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古代河南氣候溫暖有大象、犀牛,那麼未來河南還可能回到原來的氣候嗎?

手機用戶75965598736


這個問題涉及到未來地球上的氣候是變冷還是變暖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氣候是處於第四紀大冰期內的一個間冰期內,第四紀大冰期開始於258萬年前,第四紀大冰期內又有若干個冰期與間冰期交替,經歷了四個冰河期和四個間冰期,大約在1.14萬年前,氣候開始轉暖,直到現在,地球仍然處於間冰期內,這次間冰期也被稱為全新世間冰期,一般而言,冰期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大約是7至8萬年,間冰期持續的世界比較短,大概是2至3萬年。

(大象)

冰期內部一段較為溫暖的時期,稱為間冰段,而間冰期內一段較為寒冷的時期,則稱為冰段,比如明清小冰期即是第四紀冰期結束後的間冰期內的一個冰段,明清小冰期開始於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前後,結束於清朝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前後,1830年至1840年,正好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了,導致了地球上溫室效應的加強,溫度逐漸升高,但是,自1830年以來,地球上的氣候逐漸轉暖,到底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呢?還是地球在冰段(即明清小冰期)結束之後,自身逐漸轉暖的呢?目前在科學界,還是有爭論的,並且,未來的氣候是繼續轉暖,還是會轉冷,依然是不確定的。

(17世紀初期,歐洲寒冷的冬天)

一般而言,在間冰期內會出現一個氣候較為適宜的時期,這也是間冰期最溫暖的時期,可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已經過了適宜期了,這一次間冰期的適宜期是在8000至5000年前的大西洋期和5000至2500年前的亞北方期,大西洋期是近一萬年以來,氣候最溫暖的時期,亞北方期與現在相比要溫暖得多,但是與大西洋期相比,則要寒冷乾燥,不僅如此,5000年以來,地球上的氣候,從整體上來看,也是逐漸轉冷的。

夏商周時期,是近5000年以來,氣候最溫暖的時期,那個時候,河南有大象和犀牛的分佈,到了公元前1100年左右,氣候開始轉冷,這一寒冷期一直持續到周平王生活的那個年代,到了公元前770年左右,地球上的氣候又開始轉暖,這一溫暖期,一直持續到西漢末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至秦漢時期的這個溫暖期,其溫暖程度也無法與夏商周時期相比,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氣候轉冷,唐代北宋時期,氣候又開始轉暖,南宋時期,氣候轉冷,南宋後期至元代,氣候傳暖,明代初年,氣候轉冷,進入明清小冰期。

春秋戰國以後,出現了幾個溫暖期,其溫暖程度都無法與夏商周時期相比。

總之,近一萬年以來,地球上的氣候,從整體上來看,是逐漸趨向於寒冷乾燥的,即使是現在由於溫室氣體的排放,地球上的氣候轉暖了,但是溫暖程度也無法與夏商周時期的溫暖程度相比,更無法與8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溫暖期相比,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不需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因為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往往是劇烈的,容易引發極端天氣的產生,甚至會干擾地球氣候變化的本來趨向。

(美國人在南極的研究站)

地球未來的氣候是逐漸走向溫暖,還是逐漸走向寒冷,目前在科學界仍然是有爭論的,我們現在只能肯定的是,近幾十年以來,全球變暖的事實確實在發生,而無法肯定未來是否會繼續變暖,或者轉而變得寒冷。

大冰期持續的時間一般是千萬年甚至是上億年,第四紀冰期只持續了250多萬年,所以,大冰期不可能結束,間冰期一般會持續2至3萬年的時間,最近的間冰期只持續了1萬多年的時間,所以間冰期也沒有結束,按照歷史上地球氣候發展的規律,我們現在的氣候依然要處於第四紀大冰期內的間冰期內,如果大冰期還會持續,那麼地球上的氣候不可能變得十分溫暖,而間冰期依然會持續,那麼地球上的氣候也不會變得特別寒冷,不會冰河時期之內,所以,地球未來的氣候不會有太大的波動,由於我們現在是處於間冰期內的一次冰段(即明確小冰期)的結束之後的時期內,所以,地球上的氣候轉暖也是正常的,但這次轉暖到底是不是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導致的呢?仍然是個疑問。

按照間冰期發展的趨勢來說,地球未來的氣候還有可能轉冷,因為間冰期的適宜期已經過了。

不過,一切關於對未來地球氣候變化的預測,都不會十分準確,只是一種估計,甚至是膚淺的,因為人類掌握的關於地球氣候變化的知識還非常的少。


騰飛說史


地球上的氣候不是一成不變,而是經常變動的。這種變動,甚至有一定的規律可言,這方面,竺可楨先生曾有過深入研究,並寫成了重要著作《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他認為,在我國近5000年中的最初2000年,也就是從原始氏族時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隸社會的安陽殷墟時期,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2℃左右;在那以後,我國氣候有一系列的上下襬動,其中最低溫度出現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擺動的範圍為1-2℃。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如今,我國的野生亞洲象僅分佈於雲南南部與緬甸和老撾交界的熱帶叢林。但是,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象牙和象骨;甲骨文裡,關於象的記載屢見不鮮,內容涉及獵象、馴象以及用象祭祀等內容;商王統率的軍隊中,有一支由大象組成的騎兵。

種種情況都表明,在平均氣溫比今天高兩度的仰韶文化到周朝早期,大象的腳步遍及中原,它的北限,直達黃河以北。

大象最後出現在河南,是北宋初年,當時,在河南唐河,田野裡突然出現了一隻巨大的亞洲象,當地人對這種動物已經非常陌生。亞洲象在莊稼地裡胡亂折騰,讓農民大為光火,政府也組織人員圍獵。後來,這隻大約是在南遷途中失群的大象,在河南南陽倒下成為獵物,象牙和象皮被當作珍品貢獻給了朝廷。

幾年後,一頭亞洲象竟然出現在緯度更北的帝國首都開封。這是宋史裡關於亞洲象的最後記載,也是野生大象在河南的最後一次記載。

從那以後,隨著寒冷期的到來,大象便遠離了河南。

那麼,今後的河南是否還會回到以前的溫暖期呢?我認為完全可能。按竺先生的理論,冷暖期總是交替循環的。到那時,或許久違的大象還可能回到河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