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有人說這是咪咕事件華為雲對阿里雲的迴應?

圍棋有黑子白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勝負的過程就是博弈,不是你死我活,就是魚死網破。至於誰先誰後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全局的勝利。

——題記

有人說這是咪咕事件華為雲對阿里雲的回應?

看到這個截圖,有人說這是咪咕事件華為雲對阿里雲的回應?我看不見得,還有深層次含義,你們覺得呢?說說你的看法。

為此,業內部分專家和資深人士在“全球雲觀察”微信群裡互相討論了一番,發表了自己的一些觀點,這裡簡單梳理一下,希望觀點的共鳴對各位親有所啟發。

業內做企業級存儲方案的朋友評論說:看來我們還有機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企業級領域的IT廠商對於行業用戶的熟悉與服務支持的熟念,自然還可以在企業用戶雲化過程中繼續獲得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首先,業內資深人士分析指出:如果是華為雲咪咕事件,那麼咪咕本身就是個互聯網公司,剛好應該說華為雲不懂互聯網公司業務需求。

如此看來,任何一個事件都是可以翻雲覆雨的,當華為雲看到A時,阿里雲也是可以看到B的。只是各自看到的那一面能否成為自己業務發展的真正優勢與力量,那就另當別論了。

因而兩者之間的較量,需要全面來看看。

對於指出阿里雲、騰訊雲等互聯網系雲進入政企行業領域存在文章開頭截圖那樣的三大缺陷,這些觀點你們認同麼?真的是互聯網公司的公有云進入政企行業存在水土不服麼?我不太信。

有人說這是咪咕事件華為雲對阿里雲的回應?

然而業內人士卻有認同這些觀點的,互聯網轉型做廠商有個過度的,這個觀點不無道理。公有云盈利模式很簡單,政企金融等大客戶套路就是不一般的深。

在親歷過互聯網公司進入政企行業發展過程的業內人士Brian指出,從傳統廠商的企業服務支持到互聯網廠商的轉型,公司文化、產品定位、銷售思路的差別不止一點點。

但是,業內朋友張勝軍卻認為,像阿里、騰訊互聯網公有云廠商,已經在與政府客戶深入溝通交流,瞭解用戶業務與應用。

也就是說,阿里雲、騰訊雲已經藉助各種方式切入到了政企領域,只是目前的客戶數量和規模還沒有大到顛覆新華三、華為、浪潮、曙光等廠商在這個領域耕耘多年的格局。

當然,文章開頭明確指出了互聯網雲的三大劣勢,劍指阿里雲、騰訊雲等互聯網雲在政企領域的弊端。聯想一下,或許這就是咪咕事件華為雲對阿里雲的回應麼?

Brian再次指出,咪咕事件其實有點被誇大了,咪咕本身也有一定的經驗問題,畢竟這是第一次全球性體育熱點賽事的直播,俄羅斯世界盃的關注度在中國也很高。

根據數據統計,2018俄羅斯世界盃當晚高峰3250萬人同時在線觀看,要知道,2017年一線視頻直播最高同時在線人數也不過是2310萬。

由此來看,咪咕事件被借題發揮做文章也就很大可能了,或許這就是品牌之戰必須的手段吧。

現實情況表明,現在很多政府都要求上雲,市場上總體硬件產品需求太少了,華為、新華三、浪潮等衝到一線也容易讓人理解。只是政企行業拓展的水太深了,互聯網雲切入這個領域,看似讓之前的IT廠商緊張了起來,其實,互聯網雲進入政企領域過程中優勢雖然也有,但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這兩年來,互聯網雲都在轉型做行業服務,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技術能力還是可以的,可是技術能力與產品化是兩條路線,兩者融合得好,可以很快凸顯起來,融合得不好,中標政企項目越多爛尾樓情況就會越多。

奇葩項目各種存在,爛尾樓例子不少,只不過有些還在縫縫補補又三年。看起來這與互聯網雲的成長過程有點相似,產品服務更新迭代迅速,帶來的用戶體驗可能會更好。但後期對爛尾樓項目的再開發與技術支持過程中,會耗費互聯網雲優秀技術工程師不少精力,自然會影響到其他需要支持的服務上。

