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专访功勋奖得主刘希清:安全防范和智能建筑共生共荣

成长、转型、创新,是一心向前的企业永恒关心的话题,在产业互联网,安全防范和智能建筑如何共生共荣,促成行业“命运共同体”结合?本文将为您揭晓!

专访功勋奖得主刘希清:安全防范和智能建筑共生共荣

刘希清教授(上图左二)

刘希清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现任全国安防标委会(SAC/TC100)顾问

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分技委SAC/TC100/SC2)顾问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顾问、专家工作委员会顾问专家

1966年,刘希清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本科六年制),198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82年开始从事公安科技工作,直至退休。历任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担任公安部一所研究室副主任、公安部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公安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全国安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

刘希清先生早期师从吴全德院士从事光电发射和微光夜视科技研究,項目组的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教委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自1982年开始从事公安科技工作,刘希清先生先后參与了微光夜视产品研发、公安科技情报研究、安全与警用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安全防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以及公安标准化工作。

在30多年的公安科技工作中,刘希清先生主持制定了安全防范行业的标准体系、产品目录、70多項安防 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涉及产品、系统、工程实施和管理服务),发表了50多篇论文;特别是參与并组织编写的公安业务基础教材《安全技术防范》,提出了‘综合安全’的理念和‘大安防’的体系架构,组织创办的《中国安防论坛》,參与并组织编制的国家标准GB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等系列标准、行业标准GA669《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等系列标准,为我国安全防范科学技术的学科建设和安防事业的健康发展、安全防范工程的质量监督、平安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他本人因此获得了多項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項、三等奖3項)。

刘希清先生是最早參与并融入智能建筑行业的安防专家。早在1997年,他就发表了《安全防范与智能建筑》的长篇论文,论述了安全与建筑、安全防范技术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參与了智能建筑行业多項国家标准(设计、验收、施工、运维等)的编制、修订、审查或讨论;2013年,他參与主持了《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的编写,梳理出了智能建筑行业的专业架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工程实施体系,协助行业领导确立了“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行业发展方向,他在《智能建筑》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对杂志、协会、专家委的工作提出过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刘希清先生对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受到智能建筑业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和普遍认可。他是我国智能建筑界一位德高望众、受人尊敬的长者、智者、学者和专家。

以下为本次智能建筑节组委会采访刘希清先生的实录:

问:刘老,您是国内知名的资深安防专家,又是最早涉入智能化建筑领域的建筑智能化专家,请谈谈您是如何认识安全防范与智能建筑二者的关系的,您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促进二者的融合和发展的。

答:我从事公安科技工作30多年,主要是从事安全防范技术研究和安防标准化工作。在10多年公安科技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安全与建筑、安全防范技术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极密切的关系。

于是,在1997年,我发表了《安全防范与智能建筑》的长篇论文,论述了安全与建筑、安全防范技术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之间的同本同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互相支撑的“兄弟”关系。

1998年,我们又提出了“综合安全”的理念和“大安防”的体系架构。综合安全的理念,就是人人安全、事事安全、处处安全。处处安全既包括实体空间的安全,也包括虚拟空间的安全。实体空间的安全包括陆、海、空的实体目标和虚拟目标。实体目标包括以建筑物、构建物为代表的固定目标和以车、船、飞行物为代表的移动目标。因此,在安全防范行业看来,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本身既是被保护的目标,又是最有效的物理(实体)防护手段和防护设施;而建筑智能化所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技术防范所采用的主流技术几乎完全相同;因此,智能建筑理应是安全防范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是安全防范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智能建筑行业来看,任何一个完整的智能建筑集成系统,都必须包括公共安全系统(安防、消防、应急),因此,安全防范系统应是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安全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是促进和完善建筑智能化的重要技术手段。

鉴于安全防范和智能建筑这种同本同源、目标一致、技术相通、应用互补的关系,它们必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借鉴,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的“兄弟”关系,促成了两个行业成为健康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1998年,我有幸参加了(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推荐)建设部主编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版的编制工作,之后,又参加了GB/T50314-2006版的编制工作以及GB50314-2015版、GB50339-2003版、2009版、GB/T50606-2010版等智能建筑工程标准的讨论或审查工作。

