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情系三农讲习所 润物无声入民心——榜罗镇讲习所讲习活动掠影

中国通渭网讯(张虎强)初夏的榜罗大地万物繁茂,大地丰饶,风景独好。

在榜罗镇,人们都会看到这样一群人的身影,他们不辞辛劳,在田间地头,或是农户家里,宣讲政策,讲授技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讲习员。

情系三农讲习所 润物无声入民心——榜罗镇讲习所讲习活动掠影

深入农户家,为养殖户加油打气,扶志增智。榜罗镇先锋村有11个村民小组,分布分散,先锋村讲习所组成流动讲习小组,深入到各村民小组,向贫困群众讲解脱贫政策,指导种养技术。

今年43岁的高应全是先锋村逯湾社的贫困户。2014年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他贷了5万元的专项贷款,修建圈舍,购买了4头能繁母猪,开始生猪养殖。2017年,他出栏育肥生猪8头,猪苗50多头。截止目前,他存栏能繁母猪20多头。他成了先锋村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尽管他的生猪养殖产业日甚一日,但是不少养殖技术和政策、市场方面的问题困扰着他。

情系三农讲习所 润物无声入民心——榜罗镇讲习所讲习活动掠影

村上的讲习所帮了他的大忙。省建设厅驻先锋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韩林和驻村干部、村干部成了他养殖厂的常客。他们每次总会为他带来与养殖相关的政策和市场信息。2016年的时候,因为扩建圈舍,高应全出了事故,导致左胳膊截肢。他曾想过放弃,但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驻村干部给他做思想工作,加油打气,使他坚持了下来。今年,生猪市场不稳定,讲习队员又给他讲扶贫战线上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韩队长还特地了解生猪市场相关信息,与高应全分享,扶志增智,让高应全对发展生猪养殖充满信心。

田间地头天地广,传播技术身影忙。榜罗镇闫湾村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基础雄厚,但都是农户分散种植,品质单一,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农户收益不稳定。针对这些问题,闫湾村讲习所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会议,并和乡贤郭经文商议,邀请甘肃农业大学的学者专家赴闫湾村义务讲解中药材种植技术。

情系三农讲习所 润物无声入民心——榜罗镇讲习所讲习活动掠影

2017年,由村“两委”牵头,闫湾村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药材300亩。今年,闫湾村讲习所多次举办集体培训,并派出讲习小分队,深入农户家里动员宣传,让种植农户成片区,多品种种植,应对市场风险,增加收入。现如今,1500多亩中药材在闫湾村的土地上发芽生根。讲习队员又奔赴各个自然村的种植户的田间地头,向他们讲解田间管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提高困难群众的收入保驾护航。

在与闫湾村相隔几重山的毛湾村,村民正忙着点播藜麦。村民毛晓丽家的地里格外热闹:毛湾村讲习队员、省建设厅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钊和村党支部书记、藜麦种植带头人毛永前为他示范种植技术,闻讯而来的村民们围着他们,认真学习种植技术。“去年,我家种了5亩藜麦,收入5000多元,今年我们扩大种植面积,预计种10亩。”毛晓丽一边点播种子,一边笑着说,“去年,我不懂技术,不了解藜麦的特性,没有把握住时节,播种早了,一场返春寒让我损失了将近一半的收成。”总结经验教训,毛湾村讲习所今年很早便组织农户进行技术培训,确定播种时间,讲习队在现场为农户示范种植。

“等到藜麦出芽后,我们将组织讲习队员为种植户讲解田间管理技术,力保丰收,提高种植户收入。让藜麦产业在毛湾村发展壮大,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钊说。

田埂路边即讲堂,乡音讲党音。榜罗镇李坡村,讲习所成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结合村情户情,用平实易懂的乡土语言,“见缝插针”地讲给农闲之余坐在田埂上和路边群众。讲者谆谆不倦,听着津津有味。方针政策上下相通,党心民心息息相连。吃透讲习内容的群众将理解到位的政策外化在了实际行动上:听了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他们自觉地搞起了卫生;听了产业发展,他们偷偷跑到自己种植的金银花里,开始了田间管护;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主动修补起了通社的道路……

榜罗镇讲习所充分发挥讲习作用,推动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各项扶贫政策在榜罗大地落地生根,在每个贫困户心里开了花。每一项细小的政策落实和技术指导,都将幻化成群众不竭的精神力量,催生出强大的内生动力,汇聚到全社会脱贫攻坚的时代洪流里,振兴乡村,建设美丽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