因而,對於大型互聯網公司來說,比如阿里雲有大團隊可以去解決某個政企用戶的問題,縫縫補補再三年也可以有團隊去做。這都需要資本與技術團隊的真實力才能執行與實現。只是針對用戶再幾年的技術服務過程的話,其中的變化太多,市場不等人的,因而阿里雲面臨在政企用戶領域拓展的挑戰優勢明顯的。

在針對政企行業發展過程,其實華為在軟件方面的投入蠻多的,卻很難像做到華為硬件那麼優秀,尤其軟件解決方案上的不完善值得注意和重視。

誠然,華為一家ICT公司不可能拖起用戶的整個信息化建設,不可能將用戶遭遇的問題全部搞定,分工合作自然是有必要的。只是對於華為這一家公司來說,政企大項目都大部分由華為直投,可能更多的原因還是合作伙伴的技術實力不能真正搞定華為的硬件與軟件在用戶端部署應用後出現的問題吧。打鐵還是自家的硬,因而合作伙伴的價值更多是作為了華為產品銷售與品牌推廣的工具。

顯然,為了政企大項目的成功,華為、新華三、浪潮等廠商還是希望從底層到上層應用實現整體的集成,這樣的思路自然讓集成商SI情何以堪。看起來集成商被剝奪了自己的機會,但事實上集成商這幾年真的的過得差麼?大家可以看看太極股份、榮之聯等等就略知一二。

當然不得不承認,這些都是大型集成商才會活得更好,小集成商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自然很不好過了。大集成商業務拿單不錯,然而也面臨業務轉型的難題與挑戰,同時還要與IT、雲等大廠商進行博弈。

按照行業用戶整體發展的思路,業務的創新變化永遠會向前推進,那麼應用的複雜性自然不會降低。因此,軟件開發商ISV可以扮演的角色,或許將成為互聯網雲與企業級IT廠商的好助手,未來還是ISV將會過得更好些。

政企市場整體規模還是比較大的。另外一條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的投資規模達到73.9億元,預計到2020年,投資規模將達到163.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1.9%。所以,政務雲已經成為中國雲計算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併成為政府行業IT投資的主要去向。

有人說這是咪咕事件華為雲對阿里雲的回應?

這只是在政務雲一個方面就蘊藏瞭如此大的市場規模,這就說明了政企市場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包括浪潮、華為、曙光、新華三、騰訊雲、阿里雲、Azure等等。只是目前大家的主要目標鎖定在了新華三、曙光、浪潮、華為(雲)、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這7個代表中,尤其以華為雲與阿里雲之間的敏感與緊張備受業界關注。

同時網絡消息兩則顯示:

近期政務雲領域大單頻現,公有云市場競爭逐漸從互聯網轉移向政務雲。中國電信、華為軟件、浪潮軟件成為最終贏家,將為全國26個省市機關事業單位提供公有云服務,150萬以下的雲服務可省去招投標過程,直接向以上三家廠商下單採購。

從IDC發佈的《IDC MarketScape:中國政務雲市場廠商評估2017》報告可以看出,2017年華為、浪潮、新華三成為中國政務雲市場的首席玩家。

這就讓互聯網雲在政企領域的未來活路似乎難以想象了。甚至有業內朋友強調說,別太迷信阿里雲、騰訊雲,互聯網雲已經差不多有80%的員工在聚焦私有云了,他們自己吹的泡,發現政企不買賬,準備悄悄打完仗就走人。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阿明觀察認為,現在正值企業級IT廠商轉向雲、雲廠商轉向企業級IT的過渡期,也可以叫混沌期。這個時候創業機會不少,渾水摸魚積累政企用戶第一桶金不是沒有可能。無論是IT廠商進入雲領域還是雲廠商進入IT領域,都逃避不了用戶業務變化帶來的應用、硬件更新迭代與升級的挑戰,其中伴隨實際體驗的風險應該是挑戰中的挑戰。

