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90多年前的如皋什麼樣子?這個美國傳教士用了8個字:沃野千里,人間天堂!

視線回到90多年前

那時候的如皋是什麼樣子呢?

美國傳教士形容眼中的如皋

用了八個字:

沃野千里,人間天堂

1920年下半年,狄靠恩(1920年至1934年在華)、海深德(在華時間為1920年至1927年,以及1929年至1945年)和戴厚德(1920年至1926年,以及1927年至1941年在華)三位歸正會搭乘“中國號”海輪前往上海。兩週後(即1920年11月),三位傳教士及其家眷共計11人和其他50位美國教會人員同船抵達上海。

90多年前的如皋什麼樣子?這個美國傳教士用了8個字:沃野千里,人間天堂!

1920年11月,海深德(最上面)、狄靠恩(戴禮帽)、戴厚德三位美國歸正會男性傳教士及其家人乘坐“中國”號海輪到達上海。

在來華之前,歸正會已經和南長老會有過接觸。1918年秋,狄靠恩在紐約的一家教會圖書館遇見了甘路德博士(J.C.Garritt)。他既是北長老會成員,又是金陵神學院院長。甘博士建議狄靠恩和田納西州的長老會董事會聯繫,探討在中國蘇北區域傳教的事宜。由於兩個宗派(長老會與歸正會)的“教義和實踐”頗為相似,狄靠恩去信田納西州諮詢合作。長老會董事會回覆支持合作,並且建議狄靠恩和當地長老會直接聯繫。此事當時並無結果,主要因為狄靠恩和海深德那時更傾向於前往非洲傳教。

90多年前的如皋什麼樣子?這個美國傳教士用了8個字:沃野千里,人間天堂!

1921年春乘船第一次到達如皋

來華後的1921年春,海深德和戴厚德接受南長老會邀請,橫渡長江,第一次到達如皋,並進行了初次考察。直到1921年4月,北長老會正式拒絕歸正會在廣東省傳教。隨後,歸正會再次接受南長老會的邀請,前往蘇北地區展開工作。在同年6月的聯合會上,南長老會決定強烈邀請和規勸歸正會前往他們控制下的泰州、揚州區域展開聯合工作。

1921年9月下旬,美國歸正會第二次前往如皋,並希望進入如皋腹地考察。結束如皋之行,回到上海,歸正會的傳教士們熱心於在如建立教區。此行的結果是海深德撰寫了長文《談談我們的教會區域》。

此文分為8期,前後超過兩個月的時間,在Banner上連載。海深德又從《基督教在華佈教區》蒐集了史料,與南長老會展開對話,談論在如的兩週旅行,提出在如傳教的計劃。

海深德筆下的江蘇

90多年前的如皋什麼樣子?這個美國傳教士用了8個字:沃野千里,人間天堂!

▲30年代的江蘇 資料圖

民國時期,江蘇是中國最小的省份之一,倒數第二,約有38610平方英里,比肯塔基州稍小。江蘇位於華東中部,擁有蘇南、蘇北平原和長江下游的三角洲區域。此省北接山東,南鄰浙江,西靠安徽,東側是600英里長的黃海海岸線。源自長江沖積而成,江蘇是中國海拔最低的省份之一,68%的土地海拔高度不超過海平面150英尺。

在江蘇境內,長江以南一直被稱為“江南”。蘇州自古是“蘇南”的中心城市。“江南”北至長江,南到浙江杭州。從歷史上看,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江南”都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另一邊的“江北”從長江北岸延伸到山東省南端。位於長江北岸,於是稱作“江北”,在經濟文化方面與“江南”形成對比。

中國作者Fan Shuping在1935年的《江蘇月報》上發表文章《江北印象》,寫道:“江南土地肥沃,山河秀美,交通便利,文化繁榮;‘江北’恰恰相反,土地貧瘠,人們貧窮多難。處處是溼地,運輸困難,文化落後。因此,‘江北人’歷來被‘江南人’看不起。”

儘管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江北是指同一片固定的區域。事實上,“江北”的稱呼比較複雜,不僅是“南”與“北”、“富裕”與“貧窮”的區分。“江北”可以下分兩個區域,一個靠近魯南,一個毗鄰長江北岸。“蘇中”位於中間,因此得名,位於淮河以南,長江以北。

1921年南長老會邀請歸正會前往距離長江北岸北邊30英里的如皋工作。不同於蘇北的貧困地區,南長老會一直認為蘇中的如皋是“一個人間天堂”。

海深德筆下的如皋

90多年前的如皋什麼樣子?這個美國傳教士用了8個字:沃野千里,人間天堂!

▲抗戰之前如皋繁華的街道。長老會傳教士攝於上世紀30年代。

如皋區域,又稱如皋縣,東至黃海,南達長江。江北第一大城市南通位於如皋東南方向,第二大城市泰州管轄的泰興在如皋的西部。儘管坐落在兩座繁華的城市之間,民國時期的如皋在某些方面倒退了。如皋的問題之一是進出受到限制。

無論是在如皋的海邊,抑或江畔,都沒有一座良港。即使有了港口,進出如皋的座位也會有限,因為如皋城位於如皋的北部,那裡只有有限的運河用於交通。

尤其是灼熱的夏天,運河一度乾枯,運輸中止,導致如皋與外界無法解除(筆者案:民國《中國實業志(江蘇省》)有表記述,民國時期在如皋境內主要有“運鹽河”“串場河”“龍游河”“周圩港”等8條主要河流,只有前兩條河流可以通行小輪,其餘只有民船。普通水高僅過二尺多,水落的時候,大多平均高度不足一尺:交通的確不便。

自從東晉建城,如皋一直不是很重要的縣城。從15世紀到17世紀,如皋縣長期都屬其他城市管轄。在唐代,如皋變成一座獨立的縣城。雖然當初建縣,如皋通常由鄰近城市管理:宋元明屬於泰州,清朝又劃分給南通。

雖然有旱災,但是如皋縣有著引人注目的肥沃土地。因為含鹽量高,如皋東部沿海地區土壤貧瘠。這片區域,有些已經被開墾,但是大部分依然是高高的野草,只能割取,用作燃料。如皋西部接近泰興的區域,土地尤其肥沃。雖然如皋不是江蘇第一大縣,但是如皋擁有1.5百萬畝“質量中等”的耕地,約佔如皋縣一半的土地,在江蘇諸縣中,位居第一。

在這片土地上,如皋農民每年有兩次收成:春收水稻,秋割小麥。上世紀30年代,乾旱來襲,農民改種夏季作物棉花。其他如皋可以種植的農作物包括大麥、豆子、玉米、高粱和甜薯。如皋農民當然還種植當地的特產蘿蔔。播種這一當地農作物的結果往往令人惋惜:許多如皋人在不潔淨的運河中清洗蘿蔔,最終引來霍亂。

土地肥沃促使人口稠密。自從京杭大運河在隋朝修建後,如皋人口急速增長。在19世紀,鴉片戰爭爆發,太平軍又造反,大量難民為此從江南涌入如皋,結果如皋人口翻了一倍。在蘇北教會的眼中,因為如皋相對缺乏自然災害和先進的生產率,如皋成為“中國人群集而來的人間天堂”。

到20世紀20年代末,中華續行委辦會評估如皋每英里擁有872至878位居民。南京政府十年間(1927—1937),如皋人口飛速增長,1931年擁有140萬人口,平均每英里1042人,成為江蘇人口第一大縣。


文字 | 彭偉

校對 | 周海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