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人生怎样变得厚重?这个答案值得思考

现在有很多人都把工作当成一种“必要之恶”:工作是为了拥有美好生活而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必须要承受的苦难。而稻盛和夫说,工作是万病的良药,是解决一切问题最重要的良药;只要认真工作,就能够治愈各种各样的病痛。

稻盛和夫热爱工作,认为工作是最好的修炼方式,并且一直身体力行。作为稻盛的读者之一,樊登老师向大家推荐了《干法》这本书。体会稻盛的工作观之后,你会发现,工作本身就可以成为幸福的来源。

01

关于“认真”,毛泽东曾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那么,稻盛和夫是怎样“认真”工作的呢?

人生怎样变得厚重?这个答案值得思考

1955年毕业时,国家遭遇经济大萧条,稻盛和夫经由老师推荐进入一家陶瓷厂从事研发工作,这家陶瓷厂就是京瓷的前身。起初,陶瓷厂效益极差,连薪水都发不出。

稻盛和夫把锅碗瓢盆全部搬到车间里,每天吃住都在车间,彻底跟陶瓷生活在一起。他请公司帮着订阅一些最新的、关于陶瓷的英文杂志,了解行业的前沿技术动态,全身心投入研发相关课题。

每天不是在做实验,就是在看杂志,废寝忘食。经过了一番如此艰苦的“认真”,他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成功。

当时公司要求他研发镁橄榄石,其中最大的难题是无法将镁橄榄石黏合在一起,他一天到晚、吃饭睡觉都在想解决办法。

有一天,他无意间踢翻了一桶松香,松香黏在了他的裤子上。就在那一刻,他突然感受到了“神的启示”:这就是最好的黏合剂啊!于是,他开始用松香做黏合镁橄榄石的实验,难题由此被攻克。

这真是个神奇的发现:啃论文,泡实验室都没得到的东西,最终却是由“一脚之力”得来的。难道是“上帝”,难道是神灵,难道是佛祖看他这么辛苦,忍不住给他一个提示?

02

稻盛和夫认为,这个“保佑”全是因为他每天日思夜想的都是这个问题,所以当他踢翻那桶松香的瞬间,灵感就迸发了。

这个问题在我读完《学习之道》之后,得到了准确的解释:神经学家发现人类大脑有两种思维模式,即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在专注模式下,你的各个脑区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具体问题上,就像手电筒发出的集中光柱一样,直接投射到具体目标,你会把关于这个问题的常规性内容都过一遍。

在发散模式下,这个过程如同手电筒在照射远方,虽然光强降低,却更为分散。此时大脑放松,不同脑区的联络会增多,为有创造力的想法提供了机会,更容易出现灵感。那么是不是有创造力的人都不需要专注模式,只要发散模式就够了呢?

人生怎样变得厚重?这个答案值得思考

正如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散就是那个巧妇,没有专注的米,她也做不出好饭来。而稻盛和夫的日思夜想已经准备好了香喷喷的大米,只等那临门一脚的巧妇来了。

03

回到正题,他的这项发明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也让这个发不出工资的陶瓷厂从此拥有了领先的、极具竞争力的技术。

对于稻盛和夫来说,这次成功带给他最大的收获,不是使他摆脱生活窘境的奖金,也不是享誉行业的科研成果,而是他发现了自己对工作的兴趣和热爱:工作真的太有意思了,工作这件事太有挑战了,现在给我什么我都不会换,我就喜欢工作!

他从一个排斥工作的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和专注投入,变成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从科研工作中发现了美好,而这些美好也许就是外人眼中枯燥无味的部分。

04

日本有一部电影《入殓师》,讲述了一个大提琴手因为乐队解散,应聘获得了一个帮逝者化妆的工作。

这个年轻人最初非常排斥这份工作,认为一辈子做这个工作没有意义,搞不好还会影响自己恋爱结婚。但是随着一次次介入整个葬礼的过程,他逐渐发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体会到这种艺术独特的美。

我国一部获得金鸡奖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讲的也是类似的故事:一位邮差带着一条狗,翻过很多山头,日复一日地送信,一辈子没有丢过一封信。

人生怎样变得厚重?这个答案值得思考

每次观看这种优秀的影片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冲击和震撼,会帮助我们每个人去梳理自己的工作、人生:当你认真对待一份工作的时候,你的心性就会变得不一样,认真做事可以提升心智,认真工作可以升华人格。那些能够把小事认认真真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请记住稻盛和夫这些话,它会成为助你一臂之力的精神财富:工作能够造就人格,不要把它跟生活对立起来。极度认真地工作,能够扭转你的人生。在你最绝望、最无助的时候,你就应该认真地去投入工作。

文章来源:华章管理(ID:hzbook_g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