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政信類信託收益率逼近10%

在嚴監管、去槓桿的宏觀背景之下,信託業增速放緩已是不爭的事實。6月20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布2018年一季度行業數據顯示,全國68家信託公司受託資產規模為25.61萬億元,較2017年四季度末下降2.41%,為近兩年來首次負增長。

同時,5月末政信信託餘額為1592.60億,相比上年同期下降近三成,但政信信託產品收益率卻快速躥升。

在5月新發行的政信信託產品中,已經不乏預期收益率超過9%的產品,且不少產品一經發行便被“秒殺”。

政信類信託收益率逼近10%

一位資深信託經理告訴萬千景財富:“集合信託產品收益率的上升主要是嚴監管使資金來源受限,而融資方對資金的需求又比較大,造成融資成本上升,從而助推信託產品收益上升。”

著名信託專家孫飛表示:“投資者9%的收益率,再加上信託公司的中間費用,融資項目的資金成本將高達12%左右。”

政信信託收益率逼近10%

事實上,政信類信託產品因有地方政府“背書”,一直受到投資者的追捧。

政信信託是指信託公司與各級政府在基礎設施、民生工程等領域開展的合作業務。政信合作類信託的融資方一般是政府的各類融資平臺,政府融資平臺負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開發等,這類信託產品最大的特點是融資主體相對比較有實力,且地方政府對還款做出承諾或直接以地方政府的債權收益權作為融資標的。

“現在政信類信託產品特別火,我買的一款光大信託的產品,一天時間小額的認購就沒有了,最低也要300萬起。”一位投資者說。

其5月共投資了兩款政信信託產品,一款為“百瑞信託·富誠372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新蒲經開投三期)”,期限24個月,規模1.96億,預期收益最高9.2%。融資主體為貴州新蒲經濟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資金主要用於向融資方貴州新蒲經開投發放貸款,由其用於貴州新蒲經濟開發區保稅區配套產業標準廠房二期建設項目。

還款來源是融資方自身經營收入和其他現金流入。

另一款為“光大信託-蓉悅2號成都金堂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規模2億元,期限24個月,收益率9.2%,資金主要用於受讓融資人享有的對債務人的3億元應收債權,融資人將信託資金用於中金快速通道的建設。

據上述資深信託經理介紹,金融機構做項目時,會有一個“融資平臺名單目錄”作參考。

一般而言,在目錄裡面的說明自己本身沒有造血功能,或者有部分造血功能,但並不足以覆蓋它的負債成本,它很多的資金都來源於政府補貼。但通過改造之後,它擁有了造血功能,並且做到自負盈虧之後就可以退出目錄。同時,監管層對於金融機構給目錄裡面的平臺做貸款也有一些限制性條件。

從以上投資者所投資的兩個項目來看,它們沒在名單目錄裡面,說明其造血能力較強,貴州和成都的政府負債率和償債風險相對可控,而平臺類項目要在兩年內就通過自己造血不難實現,所以基於宏觀、微觀和當下的金融環境,我對於政信項目相當樂觀。”上述資深信託經理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據上述投資者反映,她是通過第三方理財平臺購買的上述兩款信託計劃,除了9.2%的收益率之外,第三方平臺還額外返給她1.4%的渠道費,但這些並沒有體現在合同裡。

“這明顯屬於不正規的高息攬儲手段,也就是說,我以4%看似沒有什麼優勢的利息去攬儲,但是同時又通過融資企業找來的第三方額外再補4%的利息,加起來就高達8%,但第三方給的利息是不體現在法律文書裡的。不放在正規合同裡的收益都是有貓膩的,比如是否涉及到避稅或者不正當高息攬儲等。”上述資深信託經理表示。

在被問到為何會選擇政信信託產品時,上述投資者表示:“不相信政府還能相信誰?”

的確,由於隱含政府信用的關係,政信類信託項目一直被認為是安全性較高的產品,2012-2013年,政信類信託實現爆發式增長。

自2017年開始,地方政府被問責、信託公司被點名的聯動監管就已啟動。

2017年12月23日,審計署公佈了《財政部關於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遏制隱性債務增量情況的報告》。該報告提及,對於遏制隱性債務增量,財政部從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中央企業三個層面下手。

其實嚴監管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對於投資者來說,未必是壞事。只有行業越來越規範化,風險才會從根本上可控。

本文轉自網絡,僅代表原作者立場,不購成投資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