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人生怎樣變得厚重?這個答案值得思考

現在有很多人都把工作當成一種“必要之惡”:工作是為了擁有美好生活而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必須要承受的苦難。而稻盛和夫說,工作是萬病的良藥,是解決一切問題最重要的良藥;只要認真工作,就能夠治癒各種各樣的病痛。

稻盛和夫熱愛工作,認為工作是最好的修煉方式,並且一直身體力行。作為稻盛的讀者之一,樊登老師向大家推薦了《幹法》這本書。體會稻盛的工作觀之後,你會發現,工作本身就可以成為幸福的來源。

01

關於“認真”,毛澤東曾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那麼,稻盛和夫是怎樣“認真”工作的呢?

人生怎樣變得厚重?這個答案值得思考

1955年畢業時,國家遭遇經濟大蕭條,稻盛和夫經由老師推薦進入一家陶瓷廠從事研發工作,這家陶瓷廠就是京瓷的前身。起初,陶瓷廠效益極差,連薪水都發不出。

稻盛和夫把鍋碗瓢盆全部搬到車間裡,每天吃住都在車間,徹底跟陶瓷生活在一起。他請公司幫著訂閱一些最新的、關於陶瓷的英文雜誌,瞭解行業的前沿技術動態,全身心投入研發相關課題。

每天不是在做實驗,就是在看雜誌,廢寢忘食。經過了一番如此艱苦的“認真”,他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真正的成功。

當時公司要求他研發鎂橄欖石,其中最大的難題是無法將鎂橄欖石黏合在一起,他一天到晚、吃飯睡覺都在想解決辦法。

有一天,他無意間踢翻了一桶松香,松香黏在了他的褲子上。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神的啟示”:這就是最好的黏合劑啊!於是,他開始用松香做黏合鎂橄欖石的實驗,難題由此被攻克。

這真是個神奇的發現:啃論文,泡實驗室都沒得到的東西,最終卻是由“一腳之力”得來的。難道是“上帝”,難道是神靈,難道是佛祖看他這麼辛苦,忍不住給他一個提示?

02

稻盛和夫認為,這個“保佑”全是因為他每天日思夜想的都是這個問題,所以當他踢翻那桶松香的瞬間,靈感就迸發了。

這個問題在我讀完《學習之道》之後,得到了準確的解釋:神經學家發現人類大腦有兩種思維模式,即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在專注模式下,你的各個腦區都將注意力集中到具體問題上,就像手電筒發出的集中光柱一樣,直接投射到具體目標,你會把關於這個問題的常規性內容都過一遍。

在發散模式下,這個過程如同手電筒在照射遠方,雖然光強降低,卻更為分散。此時大腦放鬆,不同腦區的聯絡會增多,為有創造力的想法提供了機會,更容易出現靈感。那麼是不是有創造力的人都不需要專注模式,只要發散模式就夠了呢?

人生怎樣變得厚重?這個答案值得思考

正如那句老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散就是那個巧婦,沒有專注的米,她也做不出好飯來。而稻盛和夫的日思夜想已經準備好了香噴噴的大米,只等那臨門一腳的巧婦來了。

03

回到正題,他的這項發明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也讓這個發不出工資的陶瓷廠從此擁有了領先的、極具競爭力的技術。

對於稻盛和夫來說,這次成功帶給他最大的收穫,不是使他擺脫生活窘境的獎金,也不是享譽行業的科研成果,而是他發現了自己對工作的興趣和熱愛: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這件事太有挑戰了,現在給我什麼我都不會換,我就喜歡工作!

他從一個排斥工作的人,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和專注投入,變成一個熱愛工作的人。他從科研工作中發現了美好,而這些美好也許就是外人眼中枯燥無味的部分。

04

日本有一部電影《入殮師》,講述了一個大提琴手因為樂隊解散,應聘獲得了一個幫逝者化妝的工作。

這個年輕人最初非常排斥這份工作,認為一輩子做這個工作沒有意義,搞不好還會影響自己戀愛結婚。但是隨著一次次介入整個葬禮的過程,他逐漸發現了這份工作的意義,體會到這種藝術獨特的美。

我國一部獲得金雞獎的電影《那人那山那狗》講的也是類似的故事:一位郵差帶著一條狗,翻過很多山頭,日復一日地送信,一輩子沒有丟過一封信。

人生怎樣變得厚重?這個答案值得思考

每次觀看這種優秀的影片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衝擊和震撼,會幫助我們每個人去梳理自己的工作、人生:當你認真對待一份工作的時候,你的心性就會變得不一樣,認真做事可以提升心智,認真工作可以昇華人格。那些能夠把小事認認真真做到極致的人,都是值得我們敬佩的。

請記住稻盛和夫這些話,它會成為助你一臂之力的精神財富:工作能夠造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對立起來。極度認真地工作,能夠扭轉你的人生。在你最絕望、最無助的時候,你就應該認真地去投入工作。

文章來源:華章管理(ID:hzbook_g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