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情繫三農講習所 潤物無聲入民心——榜羅鎮講習所講習活動掠影

中國通渭網訊(張虎強)初夏的榜羅大地萬物繁茂,大地豐饒,風景獨好。

在榜羅鎮,人們都會看到這樣一群人的身影,他們不辭辛勞,在田間地頭,或是農戶家裡,宣講政策,講授技術。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講習員。

情繫三農講習所 潤物無聲入民心——榜羅鎮講習所講習活動掠影

深入農戶家,為養殖戶加油打氣,扶志增智。榜羅鎮先鋒村有11個村民小組,分佈分散,先鋒村講習所組成流動講習小組,深入到各村民小組,向貧困群眾講解脫貧政策,指導種養技術。

今年43歲的高應全是先鋒村逯灣社的貧困戶。2014年他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他貸了5萬元的專項貸款,修建圈舍,購買了4頭能繁母豬,開始生豬養殖。2017年,他出欄育肥生豬8頭,豬苗50多頭。截止目前,他存欄能繁母豬20多頭。他成了先鋒村脫貧致富的典型代表。儘管他的生豬養殖產業日甚一日,但是不少養殖技術和政策、市場方面的問題困擾著他。

情繫三農講習所 潤物無聲入民心——榜羅鎮講習所講習活動掠影

村上的講習所幫了他的大忙。省建設廳駐先鋒村幫扶工作隊隊長韓林和駐村幹部、村幹部成了他養殖廠的常客。他們每次總會為他帶來與養殖相關的政策和市場信息。2016年的時候,因為擴建圈舍,高應全出了事故,導致左胳膊截肢。他曾想過放棄,但是駐村幫扶工作隊和駐村幹部給他做思想工作,加油打氣,使他堅持了下來。今年,生豬市場不穩定,講習隊員又給他講扶貧戰線上的先進事蹟和感人故事,韓隊長還特地瞭解生豬市場相關信息,與高應全分享,扶志增智,讓高應全對發展生豬養殖充滿信心。

田間地頭天地廣,傳播技術身影忙。榜羅鎮閆灣村中藥材種植歷史悠久,基礎雄厚,但都是農戶分散種植,品質單一,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差,農戶收益不穩定。針對這些問題,閆灣村講習所多次組織召開村民會議,並和鄉賢郭經文商議,邀請甘肅農業大學的學者專家赴閆灣村義務講解中藥材種植技術。

情繫三農講習所 潤物無聲入民心——榜羅鎮講習所講習活動掠影

2017年,由村“兩委”牽頭,閆灣村成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優先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藥材300畝。今年,閆灣村講習所多次舉辦集體培訓,並派出講習小分隊,深入農戶家裡動員宣傳,讓種植農戶成片區,多品種種植,應對市場風險,增加收入。現如今,1500多畝中藥材在閆灣村的土地上發芽生根。講習隊員又奔赴各個自然村的種植戶的田間地頭,向他們講解田間管護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為提高困難群眾的收入保駕護航。

在與閆灣村相隔幾重山的毛灣村,村民正忙著點播藜麥。村民毛曉麗家的地裡格外熱鬧:毛灣村講習隊員、省建設廳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釗和村黨支部書記、藜麥種植帶頭人毛永前為他示範種植技術,聞訊而來的村民們圍著他們,認真學習種植技術。“去年,我家種了5畝藜麥,收入5000多元,今年我們擴大種植面積,預計種10畝。”毛曉麗一邊點播種子,一邊笑著說,“去年,我不懂技術,不瞭解藜麥的特性,沒有把握住時節,播種早了,一場返春寒讓我損失了將近一半的收成。”總結經驗教訓,毛灣村講習所今年很早便組織農戶進行技術培訓,確定播種時間,講習隊在現場為農戶示範種植。

“等到藜麥出芽後,我們將組織講習隊員為種植戶講解田間管理技術,力保豐收,提高種植戶收入。讓藜麥產業在毛灣村發展壯大,成為群眾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釗說。

田埂路邊即講堂,鄉音講黨音。榜羅鎮李坡村,講習所成員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脫貧攻堅政策,結合村情戶情,用平實易懂的鄉土語言,“見縫插針”地講給農閒之餘坐在田埂上和路邊群眾。講者諄諄不倦,聽著津津有味。方針政策上下相通,黨心民心息息相連。吃透講習內容的群眾將理解到位的政策外化在了實際行動上:聽了振興鄉村、建設美麗鄉村,他們自覺地搞起了衛生;聽了產業發展,他們偷偷跑到自己種植的金銀花裡,開始了田間管護;聽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們主動修補起了通社的道路……

榜羅鎮講習所充分發揮講習作用,推動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各項扶貧政策在榜羅大地落地生根,在每個貧困戶心裡開了花。每一項細小的政策落實和技術指導,都將幻化成群眾不竭的精神力量,催生出強大的內生動力,匯聚到全社會脫貧攻堅的時代洪流裡,振興鄉村,建設美麗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