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抓住语言敏感期批量打造“小话痨”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小城,人们在狼窝解救了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孤儿院去抚养。到了第二年小的狼孩死了,而大的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刚被发现时用四肢行走,慢走时膝盖和手着地,快跑时则手掌、脚掌同时着地。她们总是喜欢单独活动,白天躲藏起来,夜间潜行。怕火和光,也怕水,不让人们替她们洗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时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每天午夜到清晨三点钟,她们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她们没有感情,只知道饥时觅食,饱则休息,很长时间内对别人不主动发生兴趣。

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2年后才会直立,6年后才艰难地学会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大狼女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不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之后,全世界又有几例“狼孩”、“豹孩”事件被发现,他们的共同性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从此成长关键期被发现。

在孩子幼年的时候,有多个成长的关键期,而狼孩就是因为错过了语言关键期,所以学习语言特别的困难。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的成长关键期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想要在将来弥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才能抓住孩子语言敏感期,让孩子学说话事半功倍呢?我们需要它——《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

抓住语言敏感期批量打造“小话痨”

《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是身为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沟通障碍系教授,已研究儿童语言发育30年,悉尼大学学士,麦考瑞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的玛格丽特·麦克莱根和语言治疗师,医学作者安妮·巴克利共同编著的。

在《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中他们强调了孩子一出生就要开始跟他说话,并且一直持续到学龄前都要跟孩子一起欢笑,进行简单的对话,一起阅读一起游戏的重要性。全书共分为3个部分:1、什么样的幼儿是需要医学帮助的,2、各年龄阶段孩子语言发展的具体表现,3父母如何从家庭角度来帮助孩子抓住语言关键期。

第一部分是用笔墨最少的,因为很多父母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并不是问题,也不需要专门的医学帮助。而真正出问题的孩子,往往都是失聪的孩子。

失聪孩子的表现:

一直对声音没有反应;

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都相应的有所推迟;

别人说话的时候会一直盯着说话人的嘴巴看;

神情恍惚,叫他们的名字没有任何反应(幼童或大点的孩子);

说话的声音有时很大或是很小;

看起来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从不关注身边的人。

除了这样的孩子,像是口吃,发音不准,只是孩子学习语言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不用焦虑的。

幼儿时期孩子口吃是因为大脑思考的速度比嘴巴说话的速度要快,因此他们说话的速度会跟不上思考的速度,这被称为“正常的言语障碍”

我们只要照常跟孩子说话就好,不用代替孩子说话。如果这种语言障碍持续超过3个月,而且伴随严重的挫败感和情绪发泄,则需要寻求专家的帮助。

除了这两类孩子之外,有些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有某些发育问题,比如孤独症或学习障碍。通常,这些问题都会在上幼儿园时孩子的总体水平比其他同龄孩子落后的情况下才会被发现,这些问题发现的越早,就能越早进行适当的介入来帮助他们学习。

在《0-6岁,抓住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中,孩子语言发展的具体表现是根据孩子年龄阶段来划分的,从孩子出生时无意义的发声练习,到能说出第一个字,再到电报句,最终说出完整的句子,根据年龄有详细的描述,我就不一一赘述了(一会儿奉上思维导图)。我就只跟大家分享一个比较好玩的概念——述行语。

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跟孩子躲猫猫,从五六个月孩子就会爱上这个游戏。不过那个时候他只是行为反应,但是一般到了八九个月,当我们再和他躲猫猫的时候,可能我们一出现他就会说:“喵”。

或者这个时期我们跟他玩拍手游戏,孩子会一边拍手,一边说“拍拍”,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孩子现在会说话了。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说出了真正的词语。说话时候伴有肢体动作,做动作的时候也会说出相应的表达,这就是所谓的“述行语”,它并非真正的语言表达,但是有了这样的行为说明孩子很快就能说出真正的词语了。这个阶段是在为真正开口说话做准备呢!

抓住语言敏感期批量打造“小话痨”

我们多用聪明伶俐来形容能说会道的小孩子,看到小可爱的嘴巴嘚啵个不停确实是一个享受,可是如何才能培养出那样的“小话痨”呢?

《0-6岁,抓住语言的关键期》大部分的笔墨就是在写方法了,他的方法总结起来也可以分为三点:

1、跟孩子说话,不停的跟他说,说什么没关系,关键是多说,多多的说!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觉得我给孩子听音乐,看电视,就可以代替我跟他说话了,因为那些也有声音,而且电视里的儿歌可比自己唱的好多了。

研究发现孩子对电子厂品里的声音并不感冒,真正能刺激到孩子语言大脑发育那部分的是我们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孩子沟通,或者是家庭成员真正的声音。

如果你非要给孩子看电视,听儿歌也没有关系,你需要坐在旁边跟孩子讨论,或者给孩子讲解,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单纯的让孩子自己看电视,是无法刺激孩子语言的发展的。

2、给孩子多读书。

给婴儿读书这件事情没有具体的规定,你可以从你任何想读的时候开始,基本上在8个月之前你爱读什么都可以,但是最好让自己的音调抑扬顿挫,因为孩子虽然听不懂,但是他对音调是有感觉的,婴儿比较偏爱有韵律的东西。

到了孩子8个月之后,3周之前我们就可以给他读图画书了,这个时候的图画书尽量选择那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图画,而且最好一页一画,不要太复杂。同时我们给她读图画书的时候,不是读图画书上的字儿,而是给孩子描述画面。

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我们还是以读图为重要任务,画面可以更加的复杂了,在读图的时候,还可以加入很多简单的问题和孩子们互动。对于短小的故事,这个时候可以读一读了。

孩子基本上一直偏爱比较有韵律的东西,朗朗上口的儿歌也是必须要多读,多听的,而且父母在唱儿歌的时候可以故意留下一句让孩子来唱。

3、多进行互动性游戏。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在游戏中学习可以让孩子更快的掌握语言和知识。比如在孩子几个月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边跟他说话,一边更他做游戏。

我想大家都对《拉大锯扯大锯》这首儿歌很熟悉吧!我们会让孩子坐在我们的腿上面对着我们,拉大锯,把孩子拉向我们的胸前,扯大锯,让孩子身体后仰平躺在我们的腿上,在一拉一扯的过程中,让他感觉要掉下去了的感觉。

等孩子再大一点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数与量的关系。这个时候通过游戏依然是最简单的方法。先让她数积木,给她几块积木让他数一数,然后我们还可以弄几个小筐子上面贴上数字,再让孩子把数出相应的积木放在筐子里,通过游戏孩子就弄清楚数和量的关系了。

通常大多数孩子会在两岁的时候理解2的概念,在三岁的时候理解3的概念。

针对孩子的不同年龄,书中还有相应的游戏方法和书籍的介绍。

我觉得《0-6岁,抓住孩子的语言关键期》不但对孩子学习我们的语言有很大帮助,它最大的帮助应该是在我们对孩子进行英语启蒙的时候。

玛格丽特·麦克莱根和安妮·巴克利是新西兰人,他们是说英语的,书里的例子是根据他们的单词发音来说的,同时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推荐了各年龄阶段运用最多的儿童书籍。这足可以让我们在英语启蒙的时候少走很多弯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