1999年,由公安部主编的《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等系列标准开始启动,我们邀请了智能建筑领域的许多专家参加了该标准的讨论和送审稿审查;在2001年出版的公安业务基础教材《安全技术防范》的编著过程中,也有智能建筑领域的专家参与相关的工作。在2006年开始的平安城市建设中,智能建筑行业的众多专家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98年到2018年,我实质性参与智能建筑领域的工作,整整20年。这20年,是安全防范专家与智能建筑专家相互学习、深入交流、共同提高的20年,是安全防范行业与智能建筑行业相互渗透相互补位、相互融合,并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20年。我作为一个最早实现“跨界融合”的老安防人,为两个兄弟行业、产业在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在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支撑中实现双赢而感到欣慰。

问:刘老,您是中国安防行业发展的亲历亲为者和重要见证人,请您对中国安防行业的发展做个简要的回顾,并对安防行业、安防技术的未来发展,谈一下您的看法。

答:我国安防行业的发展基本上与共和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来,中国安防事业(产业、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成长、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

1979年3月,公安部在石家庄召开了“全国刑事技术预防专业工作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使用科学技术预防刑事犯罪的试行规定》,正式提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概念,使“安全技术防范”正式成为公安业务的一个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的安防事业(产业、行业)正式起步。经过13年的努力,1992年12月,《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安全防范行业已从起步阶段迈入成长阶段。

根据中国安防行业协会2009年编写的《走向辉煌-献给中国安防行业蓬勃发展30年》(靳秀风主编)中的划分,从1993年-2002年,是中国安防的发展阶段,2003年-2009年,是中国安防的壮大阶段。

如今,时间又过去了10年,我个人认为:2003-2013的10年,应是中国安防行业“高速度发展”的10年;从2014年开始,直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安防行业的发展将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安防行业、产业虽然不具备国民经济主流行业的地位和关键产业的规模,但它在平安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美丽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安防行业,这个曾经的“朝阳产业”在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将会用自己更优质的产品,更宜人宜业的服务,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安全需求,我对中国安防行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期待。

中国安防技术的发展,大致也经历了四个阶段:

以实体防护技术和简单报警技术为主导的“门、窗、锁、柜+专线报警”的时代;

以模拟视频监控向数字视频监控过度为主导的区域联网报警+DVR视频监控”的时代;

安防技术的“IT化”时代(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集成化);

安防技术的“智能化、智慧化”时代(IP化,智能化,智慧化-智能安防)。

2003年,在西安举办的一次安防活动中,我提出了“安防信息化”的概念,强调在管理层面,安防行业、企业的管理、营销等要向IT业学习,走信息化企业管理之路;在技术层面,要走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之路。从2006年开始,公安部实施“311工程”,随后,平安城市、平安中国建设全面展开,城市视频监控联网、高清摄像机、车牌识别、人脸识别、视频数据压缩、海量数据存储、视频智能分析等先进技术应运而生。安防大发展的实践证明,应用创新推动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支撑了应用创新,促成了中国安防的“十年辉煌”和快速发展。

2010年前后,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靡全球,席卷中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走向,确立了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了“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专项工程,这一切,为中国安防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在安防快速发展、视频监控联网基本普及的大好形势下,及时地提出了提高质量、深化应用、服务治理、覆盖城乡的行业发展新要求。“雪亮工程”的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中国安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且对中国安防技术智能化、智慧化水平的全面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中国安防人一定会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创新引领,勇攀高峰,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贡献。我寄希望于我们的新一代安防新锐、安防精英,新一代安防人。

