輩,對親人沒耐心、發脾氣的窩裡橫都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不要因為是自己的親人,就可以無所顧忌的傷害。這種語言上的傷害,猶如在牆上釘釘子,雖然你事後把釘子拔掉,但牆上的釘痕是去不掉的。所以,作為一個性格完善的人,應該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家人成為自己情緒宣洩的垃圾桶。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肯定是能救的,關鍵是看你自己想不想要被救了。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在面對外人的時候,會非常禮貌的去面對,並且有時候剋制自己的脾氣不讓自己在公開場合不恰當的爆發出來。但我們在家裡的時候,卻往往做不到在公共場合時的剋制?

其實,正因為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所以,在公開場合時的剋制、隱忍,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我們內在的控制力。而每一個人,這些控制力都是有一定量的,而往往,當我們結束了一天的社會公開性的活動,比如上班、上學,回到家後,我們已經是處於一個自控力水平比較低的一個狀態。

而又因為家的環境,整體是處於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所以,我們會卸下相應的防備、控制機制。而把比較自然、放鬆、真實的狀態呈現出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調整自己在家的這種暴躁狀態?

面對家人,感覺不耐煩的時候,你可以先給自己冷靜思考的時間,比如,你可以在對家人講話之前,先在自己的心裡默唸30個數,數完之後再開口說話,這樣的話,假使自己心裡有怒氣,也會在數完這些數字後,恢復到一個比較平靜的狀態。然後再去和家人進行交談,你的態度自然也就平復很多。


柏燕誼心理諮詢師


生活中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是父母脾氣最暴躁的時候,和愛人相處的時候也時常因為一些小事情而發生爭吵,在家裡我們會發現,自己最壞的脾氣和最消極的情緒,都給了自己最親近的人。對待家人和外人來說,我們的耐心顯得那麼的不足。為什麼我們會對外人的態度很好,卻對家人的態度很差。

態度具有情感性,情緒以需求為中介

情緒情感是個體對於外界形成的一種態度體驗,是外界事物與主體需求的關係反映,換句話說情緒情感的產生是以需求為中間介質的。當我們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從而對外界產生的是一種積極的態度體驗,反之則需求不被滿足,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我們對待家人的時候,需求會變得更多,因此不被滿足需求佔據了絕大多數情況,因此我們常對家人產生較差的態度。

不必保持形象

在外與人相處中,我們為了保持面子保持尊嚴,常常要進行印象管理,為了形成一個好的形象,有時候我們必須帶上人格的面具,不能真實的做自己,也許不開心了,臉上也要掛住笑容。既然留下來好的形象,就會為了保持形象,使自己的行為前後一致,因此在對待外界的時候會更加耐心和包容。對待家人,我們只需要做真實的自己就可以,因此你想發脾氣就會發脾氣,不會強行約束自己。

家人不會離開你

我們的許多行為是受內心支配的,在我們的潛意識當中,知道和你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不會離開你,所以你的行為會更加的肆無忌憚,


心理學充電時間


這個問題就是典型的“窩裡橫”問題。這裡說到人的態度,那就是和個人心理相關了,我們來看看造成這種態度差異的原因

為什麼要對外人態度很好呢?我想,所謂的外人大致可以分為工作圈和生活圈。對於工作圈,包括公司內部的同事圈、領導圈、公司外部的客戶圈等與工作相關的圈子。那為什麼要對這些人態度好呢,究其原因,我認為是追求利益。在這些人面前,人們會刻意、有意作出有利於與大家處理好同事關係,或者故意討好領導,或者為了業務更加順利進行等所謂“態度好”行為。


細想這些表現出來的態度好,其實都只是為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同事們對你的支持,領導的提拔、賞識,客戶對自身業務的機會等諸多利益。而對生活圈的外人例如鄰居、路人等外人,人們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種安全,一是預防來自他們可能帶來的危險或威脅,二是我們也希望能讓他們幫助我們預防外來危險,比如說我們都希望鄰居間相互關照,需要鄰居的關照以獲得更大的安全保障,不在家的時間順便叫鄰居留意,以防外來的小偷。其實人們基於對安全的需求也是對自身人身或者財產等的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利益的追求和保護。


那為什麼對家人的態度不好呢?對好多人來說這個話題比較敏感,想想自己在過去好多時間也確實是這樣對待自己的家人,有點良心的人人都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對家人態度差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

  • 人們在外面態度好,讓自己心理上受了不少委屈,所以回家後為了發洩情緒,往往會把矛頭指向家人。


  • 相比外人可能對自己的利益或者安全造成隱患,家人就安全多了,父母的大愛,夫妻之間的容忍,孩子的稚氣都可能成為成為被傷害的對象。
  • 現在態度不好,等在外面發達了,風光了就帶領全家人一起享受好日子,以為以後可以有很長的時間來彌補這些過錯……


事實如此,也不要過多地抱怨,多反省,當你覺得你的行為、態度可能對自己最親近的人造成傷害時,三思!不要等到他們消失,才知道他們的存在。

智聯校園 學生劉衛兵回答

智聯校園:求職 | 學習 | 活動 | 吐槽 | 故事 | 專屬大學生的聚集地


智聯校園


我想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種人之所以對外人態度很好對家人態度很差,和他們的“老好人”個性有關。


這種人一般因為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表現在外在就是極度懦弱。從他們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巨大的“怕”字。他們怕得罪人,怕言語行為的不周會給自己招來禍患,怕拒絕別人引起他人的不滿,怕維護自己的利益招致對方的對抗......


這種種的“怕”致使他寧願在別人面前處處退讓和遷就,也不願去面對自己內心深深的恐懼。

但是,任何一個人的內在就像一個氣球,都有承受的限度。當這種人內在的情緒像空氣一樣在氣球內越積越多的時候,“氣球”總有一刻會達到爆裂的極限,而這個時候“老好人”就會出現情緒的失控。


而人絕大部分都有潛意識裡的趨利避害,就像我們不會對伸手打了我們一巴掌的彪形大漢怎麼樣,但是轉身會把身旁的小貓小狗狠狠地踢上一腳一樣。這些人在潛意識支配下也會選擇相對安全的對象爆發自己的怒火。

而最安全的關係無外乎親人。親人可以給他們更多的包容和接納,所以就出現了這種對外人態度很好,但對親人態度很差的“雙面人”。


對於這個人群,認識到自己性格上的不足非常關鍵。只有他們認識到自己個性上的問題,認識到自己在與別人相處時缺乏應有的“界限”意識,敢於保護自己的權益,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免於經常性地受傷,那麼他們的內心就不會因為過多不良情緒的積蓄,而變得易怒。

這樣慢慢你就會發現他會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平和,對其他人的態度也就會變得穩定而大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