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書法之所以動人,其根源常在書法之外。

過去通信靠的是喊、寫信,俗語常說“見字如面”“字如其人”,我們見到一幅書法,首先是欣賞字,再通過字辨別人,然後聯想這個人的故事,氣節,風骨——於是這幅書法就厚重起來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陳寅恪先生的字。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說到陳寅恪,研究文學史的都知道,他絕對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因其身出名門,又聰穎過人,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更被譽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當然,陳寅恪本身不是一名書法家,但其創作從細節處、結構處書法功底可見一斑,完全可以肯定他在書法上是受過訓練的。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如果我們從陳寅恪先生的詩稿手札來看他的書法,他的字受唐碑的影響最多,有著二王風範、唐賢骨法,尤其是一些小行書,結體略長,筆致清健俊逸,風骨畢現。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陳寅恪 《闕特勤碑》局部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陳寅恪 《闕特勤碑》局部

透過這些關於《闕特勤碑》的小楷手稿,我們能夠感覺到陳寅恪紮實的基本功。這些字一絲不苟,清秀可人,真可謂是字如其人,人賦予其字風骨。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這種清秀,幾乎可以讓我們聯想到陳寅恪少年的模樣。想君東渡西遊之時,該是怎樣地雄姿英發啊!

沒有文憑,卻譽為三百年一遇的大師;不是書家,字卻讓人美得陶醉

書法技藝,體現的是一代文人墨客的風骨,陳演恪的書法技藝清新脫俗,與眾不同,讓人陶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