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張近東競爭觀:從競爭中學習,把“對手”變成“夥伴”

提起去哪裡買家電,以前大家會說“去當地的某某市場”,但現在,更多的人會說“去蘇寧易購”,這種改變,從銷售數據上便可窺得一二。

從去年電商研究院公佈的數據,以及艾瑞公佈的2017家電市場排位官方數據我們均可看到,蘇寧以20%份額穩坐全渠道頭把交椅。

蘇寧為什麼成功?答案或許就在一次次的競爭之中。蘇寧28年的發展史,是由諸多競爭史拼接而成的,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帶領著蘇寧不斷在競爭中學習,把“競爭對手”都變成了“競爭夥伴”,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張近東競爭觀:從競爭中學習,把“對手”變成“夥伴”

一戰成名:蘇寧獨鬥八大國營商場

1990年,剛剛創立蘇寧只是南京淮海路上一間200平米的空調專營店,名為蘇寧交家電。經營空調的店鋪很多,但創始人張近東另闢蹊徑,開創了“廠商合作”新模式。只用兩年時間,蘇寧就在空調經銷領域引發了“地震”,導致其在1993年被南京八大國有商場聯合“圍剿”。

當時南京八大國營商場宣稱將統一採購,給供應商施壓不準對蘇寧供貨,並開始聯合降價。剛成立3年的蘇寧對上八大國營商場,很多人覺得蘇寧輸定了。

​那段經歷對於張近東來說是非常刻骨銘心的,多年後他回憶說:“今天看來應該感謝這個機會,否則蘇寧或許還不會脫穎而出。”確實,在那段緊張的時期,張近東為了最大程度團結廠商,創新出“蘇寧在淡季向生產商打款扶植生產,廠家旺季回報蘇寧”的合作模式,與廠商打下了牢靠的合作基礎。

三洋董事長甚至發話說,哪怕在南京一臺空調賣不出去,也要把代理權授予蘇寧。蘇寧最終贏下了這場硬仗。這場實力並不對等的“戰爭”成了蘇寧的成名戰,蘇寧逐漸成為了中國最大的空調經銷商。


從這一戰裡,張近東清醒地認識到,競爭和磨難是必不可少的,但競爭也意味著機遇。別把競爭對手當對手,而是把他們當成競爭夥伴,從他們身上看到可以改進的地方,從而來完善自己。

張近東競爭觀:從競爭中學習,把“對手”變成“夥伴”

迎戰國美:持久戰的勝利

蘇寧與國美這兩大連鎖巨頭在家電江湖算得上是一對老對手了,雙方過招十多年。2002年,國美電器的銷售額突破百億大關,雄踞中國家電零售市場首位。

張近東曾在採訪時透露:2006年國美在收購五星電器後雄心勃勃,黃光裕想收購蘇寧。可張近東告訴黃光裕,如果蘇寧做不過他,就把蘇寧送給他。

無論怎樣競爭,張近東都尊重對方。在他看來,同行不應該叫“競爭對手”,而應該叫“競爭夥伴”,因為蘇寧正是依靠競爭者的襯托,進行內生式的超越——“創新標準,超越競爭”,才得到了今天的成就。

電商大戰:在京東的領域贏過京東

隨著蘇寧的線上轉型進程推進,京東和蘇寧之間也不可避免的來了一場電商大戰。2012年8月14日,劉強東通過微博宣佈,京東商城所有大家電將在未來三年內保持零毛利,並“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如此針對性的挑釁,讓張近東決定迎戰京東。

不過張近東的迎戰,並不僅僅是在價格上下功夫。張近東說過:“比速度、比規模、打價格戰,這些傳統套路,很容易被學去甚至被趕超,所以我們就跳出來,尋找對方看不見的力量,練內功、戒驕躁、強後臺、謀發展。”

這場戰役最終的結果是,張近東帶領蘇寧通過 “蘇寧易購+線下門店+上市公司發債及股份增持”的組合拳,逼停了京東的價格戰,坐上了全渠道家電銷售的頭把交椅。

蘇寧的成功離不開一次又一次的競爭,而能在每一次的競爭中獲勝,靠的是張近東特別的競爭路數和蘇寧長期積累的實力。把同行當做對手,是自己的格局不夠大,容易忽略自己真正要做的只有“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這一件事。而把同行當做競爭夥伴,則能讓自己在不斷的比較中超越自己,獲得成功。

張近東領導的蘇寧勝就勝在,把同行當做競爭夥伴的價值觀和這麼多年純粹做一件事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