因此,在這個過渡期內,任何一個企業級IT廠商觸雲,還是任何一個互聯網雲廠商觸政企行業,其中的變數都非常多,畢竟大家都是開始重金投入,重兵把守,相互之間的滲透也會更多。

業內人士謝紅軍近20年左右行業IT從業,他感嘆道:IT也許該翻篇了。感覺是產品時代過去了,市場還在,客戶數量在收縮,利潤空間在快速緊縮。客戶傾向公有云大多是是因為私有云體驗差,上了公有云是想把設備、運維、升級都委託出去,實際上服務獲得感即質量似乎更差。客戶、廠商、SI、產品分銷在博弈中開始亂套,背後是客戶不客戶、廠商不廠商、渠道不渠道,大家都在方向迷失中,大家又都在喊政治正確的口號。

誠然,在這個過渡期中,混戰一團在所難免。

現在是華為雲、阿里雲、騰訊雲等有志於政企行業領域的雲與IT廠商相互學習的過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挖我的人,我挖你的人。經過了混沌期之後,然後當互相都徹底懂了對方的時候,競爭格局自然就會更加清晰了。

只是在另外一位業內人士看來,政務雲市場華為衝得非常猛,新華三、浪潮表現一般,而阿里和華為都不是政企領域出身,天天做項目打單子,政治正確也是必須的了。所謂出身貧寒,必須覺悟高才能有上升通道。

其中還存在一個問題,非中立的雲廠商始終難以讓政企行業用戶放心。所謂中立,就是沒有動用戶數據前科的就是中立。從當下來看,誰敢去歐洲試試2018年新發布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誰就算中立。

公開的信息顯示,目前AWS、Azure、華為雲符合GDPR規定,其他如阿里雲、百度雲、騰訊雲等雲廠商是否也符合GDPR目前還沒有看到官方直接的公佈。

因此將此話題迴歸到政企行業的開拓上,無論是互聯網雲廠商還是企業級IT廠商,這場博弈還沒有結束之前,誰勝誰負的定論不宜下得過早,考慮全局博弈,贏得全局勝利才是大方向。一個項目的搶單成功,就是一個點的勝利,就是一個棋子的勝算,高興一時無可厚非,但這不代表成為全盤的贏家。

政務雲、政企行業雲等都屬於私有云範疇,這個領域最初是企業級IT廠商幫助企業、政府雲化的領域,現在也成為了互聯網雲廠商的必爭之地。

其中自然包含了私有云、公有云兩個方面的發展趨勢,從行業大趨勢來看,私有云的存在將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在政企行業將是一個主要的IT雲化模式。公有云要實現對於政企領域的覆蓋,遭遇私有云模式的競爭是必然的。因此,在選擇公有云模式還是私有云模式的雲化中,政企行業的選擇主流在3-5年內依然以私有云為主,至少在中國行業中如此。

按照互聯網雲發展之初的定位,對於私有云的涉獵不是目的,但是在中小企業用戶上雲已經不成問題的情況下,互聯網雲所要覆蓋的重點必然要轉向行業私有云方面。只是需要歷經行業應用的各種挑戰,以及在新舊IT交替與雲化的過程需要填補行業大坑小坑。

也就是說,政企行業的雲化過程必然成為了公有云廠商、企業級IT廠商以及什麼都做的廠商提升自身技術服務能力與行業方案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最大攻堅領域。

諸如咪咕事件的發生,其核心問題依然還是具體的整體經驗上,隨著時間與行業雲化的加深,這樣的問題會遭遇更多,因為並不是每一個行業用戶雲化都是可以複製的,遭遇的技術細節問題都會影響到用戶的客戶體驗。

如此分析來看,只有考慮全局的公司,才能真正贏得未來。所謂全局包括:資本、技術、研發、產品、方案、服務、渠道、市場、品牌、戰略、口碑等可以構成這場博弈大棋局的每個方面。(Aming)

——阿明/綜合評論——

(本文章和作者回復僅代表該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