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抓住語言敏感期批量打造“小話癆”

1920年在印度的一個小城,人們在狼窩解救了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被送到孤兒院去撫養。到了第二年小的狼孩死了,而大的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剛被發現時用四肢行走,慢走時膝蓋和手著地,快跑時則手掌、腳掌同時著地。她們總是喜歡單獨活動,白天躲藏起來,夜間潛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讓人們替她們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時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點鐘,她們像狼似地引頸長嚎。她們沒有感情,只知道飢時覓食,飽則休息,很長時間內對別人不主動發生興趣。

據研究,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她只懂得一般6個月嬰兒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2年後才會直立,6年後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並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4年內只學會6個詞,聽懂幾句簡單的話,7年時才學會45個詞並勉強地學幾句話。在最後的3年中,大狼女卡瑪拉終於學會在晚上睡覺,她也怕不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死去了。卡瑪拉死時已16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當於三四歲的孩子!

之後,全世界又有幾例“狼孩”、“豹孩”事件被發現,他們的共同性引起了心理學家的興趣。從此成長關鍵期被發現。

在孩子幼年的時候,有多個成長的關鍵期,而狼孩就是因為錯過了語言關鍵期,所以學習語言特別的困難。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的成長關鍵期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想要在將來彌補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才能抓住孩子語言敏感期,讓孩子學說話事半功倍呢?我們需要它——《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

抓住語言敏感期批量打造“小話癆”

《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是身為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溝通障礙系教授,已研究兒童語言發育30年,悉尼大學學士,麥考瑞大學碩士,倫敦大學學院博士的瑪格麗特·麥克萊根和語言治療師,醫學作者安妮·巴克利共同編著的。

在《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中他們強調了孩子一出生就要開始跟他說話,並且一直持續到學齡前都要跟孩子一起歡笑,進行簡單的對話,一起閱讀一起遊戲的重要性。全書共分為3個部分:1、什麼樣的幼兒是需要醫學幫助的,2、各年齡階段孩子語言發展的具體表現,3父母如何從家庭角度來幫助孩子抓住語言關鍵期。

第一部分是用筆墨最少的,因為很多父母看到的孩子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問題,也不需要專門的醫學幫助。而真正出問題的孩子,往往都是失聰的孩子。

失聰孩子的表現:

一直對聲音沒有反應;

理解和使用語言的能力都相應的有所推遲;

別人說話的時候會一直盯著說話人的嘴巴看;

神情恍惚,叫他們的名字沒有任何反應(幼童或大點的孩子);

說話的聲音有時很大或是很小;

看起來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從不關注身邊的人。

除了這樣的孩子,像是口吃,發音不準,只是孩子學習語言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不用焦慮的。

幼兒時期孩子口吃是因為大腦思考的速度比嘴巴說話的速度要快,因此他們說話的速度會跟不上思考的速度,這被稱為“正常的言語障礙”

我們只要照常跟孩子說話就好,不用代替孩子說話。如果這種語言障礙持續超過3個月,而且伴隨嚴重的挫敗感和情緒發洩,則需要尋求專家的幫助。

除了這兩類孩子之外,有些孩子出生的時候就有某些發育問題,比如孤獨症或學習障礙。通常,這些問題都會在上幼兒園時孩子的總體水平比其他同齡孩子落後的情況下才會被發現,這些問題發現的越早,就能越早進行適當的介入來幫助他們學習。

在《0-6歲,抓住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中,孩子語言發展的具體表現是根據孩子年齡階段來劃分的,從孩子出生時無意義的發聲練習,到能說出第一個字,再到電報句,最終說出完整的句子,根據年齡有詳細的描述,我就不一一贅述了(一會兒奉上思維導圖)。我就只跟大家分享一個比較好玩的概念——述行語。

我們小時候大部分人都會跟孩子躲貓貓,從五六個月孩子就會愛上這個遊戲。不過那個時候他只是行為反應,但是一般到了八九個月,當我們再和他躲貓貓的時候,可能我們一出現他就會說:“喵”。

或者這個時期我們跟他玩拍手遊戲,孩子會一邊拍手,一邊說“拍拍”,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孩子現在會說話了。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說出了真正的詞語。說話時候伴有肢體動作,做動作的時候也會說出相應的表達,這就是所謂的“述行語”,它並非真正的語言表達,但是有了這樣的行為說明孩子很快就能說出真正的詞語了。這個階段是在為真正開口說話做準備呢!

