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郴州古代民居風俗

郴州古代民居風俗

郴州古代民居風俗

(一)聚族而居

這是郴州古民居村落的一大特色,“父子兄弟多族居,或至百口,蓋其俗樸古然也”,這種高度聚族而居的古民居群的形成是先民為了適應當地生存環境,為了家庭和宗族的安全而建成的。由此可見郴州民居大型村落的大姓望族的群體防護意識之強烈。這種同宗同祖連成一片、高度集中、平面展開的村落形式體現了家族姓氏的血緣關係,這種宗族、家族、家庭形成的村落社會,是由血緣和宗法體系維繫著的。

(二)注重精神教化空間

細究起來,“福仙文化”對郴州民居的影響頗為深遠。在民居成型的進程中,精神教化的空間留存,成為郴州民居的一大特點。郴州古民居中的精神教化建築主要有祠堂、戲臺、牌坊等,一族一姓都有自己的祠堂。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倡學、議事、撫孤、恤寡、教化,除此之外通常用來商議家族大事和節慶等重大活動,如婚嫁、祝壽、喪禮、年節、民間迎神、社祭活動等,從娛神到娛人,從虛幻的圖騰崇拜到世俗生活,世代延續。相對而言,祠堂更重視精神方面的功能,併兼有修立家譜的功能。

在宗祠大門及兩側上方通常懸掛有紀念性匾額,以作為彰顯宗族聲望的重要標誌。匾額大都為祖上成功人士受到的尊榮恩寵、封侯拜相、加官晉爵、歌功頌德等內容,是光宗耀祖、凝聚人心或激勵後人的重要形式。大凡望族,其匾額往往多且製作精良,這種形式是郴州民居公共建築中的一大特色。在郴州古民居村落的村口一般設有拴馬石作為該族讀書中舉之人拴馬之用,中舉人數的多寡決定了拴馬石的數量,拴馬石上通常都刻有中舉年號及舉人姓名。另外,在村頭大道旁側,有的村落擺有若干石碑,一般是紀念先人中的傑出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等,如桂陽陽山村頭立有《救嬰序》《義學碑敘》兩塊記事碑刻,這也是先民精神的寄託。

(三)湘南民居中的雕塑四寶

何謂“四寶”,即青石雕、木雕、彩繪和泥塑。由於湘南地區多為喀斯特地貌,盛產石灰岩,因而青石在郴州民居建築中被大量採用作為建築材料。民居中的石鼓、石門檻、石柱礎、基石、道路、橋樑、天井及公共建築的基礎部分均以青石築成,並在上面大量飾以紋飾。各類青石雕刻題材多樣、題工精美,是郴州民居中的一大特色和重要的建築構件。

郴州古民居建築木雕的應用歷史可考到漢代的手法,興起在宋元,成熟在明清時期。郴州民居木雕集中體現了我國民間傳統美術的共性,但在每件具體作品的形式、風格、審美趣味、工藝技法上,又有它鮮明獨特的風格。湘南建築木雕的題材內容十分廣泛,除了少量的抽象裝飾圖案外,大多表觀湘南地區人民群眾熟悉的喜聞樂見的事物,集中反映了人們熱愛生活,樂觀、健康、真誠、淳樸的精神品質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郴州民居中的泥塑、彩繪,主要應用於裝飾建築物的上半部分,諸如屋背簷口、牆體上端等部位。最初重實用功效,以防止雨水從屋簷下的牆面滲透至室內,後來逐步演變成裝飾功效。條件較差的戶主的建築薄薄地塗上一層砂漿,或略作彩繪裝飾;條件較好的戶主做成精美浮雕,亦有少量圓雕,雕刻手法多樣,雕刻題材廣泛,形成了頗具地方藝術特色的泥雕、彩繪藝術。區內土質多為紅壤、黃壤,質地疏鬆,黏性較差,泥塑風乾後易開裂。因此,在泥塑製作中,先要挑選較為純淨的水田表層泥土,用牛踩成“熟泥”,有的還加入稻草、秕穀、草術灰等,以增加黏合力。應用於精雕細刻部位的傳統砂漿,還要加入蠔殼、石灰、桐油、糯米漿等,經反覆捶打、攪拌而成,以增加黏性和韌性,加工好的泥巴還要用薄膜密封起來,讓其發酵一段時間,以排出泥巴中的氣體。在起伏較大的雕塑中,還要藉助於鐵釘、磚頭、木棒、竹枝等作為支架。以增加與牆體結合的牢固性,有的長期直接暴露在陽光和雨水中的部件,還會放到磚瓦窯中去燒製。但正是這樣,才形成了區域特色。郴州民居中的泥塑、彩繪藝術附著於建築物之上端,與建築的整體風格相得益彰,整體風格樸素、自然,用色不多,以黑、白、灰為主,多見藍、綠等冷色。南部毗鄰廣東地區的汝城、宜章等地,泥塑、彩繪相對華麗精美,泥塑造型繁複豔麗,色彩飽和,多用紅、黃、藍、綠、青等傳統五色。

(四)農耕文化和務實精神的浸透

區內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崇敬山水土地的觀念,其思想方法、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都和山水、林木、土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種農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響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特徵,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郴州先民的戀土品格以及由此引起的內聚心理。輻射在對農耕文化感恩式的敬畏,可情歸於“狗頭獅”、“牛頭龍”的石雕、木雕創作,無一不是對農耕文化的彰顯與洗禮。反映在民居建築上,靠山近水而居,便於耕種,注重結構邏輯的真實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裝飾。

(五)物化的環境觀

郴州先民很早就認識到地理環境對人類有一定的決定作用,人們要依附環境、利用環境,在認識人與地的關係的基礎上作出對生存環境的選擇決策。這些觀念具體應用在居住方面,表現為擇優而居的思想。無論村落的大小,無論是處於山地還是平川,都十分講究相宅風水學的運用。甚至於可以超出對陽光和通風的要求,大多數村落位置都選擇“坐實向虛”、“以水為龍”、”龍首當鎮”,作依山就勢、均衡的處理。大族村居並配有塔、廟、亭、橋、閣之文化景觀建築。如永興的板梁、北湖區的小埠、汝城的土橋村、臨武的郭家村、宜章的樟樹下村、桂陽的廟下村等,這種高度聚居並以文化景觀相配套的古民居村落是郴州民居的重要特色。遙望郴州古民居,它給人一種亭亭而立的感受,它始終散發出一種對大地深深的眷戀和腳踏實地的求實精神。

郴州古代民居風俗

郴州古代民居風俗

郴州古代民居風俗

郴州古代民居風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