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中國繪畫史,寫到20世紀50年代,在蔚為大觀的畫家星群裡,以氣度恢宏的作品闡釋了時代的精神,而又富有中國風格的藝術家,首推董希文。

是大國,是中國

時間回溯到1952年春天,完成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武昌起義的草圖設計、正在北京郊區進行勞動鍛鍊的董希文,接到了一個光榮任務——用油畫的形式再現開國大典的場面。

1949年10月1日,當毛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地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政府成立的時候,董希文就站在天安門廣場前,作為人民的代表參加了開國大典這一盛大的儀式。三年後,當38歲的他接受這樣一個光榮的革命任務時,直感嘆到“這是千載難逢的好運氣”。在此之前,董先生已有過幾次為領袖、英雄畫像的經驗,但面對“開國大典”這一題材董希文還是像之前的每一次繪畫一樣,嚴陣以待。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現場

為了創作《開國大典》, 董希文搬到親戚家一間臨時搭建的畫室,面對2米多高、4米多長的畫布,後退的空間僅有三四米,無法看到畫面的整體效果,所以董希文更多的是憑藉經驗和直覺完成創作的。他沒日沒夜的畫,抽菸抽的很多,畫得入神時,常常忘了吃飯,家人也不敢多打擾。為了節省時間,董希文常在畫室的椅子上過夜。由於房間太小,作畫時,一會兒爬上房頂,一會兒躺在地上。作畫條件差僅是困難的一個方面,塑造人物形象則是這幅作品在創作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因為不可能寫生,董希文只好想辦法收集照片和電影中的形象,尋找合適的角度,但照片和電影資料不符合他的構思理想,只能用作參考。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董希文僅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便完成了這幅高2.3米,長4米的堪稱當代美術史上具有紀念碑性的作品。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開國大典》1952年版本

《開國大典》既有敦煌盛唐藝術風韻的輝煌,富麗堂皇的色彩語言,又有西方古典主義大師優美、典雅、純淨的繪畫技法,同時更充盈著一個東方大國的自強、自尊與自信,彰顯了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的氣魄與豪邁。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開國大典》草圖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開國大典》1954年版本

一抹藍天和一盆鮮花替代了原本畫面右側的高崗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原畫中的劉少奇被董必武取代

當年5月,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辦了一場特殊的美術展覽,這是毛澤東在建國後參觀的唯一一次畫展,《開國大典》也在其中。當時陪同觀展的丁井文回憶: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同志看了畫之後非常激動。休息的時候主席又回來重點看了一次《開國大典》。主席對《開國大典》的滿意,是想象不到的。

毛澤東站在《開國大典》面前,感慨道——

“是大國,是中國。”

接著他又非常自豪地說——

“我們的油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1953年毛澤東(左二)、劉少奇(左一)、周恩來(右二)等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開國大典》

1952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開國大典》;同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在全國發售;隨後,《開國大典》又被收錄進了中小學課本,並頻繁出現在宣傳畫等多種宣傳品中。董希文的名字在中華大地家喻戶曉,《開國大典》也打開了中國人對油畫、對藝術的認知之門。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1953年9月27日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的《開國大典》

1914年董希文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文化學養深厚的家庭,父親董鄂清是當地有名的藝術鑑賞家。自幼對中國書畫瓷器的耳濡目染奠定了董希文的藝術底蘊,同時也激發了他對畫畫的熱愛。但父親並不希望兒子走一條艱難的藝術道路,所以1932年董希文遂父親意願考入了杭州江之大學的土木工程系。但是不甘心的董希文在第二年就用從姐姐那裡借的30元錢考進了國立杭州藝專。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1936年,董希文(左一)與杭州藝專的同學合影

在這裡,他接觸到了西歐古典油畫的靜穆偉大和梵高、莫奈等印象派的創作激情,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董希文的心中激起了難以散去的漣漪,也為他後期的油畫創作奠定了風格與基礎。抗日戰爭爆發後,學校停課,董希文也因戰亂南下到昆明地區學習與創作,在戰亂中,董希文沒有停止創作,這段在動盪中創作的經歷和一幕幕勞苦大眾的艱辛生活賦予了董希文作為畫家的歷史使命感,他用畫筆抒發著對勞苦大眾的關愛,給予希望。這份關懷體現在了他早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油畫——《苗女趕場》(1942)中。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苗女趕場》多用藍白色,結合中西繪畫方法,一實一虛、一中一西為日後董希文的油畫風格埋下了伏筆

