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疫情防控期間當心這幾類詐騙案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廣大群眾通過網絡開展辦公、教學、購物的需求增加,詐騙犯罪分子利用這一特殊時期大肆實施電信網絡詐騙。近日,河北省公安機關對涉疫情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開展了嚴厲打擊,截至2月20日,全省共偵破虛假買賣防控物資等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66起,抓獲犯罪嫌疑人63名,涉案金額480餘萬元。

疫情期間較為高發的網絡電信案件類型有哪些?如何避免上當受騙?記者對此採訪了省公安廳反電信詐騙中心民警。

以出售口罩為名實施詐騙

疫情發生以來,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資成為緊俏貨,不法分子也以此為由實施詐騙。

“內部渠道,能買防疫口罩和體溫槍,欲購從速。”2月10日,秦皇島市民任某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肖某發的消息,便與肖某聯繫,預定了一批口罩和體溫槍,並按照肖某要求預支付13.2萬元貨款。肖某稱下午4時可以取貨,但當日下午4時後,任某發現肖某失聯,馬上報了警。

“近期以出售口罩為名實施的詐騙案件高發。”省反電信詐騙中心民警介紹,不法分子利用大家急於購買儲備口罩等防疫物資的焦急心理,謊稱手裡有貨或者可以幫忙代購等,在受害人付款後,找理由拒不發貨或直接拉黑失聯,騙取錢財。

除了通過網絡虛假銷售口罩,還有不法分子借醫療機構的名義謊稱有提高身體免疫力的“特效藥”,對預防新冠肺炎有奇效,以短信、電話等方式進行推銷,並在短信中加入釣魚鏈接,引誘受害人點擊鏈接,藉此盜取受害人信息或個人財產。

民警提醒廣大群眾,購買口罩、護目鏡、消毒液等防疫用品和藥品時,務必提高警惕,加強甄別,不要相信所謂的“特殊渠道供貨”“國外代購”等信息,要通過藥店或線下商店等正規途徑購買,如需網購,要在正規電商平臺上購買,切勿直接通過微信、支付寶轉賬等形式進行交易,或點擊不明網址鏈接購買,不要在陌生網站中留下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支付信息。

刷單是幌子,騙錢才是目的

疫情期間不便外出,能不能在家用手機賺點外快?

最近,石家莊市民李女士就接到了一個電話,告訴她手機刷單方法簡單且報酬豐厚。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李女士在指定網址點贊、留言、購買物品,操作成功後,便收到了對方3元至5元不等的佣金。

嚐到“甜頭”的李女士便按照提示,開始用手機刷單。前兩筆,她收到780元佣金,並將390元匯至對方賬戶。隨後,李女士又刷單2筆共8000元,此時對方要求李女士先將佣金的一半交出來。匯款後,李女士發現自己的本金和佣金都沒有到賬,與對方聯繫,對方稱現在不夠提現,需要繼續刷,李女士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

“刷單是幌子,騙錢才是目的。李女士遇到的這類典型刷單詐騙,詐騙分子會偽裝成中介或代理公司,打著刷信譽、刷銷量的旗號招聘兼職刷單員。詐騙分子首先會給應聘者下發一兩個比較小額的刷單任務,先返還本金和佣金,為的就是‘放長線釣大魚’。隨後逐漸加大刷單的數量和金額,利用‘卡單’等理由,來誘騙受害人繼續投入本金。”省公安廳反電信詐騙中心民警解釋說。

這種看起來並不高明的騙術為何屢屢有人上當?

民警表示,原本騙子承諾的“高回報”就容易讓人財迷心竅,加之疫情期間很多人不能外出,有大把空閒時間;再者,詐騙團伙的“專業化”和“團伙化”也是人們受騙的原因之一,比如,為博取信任,騙子通常會在線上給受害人展示各種各樣的營業執照、企業註冊文件、後臺系統頁面等等,來營造自己是誠信經營的假象。

“不輕信所謂的高額回報,不要輕易點擊陌生人發來的鏈接;找兼職工作要去正規的招聘、公司和中介平臺,簽訂勞務合同。”民警提醒,網絡刷單是一種違法行為,遭遇詐騙時要立即報警。

因疫情防控需要,當下學校“停課不停學”,大多組織在網上進行教學。我省多地公安機關接到有人冒充老師潛入QQ、微信群以“疫情延期開學”“網上授課收學費、材料費”為由實施詐騙的警情。

2月3日,唐山市某小學教師張某某報警:QQ群內有人冒充班主任白某向家長收費。經查,此前白某同意一名自稱是學生家長的人入群。2月3日,群內一名頭像和暱稱均與白某相同的人發佈消息稱,學校即將舉辦英語輔導班,一年費用1300元,培訓結束後教育局補貼800元,併發布了微信收款二維碼,告知家長掃碼付款。群內6名家長看到消息後付款。後白某發現此人冒充自己發佈假消息,將該人移出QQ群,但為時已晚。

騙子是如何混進班級群的呢?省公安廳反電信詐騙中心民警揭秘,詐騙分子在QQ或者微信內搜索班級群的群聊關鍵字,便出現大量的群聊信息,如果該群沒有設置相應的驗證機制,或者管理員驗證不嚴格,騙子們可能冒充某學生家長進入。

騙子進群后,偽裝成學生家長添加老師QQ或者微信,潛水觀察老師的活動規律,找機會將自己的頭像換成下載好的老師頭像,並修改備註名。詐騙分子大多會利用休息時間發佈假收費通知,催促家長及時通過二維碼繳費,利用時間差,讓老師不能及時發現。

“避免上當,老師和家長都要做好防範。”民警提示,首先,老師或群管理員應該開啟入群驗證功能,實行實名制,對每一位入群的成員身份進行審核,避免陌生人隨意加入家長QQ、微信群。另外,老師應加強對家長QQ、微信群成員身份核查,對身份可疑人員,及時清除出群。

“家長要學會分辨信息真假。”民警表示,學校一般不會在群內發送二維碼要求家長通過網絡轉賬的方式支付學費,家長一旦收到任何掃碼交學費的消息,切勿急於匯款,一定要直接與班主任或校方核實真偽。(記者尹翠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