抓住語言敏感期批量打造“小話癆”

我們多用聰明伶俐來形容能說會道的小孩子,看到小可愛的嘴巴嘚啵個不停確實是一個享受,可是如何才能培養出那樣的“小話癆”呢?

《0-6歲,抓住語言的關鍵期》大部分的筆墨就是在寫方法了,他的方法總結起來也可以分為三點:

1、跟孩子說話,不停的跟他說,說什麼沒關係,關鍵是多說,多多的說!很多人有一個誤區,覺得我給孩子聽音樂,看電視,就可以代替我跟他說話了,因為那些也有聲音,而且電視裡的兒歌可比自己唱的好多了。

研究發現孩子對電子廠品裡的聲音並不感冒,真正能刺激到孩子語言大腦發育那部分的是我們看著孩子的眼睛跟孩子溝通,或者是家庭成員真正的聲音。

如果你非要給孩子看電視,聽兒歌也沒有關係,你需要坐在旁邊跟孩子討論,或者給孩子講解,這樣才能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單純的讓孩子自己看電視,是無法刺激孩子語言的發展的。

2、給孩子多讀書。

給嬰兒讀書這件事情沒有具體的規定,你可以從你任何想讀的時候開始,基本上在8個月之前你愛讀什麼都可以,但是最好讓自己的音調抑揚頓挫,因為孩子雖然聽不懂,但是他對音調是有感覺的,嬰兒比較偏愛有韻律的東西。

到了孩子8個月之後,3周之前我們就可以給他讀圖畫書了,這個時候的圖畫書儘量選擇那種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見到的圖畫,而且最好一頁一畫,不要太複雜。同時我們給她讀圖畫書的時候,不是讀圖畫書上的字兒,而是給孩子描述畫面。

當孩子大一點的時候,我們還是以讀圖為重要任務,畫面可以更加的複雜了,在讀圖的時候,還可以加入很多簡單的問題和孩子們互動。對於短小的故事,這個時候可以讀一讀了。

孩子基本上一直偏愛比較有韻律的東西,朗朗上口的兒歌也是必須要多讀,多聽的,而且父母在唱兒歌的時候可以故意留下一句讓孩子來唱。

3、多進行互動性遊戲。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在遊戲中學習可以讓孩子更快的掌握語言和知識。比如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我們可以一邊跟他說話,一邊更他做遊戲。

我想大家都對《拉大鋸扯大鋸》這首兒歌很熟悉吧!我們會讓孩子坐在我們的腿上面對著我們,拉大鋸,把孩子拉向我們的胸前,扯大鋸,讓孩子身體後仰平躺在我們的腿上,在一拉一扯的過程中,讓他感覺要掉下去了的感覺。

等孩子再大一點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數與量的關係。這個時候通過遊戲依然是最簡單的方法。先讓她數積木,給她幾塊積木讓他數一數,然後我們還可以弄幾個小筐子上面貼上數字,再讓孩子把數出相應的積木放在筐子裡,通過遊戲孩子就弄清楚數和量的關係了。

通常大多數孩子會在兩歲的時候理解2的概念,在三歲的時候理解3的概念。

針對孩子的不同年齡,書中還有相應的遊戲方法和書籍的介紹。

我覺得《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不但對孩子學習我們的語言有很大幫助,它最大的幫助應該是在我們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時候。

瑪格麗特·麥克萊根和安妮·巴克利是新西蘭人,他們是說英語的,書裡的例子是根據他們的單詞發音來說的,同時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推薦了各年齡階段運用最多的兒童書籍。這足可以讓我們在英語啟蒙的時候少走很多彎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