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網視導讀 :自電影頻道(CCTV6)推出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40年40部”年度影片片單後,圍繞著該份片單的討論聲便不絕於耳。“這些電影憑什麼能夠成為當年的國產影片代表?”成為不少觀眾看到片單後的最大疑問。

1000個人心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同樣,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一份自己評選出的“年度影片”片單。

昨日,網視洞察梳理了一遍電影頻道所發佈的“‘40年40部’年度影片片單”(詳情:電影頻道改革開放40週年年度影片片單),雖然有些影片身為“零零後”(好吧,再減十年......)的小編並沒有看過,但在全方位查閱過每一部影片的故事內容、和創作背景後,小編髮現這批片單的“評選標準”。

標準一:

永不過時的“主旋律”

既然是獻禮“改革開放40週年”的年度電影片單,凸顯主流意識形態的主旋律電影自然成為該份片單的首選“批隊”。

從入選的40部影片中來看,屬於主旋律題材的電影近20部,尤其是最近十年的年度影片中,光主旋律題材電影便有7部,佔整體片單近五分之一的比例。

自1987年其,時任廣電部電影局局長的騰進賢正式對全國電影創作團隊提出了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方向,以1989年所上映的獻禮新中國成立四十週年的《開國大典》成為主旋律電影的標誌性作品。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開國大典》(1989年)

這一階段的主旋律影片基本保持著對歷史相對正統的敘述方式,大多完全由國家出資製作,在發行、放映等環節也都擁有體制性的保障。

而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主旋律”影片也開始嘗試藝術化創作。一批諸如《紅河谷》《黃土地》等具有藝術電影特徵的主旋律作品問世,這一時期的主旋律電影也開始從宏觀敘事轉變為通過個人視角來向觀眾展示所要闡述的主流價值思想,這種由大人物的運籌帷幄向小人物的悲情設定的改變,小編認為這一點對後來諸如《雲水謠》《集結號》等主旋律電影的小範圍復興具有重大影響。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同時,在這一時期,隨著《甲方乙方》以賀歲片形式拉開內地電影市場的類型化探索序幕之後,“主旋律”影片也開始逐漸向市場化靠攏。如葉大鷹導演所執導的《紅櫻桃》,便是當年主旋律電影成功進行商業包裝的範例之一,以其高成本高回報的營銷策略創造了5003萬元的票房紀錄。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紅櫻桃》(1995年)

進入21世紀後,主旋律影片已經找到了非常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以《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為代表的主旋律影片,在內容製作上也開始在局部大膽調用好萊塢等主流大片的製作手法,試圖在“主旋律”之中完成其中國本土化的“嫁接”。不過從觀眾反響來看,全明星、大製作的手法固然能夠贏得較高的市場關注,但卻並不能贏得觀眾真正的喜愛,拋棄電影藝術、宣教意味甚濃的主旋律電影,也讓不少年輕的觀眾對主旋律電影的認知倒退回改革開放初期階段......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建國大業》(2009年)

↓《建黨偉業》(2011年)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這一階段主旋律電影市場化的運作模式,近幾年主旋律電影商業化上的成功運作,也離不開上一階段對市場化道路的摸索。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諸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探案》《戰狼1、2》《紅海行動》等具有主旋律性質的商業電影,無論是從敘事結構還是人物設定,從衝突節奏到視覺效果層面上,都開始明顯具備了國際主流大片的基本特徵。同時,隨著國內電影市場投資結構、出品歸屬等多層次的變革,今天的“主旋律”影視作品也有著相當的自主性。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可以看出“主旋律”電影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主旋律電影近兩年的“文藝復興”也並非一蹴而就,它是在一步步地適應市場,一步步適應時代發展,也在一步步地尋找自身的自主性。至於未來主旋律電影會像什麼方向發展,相信值得所有觀眾拭目以待。

標準二:

中國電影的“三大獎”

這一標準雖然並不十分絕對,但是卻也十分簡單明瞭的解釋出了為什麼1982年的代表作品不是開創票房記錄的《少林寺》?2006年的《瘋狂的石頭》比起《雲水謠》輸在哪了?1993年為什麼不是在戛納大放異彩的《霸王別姬》?下面這張40部入選電影所獲得的中國電影“三大獎”的列表,算是對那些優秀卻未能入選片單的國產電影進行統一回復:“輸”在國內電影成績上了。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1985年,文化部電影局劃歸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後,原來的文化部優秀影片獎更名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到了1994年,文化部則將優秀影片獎文匯獎等獎項正式改革合併後為華表獎。至此,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一起並稱為中國電影的三大獎,是經中共中央批准的三項常設全國性文藝大獎。同時,這三個獎還分別代表著我國最高觀眾認可、最高藝術水準、最高政府鼓勵的三大電影獎項。

所以,即便在國內國外電影節上拿獎拿到手軟,回到國內仍要按照國內的標準來進行劃分。這也是那些遺憾“落選”40部年度影片片單作品的無奈之處。

(注:自2005年起,金雞獎在單數年舉辦,百花獎在雙數年舉辦。華表獎每兩年舉辦一次。2017年《戰狼2》上映時間超出當年金雞獎作品評選範圍,2018年第34屆百花獎和第17屆華鼎獎正在評選進程中,故後兩項入圍作品“三大獎”獲獎處暫無記錄。)

標準三:

“突破性”代表作品

對於未滿足前兩項標準仍舊入圍的的電影作品,便只能從影片的社會影響力、電影史地位來發掘這些電影的真正價值了。這也是此次電影頻道大型主題展播,從3000多部國產影片中選拔的最為靠前的兩個重要標準。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標準二中獲獎記錄空白的幾部電影中,1988年代表作品《霹靂貝貝》不僅是中國第一部兒童科幻片,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為數不多的科幻電影。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霹靂貝貝》(1988年)片段

而作為片單中首個入選的香港電影,1994年的代表作品《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的國內影響就更不用說了。從當年的“十大最差引入片”到依靠盜版錄像和VCD風靡內地,後又憑藉1997年春節期間電影頻道上多次重播,培養了相當龐大的一大批“大話迷”,這部安排在非黃金時間播出的影片,在當時還創造了黃金時間播出的收視率。如今,那些高喊著“欠周星馳一張電影票”,開創了諸如《美人魚》《西遊·降魔篇》等超高票房影片的“星爺”迷,絕大多數是從《大話西遊》這部電影認識的周星馳,國內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也曾說:“我想我們年輕一代的導演可能都比較容易受到他(周星馳)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香港電影中,若論時代影響力,沒有哪一部電影能像《大話西遊》這部電影,跨時代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大話西遊》片段

至於《臥虎藏龍》,作為華語電影歷史上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影片,不僅將華語電影帶入一個口碑上的新境界,也掀起了影壇新一波武俠電影風潮。從國內自《臥虎藏龍》後送選奧斯卡的影片風格來看,絕大多數皆存有《臥虎藏龍》的影子。《臥虎藏龍》也是華語電影的國際名片代表之一。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40年·40部”,這些電影憑什麼成為年度代表?

《臥虎藏龍》片段

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電影頻道選出的40部電影並不能完整的代表國產電影40年以來的心路歷程,礙於特定環境氛圍,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時代作品這回未能納入其中,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作品就不是優秀的國產電影。觀眾們在面對片單仍能夠說出不一樣的看法和認識,可見國產電影在過去的40年中仍有不少的“佼佼者”,未來,國產電影也定會誕生更多佳作,即便道路目前國產電影舊病沉痾仍然存在,但作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我們仍堅信國產電影的未來定會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