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中国绘画史,写到20世纪50年代,在蔚为大观的画家星群里,以气度恢宏的作品阐释了时代的精神,而又富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家,首推董希文。

是大国,是中国

时间回溯到1952年春天,完成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的草图设计、正在北京郊区进行劳动锻炼的董希文,接到了一个光荣任务——用油画的形式再现开国大典的场面。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董希文就站在天安门广场前,作为人民的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这一盛大的仪式。三年后,当38岁的他接受这样一个光荣的革命任务时,直感叹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好运气”。在此之前,董先生已有过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的经验,但面对“开国大典”这一题材董希文还是像之前的每一次绘画一样,严阵以待。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现场

为了创作《开国大典》, 董希文搬到亲戚家一间临时搭建的画室,面对2米多高、4米多长的画布,后退的空间仅有三四米,无法看到画面的整体效果,所以董希文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完成创作的。他没日没夜的画,抽烟抽的很多,画得入神时,常常忘了吃饭,家人也不敢多打扰。为了节省时间,董希文常在画室的椅子上过夜。由于房间太小,作画时,一会儿爬上房顶,一会儿躺在地上。作画条件差仅是困难的一个方面,塑造人物形象则是这幅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因为不可能写生,董希文只好想办法收集照片和电影中的形象,寻找合适的角度,但照片和电影资料不符合他的构思理想,只能用作参考。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董希文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这幅高2.3米,长4米的堪称当代美术史上具有纪念碑性的作品。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开国大典》1952年版本

《开国大典》既有敦煌盛唐艺术风韵的辉煌,富丽堂皇的色彩语言,又有西方古典主义大师优美、典雅、纯净的绘画技法,同时更充盈着一个东方大国的自强、自尊与自信,彰显了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气魄与豪迈。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开国大典》草图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开国大典》1954年版本

一抹蓝天和一盆鲜花替代了原本画面右侧的高岗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原画中的刘少奇被董必武取代

当年5月,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美术展览,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参观的唯一一次画展,《开国大典》也在其中。当时陪同观展的丁井文回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同志看了画之后非常激动。休息的时候主席又回来重点看了一次《开国大典》。主席对《开国大典》的满意,是想象不到的。

毛泽东站在《开国大典》面前,感慨道——

“是大国,是中国。”

接着他又非常自豪地说——

“我们的油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1953年毛泽东(左二)、刘少奇(左一)、周恩来(右二)等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开国大典》

1952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开国大典》;同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售;随后,《开国大典》又被收录进了中小学课本,并频繁出现在宣传画等多种宣传品中。董希文的名字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开国大典》也打开了中国人对油画、对艺术的认知之门。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1953年9月27日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的《开国大典》

1914年董希文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文化学养深厚的家庭,父亲董鄂清是当地有名的艺术鉴赏家。自幼对中国书画瓷器的耳濡目染奠定了董希文的艺术底蕴,同时也激发了他对画画的热爱。但父亲并不希望儿子走一条艰难的艺术道路,所以1932年董希文遂父亲意愿考入了杭州江之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但是不甘心的董希文在第二年就用从姐姐那里借的30元钱考进了国立杭州艺专。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1936年,董希文(左一)与杭州艺专的同学合影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欧古典油画的静穆伟大和梵高、莫奈等印象派的创作激情,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董希文的心中激起了难以散去的涟漪,也为他后期的油画创作奠定了风格与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停课,董希文也因战乱南下到昆明地区学习与创作,在战乱中,董希文没有停止创作,这段在动荡中创作的经历和一幕幕劳苦大众的艰辛生活赋予了董希文作为画家的历史使命感,他用画笔抒发着对劳苦大众的关爱,给予希望。这份关怀体现在了他早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油画——《苗女赶场》(1942)中。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苗女赶场》多用蓝白色,结合中西绘画方法,一实一虚、一中一西为日后董希文的油画风格埋下了伏笔

1943年,董希文参观完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敦煌艺术及西北风俗写生展》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对敦煌心驰神往,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年在敦煌莫高窟对壁画的研究与临摹。在这段时间里,董希文不断从莫高窟的壁画中汲取养分再投入到自己原本的作品中,令油画多了一份异域色彩。在油画《哈萨克牧羊女中》,董希文就将自己通过临摹北魏壁画中的得到的亮点与油画结合,干练的线条和相对平面的物体传达了东方特有的画法与技巧。用古时的绘画技巧结合油画材料,古今中西参半,更突出了董文希特有的风格。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哈萨克牧羊女》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风云变幻,而董希文有着强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946年8月,受到徐悲鸿先生的邀请,董希文来到国立北平艺专任教,同时积极参与各项为了人民的革命活动,并在侯一民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1950年,董希文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服务证

董希文敞开胸怀,迎接着新中国的到来。他用手中的画笔,抒发着老百姓解放后当家做主人的欢乐喜庆。在富有民间年画和敦煌壁画特色的水粉画《北平入城式》中,将北平解放时解放军旗开得胜、群众欢欣鼓舞的场面表现得风趣而动人,这幅画也是董希文转入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开端。不仅如此,董希文还参加了绘制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油画像的工作,这也是他能够在日后参与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画稿和油画《开国大典》的契机之一。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北平入城式》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在这一阶段的董希文结合了中国的元素和西方印象派的笔触,虚实结合,将祥和与希望融在画中,画作中透射出满满的希望。《抗美援朝》《红军过草地》《百万雄师下江南》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董希文在处理《红军过草地》的色彩关系上,采用了大面积多层次的黑蓝、普蓝与给人刚强、光明、崇高的桔黄色篝火形成基本对比。意境是诗意的,情调又是极为动人的。作品本身形象地描绘了苦与乐的对比,红军战士精神上的乐观主义压倒了物质生活的艰难匮乏。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百万雄师下江南》

其实在董希文画《开国大典》前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而《开国大典》可谓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锦上添花。得到如此多成就的董希文不骄不躁,不忘初心,三次进入西藏考察、学习、写生。董希文曾说过:“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气度,吸收了外来的也可以变为我们自己的。”在这三次进藏的过程中,董希文将中国特有的民族元素与西方画法结合,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巨作。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董希文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董希文入藏区写生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春到西藏》取材于新路海一带,董希文把艰险的康藏公路与自然美景、西藏的社会发展春天结合起来,使画面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董希文入藏期间的写生创作

1962年,从年轻时就励志要为中国美术界作出贡献的董希文在中央美术学院开启了董希文美术工作室。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主持的工作室在基础课和创作课都有独到的建树,他主张因材施教,“顺水推舟”,发展学生各自的特长,工作室学术空气很浓厚。正当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时,董希文因“文革”被关进了牛棚,接下来的十年浩劫令董希文身心俱损。他不幸患上癌症,最终年仅58岁的一代油画巨匠在1973年逝世。

他的这幅画,是毛主席唯一赞过的有独特民族形式的油画

▲1971年的董希文,此时已经身患癌症

纵观董希文一生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元气充沛,透出蓬勃的生机,更透露出董希文的生命理想和艺术精神。在董希文的人生道路上,尤其是左倾思想蔓延的年代里,他曾多次受到不公平的批评、指责。但是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堂堂磊落的知识分子,他的腰板是挺直的,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坚守心中抱定的艺术理念而不渝。董希文是一个对自己非常负责任的人,他曾说一笔负千年重任。这不仅仅是画面中的一笔,也是将自己一生的创作态度化作“一笔”。这是一个更加具体而深入的发展,是更具备中国文化精神的态度。

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