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動物界裡面的大象嗎?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首先要說的是,每年的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世界大象日於2012年設立,呼籲人們關注身處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圖書君希望大家都瞭解並保護大象

通過與車、人的對比,可以看出大象是名副其實的“大”象 圖/Joe Zachs

你可能會認為,大象這麼龐大的動物肯定都是一些非常殘忍的傢伙。當然,如果我們人類的體重達到5~6噸,我們也許會忍不住憑藉這個優勢欺人。但大象不會這樣做。


儘管它們擁有超大的體重,但這個地球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性情卻異常溫和。它們的重量被神奇地分配到四條腿上,走路時只會留下很淺的足跡。儘管牙齒像標槍那麼長,鋒利到可以刺穿路虎汽車的外殼,但它通常只會被用於挖樹根、剝下能吃的樹皮、挖出水源,以及在交配前挑逗性地輕推雌性等。儘管它們的皮膚有3.8釐米厚,但卻非常脆弱,以至於動物飼養員每天都必須給大象洗澡來保持它們皮膚的乾淨清潔。

“向前跑,迎著冷眼和嘲笑~” 圖/Unsplash

大象的群體生活十分平和,群體內部最突出的特徵是合作而非衝突。在長達 50~70年的生命時間裡,大象能夠親密地瞭解每一位成員:每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都會引來歡呼,而當群體中有個體死亡時,群體成員會企圖用鼻子扶起那倒下的身軀。大象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繫是如此緊密,以至於當有盜獵者朝群體成員開槍時,那些原本分散開來的成員都會聚集過來而不是向外逃跑。

非洲象和亞洲象都生活在母系社會中,象群由成年母象和幼象組成,以一頭年長的母象為首 圖/全景網

大象不僅是當今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也被認為是最聰明、最長壽的動物之一。發達的頭腦和漫長的生命,使它們擁有豐富多彩的群體生活。

🐘

01 母系社會很穩定

作為靈長類動物,我們常常想當然地以為,一個獸群中應該是雄性當大王,雌性地位低。其實在鹿、羚羊等食草動物的群體中,成年雄性平時都不跟雌獸、幼獸一起過,只在交配的季節才聚在一起。大象也差不多,無論非洲象還是亞洲象,都生活在母系社會中,象群的首領是大母象而不是大公象

身強體壯、擁有長牙的成年雄亞洲象,常常單獨活動 圖/全景網

在象群中,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很常見——野生大象雖不像傳說中那樣能活100多歲,但正常壽命也有五六十歲。象群規模一般從10頭以上到30多頭不等,在非洲的湖泊附近或遷徙途中,有時還會有來自多個象群的上百頭大象聚在一起。

雌象通常在20歲前產下第一個寶寶,每隔4~6年繁殖一次,直到50多歲仍有生育能力。而小象至少要到10歲才算長大,因此未成年的“哥哥姐姐”也要幫母親分擔照顧弟妹的職責。除此之外,象群中的其他成年雌象也會幫助照顧小象,每一位象阿姨、象外婆都是小象的保姆,無微不至地呵護著孩子們。

“我一頭象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 圖/Unsplash

象群留女不留男,小雄象長到青春期後,就開始忍不住跟家裡的姐妹們搞點曖昧,動鼻子動腳,接下來就該被眾長輩轟出家門了……與獅子類似,剛離開象群的年輕雄象通常會加入一個雄象群。但大象不需要像獅子一樣合作捕獵,因此雄象群的組織很鬆散,成員經常變動。壯年的大雄象尤其是雄性亞洲象,往往更喜歡獨來獨往,落得悠閒自在

🐘

02 填飽肚子麻煩多

每頭成年大象每天要吃下200~300千克的植物,植被再富饒的地區,也經不住一個象群這麼折騰……因此象群沒有固定的領地,而是四處漫遊,吃一陣換一個地方,每天16~20個小時都花在找食和進食上面

“唔嘛唔嘛,唔嘛唔嘛~”

大象的活動範圍取決於棲息地的植被、水源狀況。在資源充足的森林地區,大象可能就在幾個覓食區域來回轉悠;而在氣候乾旱、食物時多時少的非洲草原和荒漠,象群就要長途跋涉,有時一年要走500多千米。每當這時,大象的超強記憶力就要派上用場了:只要是走過的遷徙路線、用過的水源地,都被它們牢牢印在腦海裡。哪怕是幾十年一遇的嚴重旱災,只要群體裡有足夠年長的雌象,它就能帶領後輩們沿著多年前的路線,走到尋常年份不會去的避難所。

別看這個圖裡它吃起來毫不費力的樣子,有時候為了吃到高處的植物,大象甚至會立起身子,用兩條後腿支撐體重(這個優雅的動作沒圖,請自行腦補) 圖/Unsplash

象群行進途中,大家一般都會互相扶持,但帶著幼崽的雌象可能會掉隊。好在大象有特別的溝通技巧——它們能從喉嚨裡發出低頻聲波或次聲波,哪怕同伴在10千米外也能保持聯絡。距離再遠的話,大象會用跺腳的方式給同伴發信號,它們的腳底是一層富有彈性的肉墊,能敏銳感知地面震動。通過這種方式,大象可以向30千米外的同伴傳遞信息,快趕上無線電了……

🐘

03 象群內部和諧否?