1943年,董希文參觀完中央圖書館舉辦的《敦煌藝術及西北風俗寫生展》後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對敦煌心馳神往,從此開始了長達三年在敦煌莫高窟對壁畫的研究與臨摹。在這段時間裡,董希文不斷從莫高窟的壁畫中汲取養分再投入到自己原本的作品中,令油畫多了一份異域色彩。在油畫《哈薩克牧羊女中》,董希文就將自己通過臨摹北魏壁畫中的得到的亮點與油畫結合,幹練的線條和相對平面的物體傳達了東方特有的畫法與技巧。用古時的繪畫技巧結合油畫材料,古今中西參半,更突出了董文希特有的風格。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哈薩克牧羊女》

20世紀40年代的中國,風雲變幻,而董希文有著強烈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1946年8月,受到徐悲鴻先生的邀請,董希文來到國立北平藝專任教,同時積極參與各項為了人民的革命活動,並在侯一民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1950年,董希文在中央美術學院的服務證

董希文敞開胸懷,迎接著新中國的到來。他用手中的畫筆,抒發著老百姓解放後當家做主人的歡樂喜慶。在富有民間年畫和敦煌壁畫特色的水粉畫《北平入城式》中,將北平解放時解放軍旗開得勝、群眾歡欣鼓舞的場面表現得風趣而動人,這幅畫也是董希文轉入革命歷史畫創作的開端。不僅如此,董希文還參加了繪製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油畫像的工作,這也是他能夠在日後參與創作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武昌起義》畫稿和油畫《開國大典》的契機之一。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北平入城式》

為了講好中國故事,在這一階段的董希文結合了中國的元素和西方印象派的筆觸,虛實結合,將祥和與希望融在畫中,畫作中透射出滿滿的希望。《抗美援朝》《紅軍過草地》《百萬雄師下江南》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董希文在處理《紅軍過草地》的色彩關係上,採用了大面積多層次的黑藍、普藍與給人剛強、光明、崇高的桔黃色篝火形成基本對比。意境是詩意的,情調又是極為動人的。作品本身形象地描繪了苦與樂的對比,紅軍戰士精神上的樂觀主義壓倒了物質生活的艱難匱乏。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百萬雄師下江南》

其實在董希文畫《開國大典》前就已經很有名氣了,而《開國大典》可謂是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錦上添花。得到如此多成就的董希文不驕不躁,不忘初心,三次進入西藏考察、學習、寫生。董希文曾說過:“我們必須有這樣一種氣度,吸收了外來的也可以變為我們自己的。”在這三次進藏的過程中,董希文將中國特有的民族元素與西方畫法結合,繪製出一幅又一幅鉅作。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董希文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董希文入藏區寫生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春到西藏》取材於新路海一帶,董希文把艱險的康藏公路與自然美景、西藏的社會發展春天結合起來,使畫面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董希文入藏期間的寫生創作

1962年,從年輕時就勵志要為中國美術界作出貢獻的董希文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啟了董希文美術工作室。在以後的時間裡,他主持的工作室在基礎課和創作課都有獨到的建樹,他主張因材施教,“順水推舟”,發展學生各自的特長,工作室學術空氣很濃厚。正當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時,董希文因“文革”被關進了牛棚,接下來的十年浩劫令董希文身心俱損。他不幸患上癌症,最終年僅58歲的一代油畫巨匠在1973年逝世。

他的這幅畫,是毛主席唯一讚過的有獨特民族形式的油畫

▲1971年的董希文,此時已經身患癌症

縱觀董希文一生的作品,幾乎每一幅都元氣充沛,透出蓬勃的生機,更透露出董希文的生命理想和藝術精神。在董希文的人生道路上,尤其是左傾思想蔓延的年代裡,他曾多次受到不公平的批評、指責。但是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和堂堂磊落的知識分子,他的腰板是挺直的,無論順境逆境,始終堅守心中抱定的藝術理念而不渝。董希文是一個對自己非常負責任的人,他曾說一筆負千年重任。這不僅僅是畫面中的一筆,也是將自己一生的創作態度化作“一筆”。這是一個更加具體而深入的發展,是更具備中國文化精神的態度。

如有疑問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