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 新京報:全面放開生育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必須未雨綢繆,加強對人口發展趨勢的科學預測,建立和完善人口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衝擊的預防體系。同時採取多種措施,減輕人口生育成本,努力提高生育意願,讓更多人不僅“願意生”,還要“生得起”“養得起”。

長安論道

面對新的人口發展態勢,漸進式地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直至最後全面放開生育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近些年來,隨著人口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要不要徹底放棄,改而實行全面放開的生育政策,一直是政府、學界與民間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在最新一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主管雜誌《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上刊登的署名文章《全面放開生育刻不容緩》,似乎從官方層面上透露出計劃生育政策可能再次調整甚至根本性改變的某些信號。

全面放開生育迫在眉睫

十餘年來,我國的人口形勢開始出現了所謂的“拐點”,直接促成了計劃生育政策的多次調整。2000年,政府出臺了“雙獨二孩”政策,即夫妻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2013年,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單獨二孩”政策依法啟動實施。2016年,又推出了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

但從實際效果來看,歷次的生育政策調整並未改變人口發展的基本趨勢,出生率偏低、老齡化加劇問題日益突出。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5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62,不僅低於全球平均水平2.45,甚至也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1.67。2017年,我國新生嬰兒數比2016年少了63萬。與此同時,全國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也從2016年的65.6%下降到64.9%,人口紅利進一步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全面放開生育的呼聲就不斷高漲。從國家層面來看,在最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中,組建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以取代過去的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這是自1981年以來國務院組成部門中第一次沒有“計劃生育”名稱。從各地的實踐來看,從過去的強調計劃生育開始轉向更加積極的人口政策,不少地方甚至還推出了鼓勵生育的支持性政策。

放開生育對農村影響更大

但是,從計劃生育重新回到全面放開的“自由生育”,究竟會對未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則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

一方面,全面放開計劃生育能不能遏制出生率下降的趨勢。從計劃生育政策屢次調整的結果來看,這個答案似乎並不樂觀。“經濟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生育觀念出現了重大的變化,從過去的“願意生”到“不敢生”、再到現在的“不願生”。再加上育齡婦女數量的減少,人口出現“崩塌式”下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世界各國的經驗證明,人口趨勢一旦形成,想要扭轉相當困難,“鼓勵生育”顯然要比“計劃生育”還要難。

另一方面,全面放開計劃生育對我國人口結構的影響究竟多大。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生育觀念,因而也有不同的生育行為。諸多的理論和實踐都發現,越是落後地區生育率越高,越是低收入家庭生育意願反而更加強烈。在我國,如果全面放開計劃生育,可以預計對農村的影響遠大於對城市的影響,那麼極有可能出現的是農村人口突然快速增長的現象。這對於加快城鎮化、現代化步伐的中國來說,顯然是一個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

在新的形勢下,面對新的人口發展態勢,漸進式地調整計劃生育政策直至最後全面放開生育是一種必然的選擇。不過,在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的同時,還必須未雨綢繆,加強對人口發展趨勢的科學預測,建立和完善人口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衝擊的預防體系。同時採取多種措施,減輕人口生育成本,努力提高生育意願,讓更多人不僅“願意生”,還要“生得起”“養得起”。

新京報:全面放開生育對我國影響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