象群成員彼此之間的深厚感情,不光來自親密的血緣,也靠平時的頻繁社交來維持。閒暇無事時,大象們不是用啾啾聲、咕嚕聲或人類聽不見的次聲波溝通,就是用

長鼻子嗅聞、愛撫對方的身體。有時家族成員之間只是分開十幾分鍾,見面後都會像久別重逢一樣親熱。

表示親暱時,兩頭大象會把鼻子纏在一起“擁抱”,甚至把鼻子伸到對方嘴裡“接吻” 圖/全景網

就像人類的家族有地位尊卑,象群內部也不完全平等。擔任“女族長”的年長雌象是象群的中心,它的姐妹、女兒、外孫女也有較高地位,而跟女族長親戚關係較遠的雌象地位較低。

平時社交中,大家都愛跟地位高的大象交流,出身“高貴”的幼象也能得到更多照顧。在有些象群裡,女族長對地位低的成員十分友善,而在另一些象群裡,身居高位的“惡女人”們會欺負那些邊緣個體,甚至在災荒時節故意讓地位低的幼象餓死,以保全自己的孩子。

“三象戲水”??? 圖/Leo za1

在組織鬆散的雄象群裡,每頭雄象都有和自己相熟的夥伴、朋友。哪怕是單獨活動的雄象,

也很樂意跟同類交流,忍受不了長期獨處。而當一頭雄象遇到自己出生的家族時,哪怕已經離家20年,當年的親屬們依然會與它相認。大家用鼻子久久摟住對方,興奮地搖晃身體、大聲吼叫。

🐘

04 多年交情深似海

大象對同伴的深厚感情,在同伴受傷、死亡的時候最為突出。每當一頭雌象因為傷病不能走動的時候,象群的其他成員就會陪伴在它身旁照顧,給它關心和安慰。

同伴死去後,大家還會守護在它的遺體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對於失去母親的幼象,不光象群中的阿姨和外婆們會繼續照顧它,甚至別的象群如果碰到了,也會收留。或許是因為大象如此重感情,東非的馬賽人認為大象是唯一一種有靈魂的動物。

“你們這樣秀恩愛,當我小象不存在的嗎?”

在自然界,除了獅群、雄虎偶爾捕殺幼象或亞成年象,幾乎沒有動物能威脅大象的生命。幾千年來,只有人類一直為了獲取象牙、爭奪土地而獵殺大象,至今每年仍有約2萬餘頭非洲象、森林象和亞洲象被盜獵。哪怕是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內,由於生態容量有限,人們還是要定期殺死一部分大象

在非洲南部博茨瓦納,象群從公路上通過。如果不被獵殺、棲息地足夠,大象通常能與人類相安無事 圖/全景網

然而動物學家發現,殺死野生大象不光減小了大象的種群,對倖存的大象也是嚴重傷害。同伴被殺的慘劇,會給大象留下大面積的心理陰影,出現各種異常行為。

尤其是象牙獵人專打那些塊頭大、象牙長的壯年象,讓許多象群失去了女族長的領導,年輕雄象也沒了老大哥來鎮住,一個地區的大象社會可能就此陷入混亂。在一些殺象較多的地區,大象的攻擊性會變強,見人就追,聚眾毀壞房屋、農田和鐵路,甚至還會攻擊長頸鹿、犀牛、羚羊等其他動物來取樂……把原本友善的大象逼成這樣,不得不說是人類的罪過。

雄象之戰輪流開掛

大象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雌象大約每4個月發情一次。雄象嗅到氣味就聞風而至,在接下來幾天裡跟象群同吃同住,找機會與發情的雌象交配。如果兩頭以上雄象同時看上一頭雌象,激烈的衝突就在所難免了。

在硬碰硬的戰鬥中,年輕雄象由於體力、經驗的欠缺,很難戰勝那些35~40歲的壯年雄象。好在它們還可以“開掛”——雄象每年有幾週會進入“狂暴期”,此時雄象體內的睪丸酮(雄性激素的一種)水平可達平時的60倍,使它處於亢奮暴躁狀態,攻擊力大增。

由於每頭雄象的狂暴期不一樣,處於狂暴期的年輕“狂戰士”,有可能憑藉不要命的打法,擊敗平時強於自己的對手。這種機制能讓更多雄象獲得交配機會,增加大象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

文章內容出自

《博物少年百科第二輯:動物你在幹什麼》

《動物的秘密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