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 坐在老宅新蓋的樓房前,我彷彿置身於山水田園的畫卷裡面

坐在老宅新蓋的樓房前,我彷彿置身於山水田園的畫卷裡面

老宅蓋起新樓房

我和先生的老家都在岐山縣益店鎮,我的老家距離鎮上五公里的路程,先生的老家離鎮上近一些,不到兩公里的路程,交通還算便利。公公退休後和婆婆一直住在老家,兒子出生了,他們便鎖上家門,一起來到城裡幫我們帶孩子,轉眼已經過去快二十年了。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老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農村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下雨天深一腳淺一腳艱難踩著泥巴行走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每家每戶都安裝了自來水管,結束了過去挑水吃的歷史;村子裡整齊劃一的綠化帶從每戶人家門前經過,綠化帶中種植不同品種的風景花樹,春天到來的時候,家家戶戶門前奼紫嫣紅;村裡幾乎家家都蓋起了兩層高的新樓房,大門樓足足有三米多高。站在村口放眼望去,就好像城裡有錢人住的別墅群,好不氣派!

農家也都有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老年人用的最普遍的是小型電動三輪車,講究的人家,還在車上裝一個精緻的篷子,不僅能遮太陽,還能避雨擋風。他們去鎮上趕集,買回來的東西放到車廂裡,還可以坐上去兩個人,老年人出行很方便。年輕人條件好點的買輛小轎車,條件一般的便是一輛摩托車。

看到老家現在變得越來越好,婆婆終於按耐不住許久以來的衝動,多次要求回老家重新蓋房子。她是個很要強的人,總覺得村裡人都蓋起了二層樓,就算我們不經常回家住,老宅低矮的舊房子也是給祖宗臉上抹了黑。

去年過年的時候,婆婆要求召開家庭會議,讓大家表態要不要翻新老家的房子。我們家五口人,加上已經出嫁的小姑子,也就六口人。公公跟我和先生的意見一致:這麼多年都在城裡住,老家一年也回去不了幾趟,重新蓋房子實在沒有必要。

婆婆一看一下子就三個人持反對意見,她無奈地把頭轉向我兒子——她的大孫子:“狗娃,你說咱們家蓋不蓋新房啊?”婆婆看孫子的眼神充滿了光亮。兒子笑著說:“奶奶,我意思您別受累了,咱們住在寶雞多好啊,重新蓋房子太麻煩了,花這冤枉錢還不如您和爺爺出去旅遊呢,再說,我以後肯定不會回來住的。”

我分明看見婆婆眼中的失望,她的眼睛恢復了暗淡,轉頭問小姑子:“你說,蓋還是不蓋?”小姑子也說在老家蓋房子沒必要,婆婆低頭不語。一場家庭會議不歡而散。

去年秋天村裡的幹部打電話說,村上讓登記裝暖氣和天然氣信息,問婆婆什麼打算。婆婆當即表態:裝!

那是個週日的中午,我們吃完午飯,婆婆興奮地宣佈:回家蓋新房!她對我和先生說:“我這次不和你們任何人商量,我蓋房不要你們的錢,也不需要你們同意,只是說一聲,你們知道就好。等蓋好了房子,我和你爸回老家養老去”。 想必婆婆一定是和公公私下裡商量好的。我眼前浮現出那次家庭會議後婆婆失望的眼神,不忍心再反對,就對婆婆說:“媽,我同意蓋房子,不過錢,我們還是要出的。”先生笑笑也不再反對。

聽先生說,他家老宅的舊房子是1986年村裡統一搬宅基地的時候蓋起來的。之前村裡人都住在老宅基地的土窯洞裡,雖說窯洞冬暖夏涼,可是條件很差,窯洞低矮光線不好,空間又小,加上漏雨、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人們不得不搬到崖上來,另擇一寬闊平坦處作為新的宅基地。

三十多年前蓋房子,家庭條件好的人家蓋的房子是磚木結構,房屋的牆壁、樑柱等承重結構是用磚砌成,而樓板、屋架等用木頭搭建。條件差點的就蓋土木結構的房子,這種房子用粘土加以夯實做成房屋牆體,以木頭為梁,以瓦為蓋。

那年在新宅基地上,先生家的老宅蓋的就是磚木結構的兩棟房子,前院是一棟青磚瓦房,後院是一棟紅磚瓦房。經過三十多年的風雨洗禮,這兩棟舊房任勞任怨依然精緻地矗立在院子裡。但是它彷彿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包含滄桑,它的身高、體形、穿著(門窗)以及房子裡面的擺設,與村裡其他人家院子裡充滿現代化氣息的二層樓已經格格不入。

2018年春節還沒過完,婆婆就催我們送他和公公回老家蓋房子。正月初七我們一家人回去,和蓋房的匠人簽訂了合同,所有工程全部打包出去,過了正月十五就動工。

拆舊房,填莊基,蓋新房,實在是一項偉大而艱鉅的工程。雖然是全包出去,但是公公婆婆要幫幹活的人燒開水,幫他們找需要的瑣碎東西,偶爾還要給不方便回家吃飯的匠人管飯,每到週末我和先生便開車趕回老家幫忙。

婆婆已經七十多歲了,身體本來不是很好,可是蓋房子的時候,她好像一下子年輕了許多,精氣神十足,整天盯著幹活師傅們問這問那,唯恐師傅把活幹不好。聽公公說,婆婆飯量好了很多,這不僅僅是因為運動有益健康,在婆婆眼裡,這是在完成她多年來的夙願,實現她的偉大夢想。

歷時兩個多月,新房終於基本竣工。新蓋的樓房呈刀把形狀,上房一層有三個臥室,一個客廳,一個衛生間,側房也就是刀把的部位是廚房和餐廳。二樓也很寬敞,家裡來十多個親戚朋友聚會,居住綽綽有餘。樓上樓下朝向院子的所有牆面都貼上淡黃色帶花紋的瓷磚,和屋簷上紅褐色的瓷磚相映襯,顯得莊嚴大氣。老宅在新樓房的映襯下熠熠生輝。

婆婆比家裡任何人都高興,她整天忙裡忙外帶動公公進行後期的收尾工作:打掃衛生,醞釀裝修計劃,規劃每間屋子裡面的擺設。

我一直不明白,在城裡已經生活了快二十年,婆婆為什麼還要在老宅院子裡蓋新房?她明明知道我們不會經常回老家居住,為什麼還要精心佈置每一間房子呢?

看著婆婆因勞累略顯憔悴的臉上樂開了花,我好像找到了答案: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對老人來說總是他鄉,即便住進高樓大廈他們永遠只是過客。如今,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一排排高大氣派的樓房,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柏油路,一行行修建整齊的綠化帶,一棵棵開滿鮮花的風景樹,一片片鬱鬱蔥蔥的禾田,一陣陣溫暖輕柔的微風,透過茂密的樹葉灑落下來的一縷縷陽光……這裡的一切,無不喚起老人對家鄉、對故土的眷戀,而這些又何嘗不是我踏上歸程的誘惑呢?

坐在老宅新蓋的樓房前,我微微閉上眼睛,輕輕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我彷彿置身於一個山水田園的畫卷裡面:老人們坐在大門前聊天曬太陽,先生在田間耕作,我洗他的衣裳,村子裡兒童嬉戲,雞鴨成群……

作者簡介:邢軍,岐山縣益店鎮人。現任寶雞市住建局金臺房管所黨支部書記。愛好文學寫作,曾在《文友》、《女友》等發表過多部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