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這是屈原《九章-哀郢》裡的句子,郢ying是古楚國的首都。屈原政治失敗而被楚王流放,目睹民間疾苦一路且行且歌,作下《楚辭》。屈原的故里秭歸縣名引自《水經注》:“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秭歸。” “秭”由“姊”演變而來。因三峽工程建設需要,包括秭歸縣城在內的21個縣進行了長達12年的移民運動,110萬移民作別故土。
秭歸縣就位於三峽大壩上游30公里外,而1998年落成的新縣城距離大壩僅2公里。作為一座擁有上千年曆史的古城,秭歸老縣城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走出了屈原,王昭君這樣的歷史人物。老縣城“屈原故里”的牌坊四字由郭沫若先生題寫,秭歸城搬遷後也被重建。同樣的還有始建於唐朝的屈原祠,78年被遷往向家坪以原貌復建。
原秭歸自然奇觀九龍奔江,枯水期顯露於江心的九道石樑,形態酷似巨龍。每到洪水季節江水吞沒石樑,江水在石樑的影響下咆哮翻滾。石樑似巨龍頃刻間獲得生機,乘奔江頭,大有渡江之勢。傳說中上流漂流而來的流來觀,獨自坐落於一座江心島之上,曾是“煙火騰霧,雞犬相聞,鐘鼓四達,香火稱盛”的地方。2002年,老縣城實施爆破。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一切與歸州有關的記憶與廢墟一起沉入江底。
30公里外的地方,一座承載著先人遺志與當代人希冀的新城正在崛起。一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在重複著犧牲小家為大家的故事,這一片土地是否足夠堅實以作為三峽秭歸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