问:刘老,您对智能建筑行业今后的发展有何建言?您认为河姆渡公司在智能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答:智能建筑行业较之安防行业来说,是一个更新兴更“朝阳”的行业、产业。智能建筑行业(产业)发展有近30年的历史,我有幸参与了20年,亲自经历了智能建筑的auto metric 时代、IT/DC时代,现在迎来了“物大云移智”的新时代。我在智能建筑行业,除参与了多项标准的起草、讨论或审查外,一直关注着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走势,关注行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工程标准的制定等行业发展的基础建设。

2013年,在参与《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我花费了较多精力,基本理清了智能建筑行业的专业架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工程实施体系等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要素,并和行业领导、专家们一起,共同确定了“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行业发展方针。经过20年来对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我认为新时代智能建筑行业(产业)要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持“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的理念,坚持“智慧、安全、绿色、健康、生态”的行业发展方向;

“智能建筑”要回归“建筑”(环境),要构建“大建筑”、“大智能”的行业发展格局,坚定走建筑产业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之路,下大力气做深做细传统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工作和各类建筑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工作;以应用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管理创新为保障,开创智能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建筑(环境)的宜居、宜业、健康、生态的新需求。

河姆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创立,是智能建筑行业、安全防范行业的一件新生事物,是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的一次大胆创新。我很欣赏河姆渡公司的“九滴水文化”和企业定位。它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互联网+智能建筑”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以服务智能建筑行业为己任,致力于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致力于传统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河姆渡的目标远大,假以时日,必会取得丰硕成果。

对于“互联网+”这种新事物,我理解的不深,正在学习中,要说有什么建议的话,我认为就是要把华建刚总经理对“九滴水文化”的诠释落到实处

,我对华总对第七滴水——“技术驱动”的解释,非常赞同。因为工业互联网不同于消费互联网,它面对的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行业、企业和用户,它所需要的技术不只是消费互联网所需要的共性技术,还需要具备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专门技术,它所提供的产品不单是设备(硬件、软件),更重要的是“服务”。因为,没有对行业、企业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专门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熟练应用,是很难提供高质量的设备和个性化的服务的。 “未来最有价值的产品是服务”,这应是河姆渡今后努力的方向。着力提升公司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帮助智能建筑行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寄希望于河姆渡。

问:刘老,请您谈谈参加第三届中国智能建筑节的感受,并对今后智能建筑节活动的开展提提建议,若能写点寄语更好,谢谢!

答:第一、二届中国智能建筑节,我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这次贵公司和智能建筑分会领导盛情邀请,实在盛情难却,我应邀赴会了。参会的感受我已在获奖感言中表达了,六个字:感谢、感想、祝福。

感谢: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河姆渡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第三届(2018)中国智能建筑节组委会,为我颁发智能建筑功勋奖。

感想:大家知道,我是‘安防出身’,20多年前就与智能建筑实现了‘’跨界融合‘’。1997.我发表了《安全防范与智能建筑》的长篇论文,论述了安全防范与智能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兄弟’关系。1998.我提出了《综合安全的理念与大安防的理论架构》;同年,我应邀參加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00版

和2006修订版的编制工作,以及GB50314—2012版、GB50339等标准的讨论工作。从1998到2018,刚好二十周年,我亲身经历了智能建筑技术从Autometric时代,到IT时代、DT时代,现在迎来了《物大云移智》的新时代,我虽已年迈,仍时刻关注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我感到很幸运、很幸福。

祝福:

1.祝智能建筑行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智慧、安全、绿色、健康、生态’的方向,倡导‘大建筑、大智能’的理念,为智能产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祝智能建筑领域(行业)的阿里巴巴——河姆渡公司,在服务智能、智慧行业、产业的过程中,为促进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建筑业升级改造、更好地融入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的大潮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3.祝愿智能建筑界同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而不懈努力,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贡献!

采访最后,刘希清先生从品牌保护、议程方向、协会资源合作等多方面对“中国智能建筑节”今后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鉴于部分建议涉及产权隐私,故不作对外公开,组委会特别感谢刘希清先生的悉心指导,为我们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建议,组委会正认真讨论执行方案,为下一届中国智能建筑节做更充分完善的准备!

往期精彩回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