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代遺留的那些佛教寺廟,佛徒弟應該都去拜見


雍和宮舊址原為明代內官監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l693年),成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乾隆九年(1744),雍和宮正式改為藏傳佛教寺廟。從此,雍和宮開始了它既為皇家第一寺廟又為連接中國曆屆中央政府與蒙古、西藏地方紐帶、橋樑作用的輝煌歷史。 雍和宮是北京市內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衚衕南端東側,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唐時為憫忠寺,清雍正時重修並改為今名,1956年在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1980年又於寺內建立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是中國佛教協會所屬的宗教類博物館。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中國重點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黃寺位於位於北京市區東北部朝陽區安定門外黃寺路中段,與東黃寺並稱黃寺或雙黃寺。西黃寺均以黃琉璃瓦覆蓋,紅牆蒼松,佛塔嵯峨,氣勢非凡。 該寺為清順治九年為西藏宗教領袖達賴五世所建的駐錫之所,故又稱達賴廟。乾隆四十五年班禪六世在寺中圓寂,乾隆四十七年高宗建清淨化域之塔以紀念班禪六世,因塔內安葬有班禪六世的衣冠經咒,故又稱“班禪塔”。


臥佛寺即“十方普覺寺”。它位於西山北的壽牛山南麓、香山東側,距市區30公里。   該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壽安寺。以後歷代有廢有建,寺名也隨朝代變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後改名為普覺寺。由於唐代寺內就有檀木雕成的臥佛。後來元代又在寺內鑄造了一尊巨大的釋迦牟尼涅磐銅像,因此,一般人都把這座寺院叫作"臥佛寺”。

大鐘寺原名覺生寺,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總佔地3萬平方米,寺廟格局嚴謹,氣勢雄偉,曾是皇家祈雨、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因寺內珍藏一口明永樂年間所鑄巨大佛鐘,故又俗稱為“大鐘寺”。 覺生寺最初為皇家佛教寺廟,到乾隆八年,乾隆帝將位於萬壽寺的永樂大鐘移到覺生寺,故覺生寺又被俗稱為“大鐘寺”。

廣濟寺又稱“弘慈廣濟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城門內西四路口,是佛教著名古剎之一,中國佛教協會設於此。1983年,廣濟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廣濟寺初名“西劉村寺”,創建於宋朝末年。元代改稱報恩洪濟寺,後毀於兵燹,殿宇無存。


廣化寺廣化寺的創始年代大約在1342年前後。明清時期,廣化寺“殿堂廊廡,規模宏大”,為京都有影響的佛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從大雄寶殿丹墀下發掘了兩通斷殘石碑,一通是明弘治十年立的《敕賜廣化寺記》碑,僅存上面幾句引文依稀可見,為研究廣化寺的創建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時期,寺院初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唐改建為龍泉寺。金代擴建為大萬壽寺。明代皇家幾次賜名修建。至康熙三十一年起,又大事重修,清聖主於康熙三十六年親賜寺名“敕建岫雲寺”。寺名歷代更改不一,獨潭柘一名,傳久不衰。 2001年6月25日,潭柘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