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网视导读 :自电影频道(CCTV6)推出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40年40部”年度影片片单后,围绕着该份片单的讨论声便不绝于耳。“这些电影凭什么能够成为当年的国产影片代表?”成为不少观众看到片单后的最大疑问。

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份自己评选出的“年度影片”片单。

昨日,网视洞察梳理了一遍电影频道所发布的“‘40年40部’年度影片片单”(详情:电影频道改革开放40周年年度影片片单),虽然有些影片身为“零零后”(好吧,再减十年......)的小编并没有看过,但在全方位查阅过每一部影片的故事内容、和创作背景后,小编发现这批片单的“评选标准”。

标准一:

永不过时的“主旋律”

既然是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年度电影片单,凸显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影自然成为该份片单的首选“批队”。

从入选的40部影片中来看,属于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近20部,尤其是最近十年的年度影片中,光主旋律题材电影便有7部,占整体片单近五分之一的比例。

自1987年其,时任广电部电影局局长的腾进贤正式对全国电影创作团队提出了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以1989年所上映的献礼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的《开国大典》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标志性作品。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开国大典》(1989年)

这一阶段的主旋律影片基本保持着对历史相对正统的叙述方式,大多完全由国家出资制作,在发行、放映等环节也都拥有体制性的保障。

而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主旋律”影片也开始尝试艺术化创作。一批诸如《红河谷》《黄土地》等具有艺术电影特征的主旋律作品问世,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也开始从宏观叙事转变为通过个人视角来向观众展示所要阐述的主流价值思想,这种由大人物的运筹帷幄向小人物的悲情设定的改变,小编认为这一点对后来诸如《云水谣》《集结号》等主旋律电影的小范围复兴具有重大影响。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同时,在这一时期,随着《甲方乙方》以贺岁片形式拉开内地电影市场的类型化探索序幕之后,“主旋律”影片也开始逐渐向市场化靠拢。如叶大鹰导演所执导的《红樱桃》,便是当年主旋律电影成功进行商业包装的范例之一,以其高成本高回报的营销策略创造了5003万元的票房纪录。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红樱桃》(1995年)

进入21世纪后,主旋律影片已经找到了非常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以《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为代表的主旋律影片,在内容制作上也开始在局部大胆调用好莱坞等主流大片的制作手法,试图在“主旋律”之中完成其中国本土化的“嫁接”。不过从观众反响来看,全明星、大制作的手法固然能够赢得较高的市场关注,但却并不能赢得观众真正的喜爱,抛弃电影艺术、宣教意味甚浓的主旋律电影,也让不少年轻的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认知倒退回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建国大业》(2009年)

↓《建党伟业》(2011年)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这一阶段主旋律电影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近几年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上的成功运作,也离不开上一阶段对市场化道路的摸索。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智取威虎山》《湄公河探案》《战狼1、2》《红海行动》等具有主旋律性质的商业电影,无论是从叙事结构还是人物设定,从冲突节奏到视觉效果层面上,都开始明显具备了国际主流大片的基本特征。同时,随着国内电影市场投资结构、出品归属等多层次的变革,今天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也有着相当的自主性。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主旋律电影近两年的“文艺复兴”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一步步地适应市场,一步步适应时代发展,也在一步步地寻找自身的自主性。至于未来主旋律电影会像什么方向发展,相信值得所有观众拭目以待。

标准二:

中国电影的“三大奖”

这一标准虽然并不十分绝对,但是却也十分简单明了的解释出了为什么1982年的代表作品不是开创票房记录的《少林寺》?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比起《云水谣》输在哪了?1993年为什么不是在戛纳大放异彩的《霸王别姬》?下面这张40部入选电影所获得的中国电影“三大奖”的列表,算是对那些优秀却未能入选片单的国产电影进行统一回复:“输”在国内电影成绩上了。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划归为广播电影电视部后,原来的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到了1994年,文化部则将优秀影片奖文汇奖等奖项正式改革合并后为华表奖。至此,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一起并称为中国电影的三大奖,是经中共中央批准的三项常设全国性文艺大奖。同时,这三个奖还分别代表着我国最高观众认可、最高艺术水准、最高政府鼓励的三大电影奖项。

所以,即便在国内国外电影节上拿奖拿到手软,回到国内仍要按照国内的标准来进行划分。这也是那些遗憾“落选”40部年度影片片单作品的无奈之处。

(注:自2005年起,金鸡奖在单数年举办,百花奖在双数年举办。华表奖每两年举办一次。2017年《战狼2》上映时间超出当年金鸡奖作品评选范围,2018年第34届百花奖和第17届华鼎奖正在评选进程中,故后两项入围作品“三大奖”获奖处暂无记录。)

标准三:

“突破性”代表作品

对于未满足前两项标准仍旧入围的的电影作品,便只能从影片的社会影响力、电影史地位来发掘这些电影的真正价值了。这也是此次电影频道大型主题展播,从3000多部国产影片中选拔的最为靠前的两个重要标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标准二中获奖记录空白的几部电影中,1988年代表作品《霹雳贝贝》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科幻电影。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霹雳贝贝》(1988年)片段

而作为片单中首个入选的香港电影,1994年的代表作品《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国内影响就更不用说了。从当年的“十大最差引入片”到依靠盗版录像和VCD风靡内地,后又凭借1997年春节期间电影频道上多次重播,培养了相当庞大的一大批“大话迷”,这部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的影片,在当时还创造了黄金时间播出的收视率。如今,那些高喊着“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开创了诸如《美人鱼》《西游·降魔篇》等超高票房影片的“星爷”迷,绝大多数是从《大话西游》这部电影认识的周星驰,国内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贾樟柯也曾说:“我想我们年轻一代的导演可能都比较容易受到他(周星驰)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香港电影中,若论时代影响力,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像《大话西游》这部电影,跨时代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大话西游》片段

至于《卧虎藏龙》,作为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不仅将华语电影带入一个口碑上的新境界,也掀起了影坛新一波武侠电影风潮。从国内自《卧虎藏龙》后送选奥斯卡的影片风格来看,绝大多数皆存有《卧虎藏龙》的影子。《卧虎藏龙》也是华语电影的国际名片代表之一。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40年·40部”,这些电影凭什么成为年度代表?

《卧虎藏龙》片段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电影频道选出的40部电影并不能完整的代表国产电影40年以来的心路历程,碍于特定环境氛围,不少具有代表性的时代作品这回未能纳入其中,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作品就不是优秀的国产电影。观众们在面对片单仍能够说出不一样的看法和认识,可见国产电影在过去的40年中仍有不少的“佼佼者”,未来,国产电影也定会诞生更多佳作,即便道路目前国产电影旧病沉疴仍然存在,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我们仍坚信国产电影的未来定会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