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90多年前的如皋什么样子?这个美国传教士用了8个字:沃野千里,人间天堂!

视线回到90多年前

那时候的如皋是什么样子呢?

美国传教士形容眼中的如皋

用了八个字:

沃野千里,人间天堂

1920年下半年,狄靠恩(1920年至1934年在华)、海深德(在华时间为1920年至1927年,以及1929年至1945年)和戴厚德(1920年至1926年,以及1927年至1941年在华)三位归正会搭乘“中国号”海轮前往上海。两周后(即1920年11月),三位传教士及其家眷共计11人和其他50位美国教会人员同船抵达上海。

90多年前的如皋什么样子?这个美国传教士用了8个字:沃野千里,人间天堂!

1920年11月,海深德(最上面)、狄靠恩(戴礼帽)、戴厚德三位美国归正会男性传教士及其家人乘坐“中国”号海轮到达上海。

在来华之前,归正会已经和南长老会有过接触。1918年秋,狄靠恩在纽约的一家教会图书馆遇见了甘路德博士(J.C.Garritt)。他既是北长老会成员,又是金陵神学院院长。甘博士建议狄靠恩和田纳西州的长老会董事会联系,探讨在中国苏北区域传教的事宜。由于两个宗派(长老会与归正会)的“教义和实践”颇为相似,狄靠恩去信田纳西州咨询合作。长老会董事会回复支持合作,并且建议狄靠恩和当地长老会直接联系。此事当时并无结果,主要因为狄靠恩和海深德那时更倾向于前往非洲传教。

90多年前的如皋什么样子?这个美国传教士用了8个字:沃野千里,人间天堂!

1921年春乘船第一次到达如皋

来华后的1921年春,海深德和戴厚德接受南长老会邀请,横渡长江,第一次到达如皋,并进行了初次考察。直到1921年4月,北长老会正式拒绝归正会在广东省传教。随后,归正会再次接受南长老会的邀请,前往苏北地区展开工作。在同年6月的联合会上,南长老会决定强烈邀请和规劝归正会前往他们控制下的泰州、扬州区域展开联合工作。

1921年9月下旬,美国归正会第二次前往如皋,并希望进入如皋腹地考察。结束如皋之行,回到上海,归正会的传教士们热心于在如建立教区。此行的结果是海深德撰写了长文《谈谈我们的教会区域》。

此文分为8期,前后超过两个月的时间,在Banner上连载。海深德又从《基督教在华布教区》搜集了史料,与南长老会展开对话,谈论在如的两周旅行,提出在如传教的计划。

海深德笔下的江苏

90多年前的如皋什么样子?这个美国传教士用了8个字:沃野千里,人间天堂!

▲30年代的江苏 资料图

民国时期,江苏是中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倒数第二,约有38610平方英里,比肯塔基州稍小。江苏位于华东中部,拥有苏南、苏北平原和长江下游的三角洲区域。此省北接山东,南邻浙江,西靠安徽,东侧是600英里长的黄海海岸线。源自长江冲积而成,江苏是中国海拔最低的省份之一,68%的土地海拔高度不超过海平面150英尺。

在江苏境内,长江以南一直被称为“江南”。苏州自古是“苏南”的中心城市。“江南”北至长江,南到浙江杭州。从历史上看,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江南”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另一边的“江北”从长江北岸延伸到山东省南端。位于长江北岸,于是称作“江北”,在经济文化方面与“江南”形成对比。

中国作者Fan Shuping在1935年的《江苏月报》上发表文章《江北印象》,写道:“江南土地肥沃,山河秀美,交通便利,文化繁荣;‘江北’恰恰相反,土地贫瘠,人们贫穷多难。处处是湿地,运输困难,文化落后。因此,‘江北人’历来被‘江南人’看不起。”

尽管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江北是指同一片固定的区域。事实上,“江北”的称呼比较复杂,不仅是“南”与“北”、“富裕”与“贫穷”的区分。“江北”可以下分两个区域,一个靠近鲁南,一个毗邻长江北岸。“苏中”位于中间,因此得名,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

1921年南长老会邀请归正会前往距离长江北岸北边30英里的如皋工作。不同于苏北的贫困地区,南长老会一直认为苏中的如皋是“一个人间天堂”。

海深德笔下的如皋

90多年前的如皋什么样子?这个美国传教士用了8个字:沃野千里,人间天堂!

▲抗战之前如皋繁华的街道。长老会传教士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如皋区域,又称如皋县,东至黄海,南达长江。江北第一大城市南通位于如皋东南方向,第二大城市泰州管辖的泰兴在如皋的西部。尽管坐落在两座繁华的城市之间,民国时期的如皋在某些方面倒退了。如皋的问题之一是进出受到限制。

无论是在如皋的海边,抑或江畔,都没有一座良港。即使有了港口,进出如皋的座位也会有限,因为如皋城位于如皋的北部,那里只有有限的运河用于交通。

尤其是灼热的夏天,运河一度干枯,运输中止,导致如皋与外界无法解除(笔者案:民国《中国实业志(江苏省》)有表记述,民国时期在如皋境内主要有“运盐河”“串场河”“龙游河”“周圩港”等8条主要河流,只有前两条河流可以通行小轮,其余只有民船。普通水高仅过二尺多,水落的时候,大多平均高度不足一尺:交通的确不便。

自从东晋建城,如皋一直不是很重要的县城。从15世纪到17世纪,如皋县长期都属其他城市管辖。在唐代,如皋变成一座独立的县城。虽然当初建县,如皋通常由邻近城市管理:宋元明属于泰州,清朝又划分给南通。

虽然有旱灾,但是如皋县有着引人注目的肥沃土地。因为含盐量高,如皋东部沿海地区土壤贫瘠。这片区域,有些已经被开垦,但是大部分依然是高高的野草,只能割取,用作燃料。如皋西部接近泰兴的区域,土地尤其肥沃。虽然如皋不是江苏第一大县,但是如皋拥有1.5百万亩“质量中等”的耕地,约占如皋县一半的土地,在江苏诸县中,位居第一。

在这片土地上,如皋农民每年有两次收成:春收水稻,秋割小麦。上世纪30年代,干旱来袭,农民改种夏季作物棉花。其他如皋可以种植的农作物包括大麦、豆子、玉米、高粱和甜薯。如皋农民当然还种植当地的特产萝卜。播种这一当地农作物的结果往往令人惋惜:许多如皋人在不洁净的运河中清洗萝卜,最终引来霍乱。

土地肥沃促使人口稠密。自从京杭大运河在隋朝修建后,如皋人口急速增长。在19世纪,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军又造反,大量难民为此从江南涌入如皋,结果如皋人口翻了一倍。在苏北教会的眼中,因为如皋相对缺乏自然灾害和先进的生产率,如皋成为“中国人群集而来的人间天堂”。

到20世纪20年代末,中华续行委办会评估如皋每英里拥有872至878位居民。南京政府十年间(1927—1937),如皋人口飞速增长,1931年拥有140万人口,平均每英里1042人,成为江苏人口第一大县。


文字 | 彭伟

校对 | 周海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