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若如上修而不入者,或非其宜,当自思惟:理观之中,具四念处、慧根、慧力、择、喜觉分、正见、正思惟,如是十法,智度所摄。此是理观,此解不明,由于二世愚痴迷僻,昏覆精神,故令三昧不显。应当改革,发大誓愿,令事观明了,破四颠倒。

谛观此身,从头至足,但是种子不净,乃至究竟,五种不净:

所谓是身,揽他遗体,吐泪赤白,二渧和合,托识其中以为体质,是名“种子不净”。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居二藏间,秽浊浃润,乍悬乍压,或热或冷,七日一变,十月怀抱。若六疱成就,形相具足,日月已满,转向产门。《大论》云:此身非化生,亦非莲华生,但从尿道出。此处卑猥,底中厮恶。是名“住处不净”。

既生出已,眠卧粪秽;乳哺将养,自小之大;耳贮结聍;眼流眵泪;鼻孔垂脓;口气常臭;头垢重沓,如薄粪泥;髀腋酸汗,如淋尿洒;衣服着体,即如油涂,是名“自相不净”。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其中唯有屎尿之聚、脓聚、血聚、膏、髓等聚,大肠、小肠、肪 月*册、脑膜,筋缠血涂,恶露臭处,虫户所集,尽海水洗,不能令净。《论》云:此身不如摩罗延山,能出旃檀。自小至大,性是不净。譬如粪秽,多少具臭。是名“自性不净”。

一旦命终,假借还本:

风去、火冷、地坏、水流;虫噉鸟啄,头手分离;盈流于外,三五里间,逆风闻臭;恶气腥臊,冲人鼻息;恶色黮瘀,污人眼目,剧于死狗。是名“究竟不净”。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如是五种,皆是实观,非得解观。那忽于中计以为净,好衣美食,爱护将养;摩头拭颈,保此毒身?譬如蜣蜋,丸鹿粪秽,人亦如是。爱重此身,至死不厌,不可搪触。养此身故,造种种罪。若知过患,始终不净,能破净倒也。

又复当知:四大成身,二上二下,互相违返。地遏水,水烂地;风散地,地遮风;水灭火,火煎水,更相侵害。如箧盛四蛇,痈、疮、刺、箭,常自是苦,有何可乐?加以饥渴寒热,鞭打系缚,生、老、病死,是为“苦苦”;四大相侵,互相破坏,是为“坏苦”;念念流炎,是为“行苦”。于下苦中,横生乐想。若见苦相分明,如疮中刺,介介常痛,不于此身生一念乐倒。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又复当观:过去无明、善恶诸业,驱缚心识,偪入胎狱。如系鸟在笼,欲去不得。心识亦尔,笼以四大,系以得绳;心在色笼,无处不至。业绳未断,去已复还;笼破系断,即去不返,空笼而存。此坏、彼成,出笼、入笼。印坏,文成,无一念住。又,风气依身,名“出、入息”;此息迁谢,出不保入。《毘昙》云:“命是非色、非心法。”《大集》云:“出、入息名『寿命』。”一息不返,即名“命终”。比丘白佛:不保七日,乃至不保出入息。佛言:善哉!善修无常!

又观诸业犹如怨家,如乌竞肉。经云:“刹那起恶,殃坠无间”。促促时节尚成重业,何况长夜恶念,业则无边。业如怨责,常伺人便。若正偿此责,余业不牵;偿稍欲毕,余业争撮,去住无期。无常杀鬼,不择豪贤;危脆不坚,难可恃怙;云何安然,规望百岁?四方驰求,贮积聚敛;聚敛未足,溘然长往。所有产货,徒为他有;冥冥独逝,谁访是、非?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或出家人,知解溢胸,或精进灭火,而不悟无常。谚云:“可怜无五媚,精进无道心!”此之谓也。

若觉无常过于暴水、猛风、掣电,山、海、空、市,无逃避处。如此观已,心大怖畏。眠不安席,食不甘哺,如救头然。白驹、乌兔,日夜奔竞以求出要,岂复贪着世财,结构诸有,作无益事,造生死业耶?顿绝羇锁,超然直去;如野干绝透,争出火宅,早求免济。是为破常倒。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又复当观:无量劫来,多约名、色及以想、行而计我、人。若其执作,忽闻赞骂,云赞骂我;立、行、住、坐、卧,一切事物,皆计于我;如胶涂手,随执随着。经云:凡夫若离我心,无有是处。若遭贪穷,失于本心,亦计我不息;若得富贵,恣势纵毒,酷害天下,赫怒隆盛,怨枉无辜。诸业兴起,皆我所为,谁代当者?逆风执火,岂不烧手?如彼夜房,谓言有鬼;天明照了,乃本旧人。

又,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业力机关,假为空聚;从众缘生,无有宰主。如宿空亭,二鬼争尸。如此观时,我倒休息。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若修四观,破四颠倒,道心郁起,生大怖畏,如为怨逐,如叛怨国,如行险道,念念周慞,秖求出路。獐闻猎围,霍惊绝走;虽遇水草,何暇饮噉,志在免脱。声闻如是。

若鹿透围,小得免难,并驰并顾,悲鸣呦咽,痛恋本群;虽复踟蹰,更知何益?茹气吞声,衔悲前进。缘觉如是。自出生死,愍念众生;虽悲悼哀伤,不能救拔。

若大象王,虽闻围,合不忍独去;自知力大,堪遮刀箭;守护其子,令群安隐,得免伤害。菩萨如是。无常、无我诸观明时,怖畏切心,如蹈水火。又起慈悲,如母念子。众生盲冥,不觉苦烧,我今云何弃之独去?安耐生死,以智方便教化淳熟,作得度因缘;于自功德、法身、慧命,展转增长。有缘机熟,即坐道场成佛,与众生共出三界。如彼大象,自他具安。

若小象子,虽捍刀箭,必为所中,自他无益。初心菩萨欲入生死,生死触之,失退善根,法身破坏。虽然,发大悲心,功德可叹。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故菩萨虽怖生死,而恒求善本:荷负众生,不同二乘;虽住生死,非贪五欲,但为兼济,不同凡夫。经云:“不住调伏,不住不调伏。虽知无我,而诲人不倦;虽知涅槃,而不永灭;虽知不净,不说厌离。”即此义也。多修六度,功德善本,似羊身肥;勤观无常,诸恶业坏,恒被狼怖,如羊无脂,是名修事般若相。自行、教他,赞法、赞者,称十方佛,为证、为救!

诸佛威加,离障解脱,即与四种十慧相应。是为事油助增道明。

摩诃止观|六明般若,十法理观(一百七十四)

文章 | 智 者 大 师

图片 | 玉 泉 禅 寺 数 据 中 心

玉泉Monaste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