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在中國的每一分鐘都不枯燥——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主管範怡蘭專訪

中國文化傳媒網記者 林瑞華、任韌/文

荷蘭駐華使館新聞文化主管範怡蘭是一個行走在中荷兩國文化之間的人,她對兩國文化有很深的瞭解和喜愛。在過去的將近3年半時間裡,她和同事們致力於通過組織各種中國年輕人喜愛的活動,來增進中國人民對荷蘭文化的瞭解,進而推動兩國全面合作伙伴關係的發展。值範怡蘭即將離任之際,中國文化傳媒網記者假北京藝術市場美術館對範怡蘭作了視頻專訪(視頻稿件另發)。

在中国的每一分钟都不枯燥——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主管范怡兰专访

荷蘭駐華使館新聞文化主管範怡蘭接受中國文化傳媒網記者採訪 任韌/攝

地處西歐的荷蘭雖然與中國相距遙遠,但早在400多年前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開始了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新中國成立後,荷蘭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之一。1972年,中荷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改革開放後,中荷兩國更是保持著友好互通的關係。

在中国的每一分钟都不枯燥——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主管范怡兰专访

小孩堤壩的風車群,有許多還在使用中,但更多的是變成生活博物館,講述著荷蘭的歷史與人文。王圓/攝

2014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始了就任以來對歐洲的首次訪問,荷蘭是習近平主席此訪的第一站。2015年,荷蘭國王和皇后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行程中專設了到北京“培蘊之屋”的參觀項目。“培蘊之屋”未來城市實驗室項目由荷蘭駐華使館和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攜手推出,彙集了來自中、荷兩國的20餘位頂尖設計師對於創建美好未來的靈思妙想,以設計共同探索著在這個城市化的時代中,我們如何才能健康快樂的生活,讓喧囂的城市生態有更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位於北京大柵欄衚衕的“培蘊之屋”,是中荷兩國思想文化的交匯之地。記者對於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範怡蘭的採訪話題,也從這裡展開。

中國文化根基深厚 新意不斷小徑通幽

荷蘭駐華大使館一直以來都積極參與到各項與中國的文化交流項目中。從2011年開始,荷蘭參加北京國際設計周,這是由北京市政府聯合教育部,原科技部、文化部共同主辦的大型文化活動。2013年,阿姆斯特丹成為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辦的設計周的主賓城市。今年7月底,由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發起,已連續舉辦3年的荷蘭最美圖書中國巡展再次啟動,現已有100本荷蘭最美圖書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

“在中國,你待的時間越長,會發現不知道的事情越多。我已經在北京待了3年多,還是經常會被一些小事所觸動”。範怡蘭在談起大柵欄的時候,無不感慨地說道。北京類似於大柵欄的衚衕或文化社區有很多,很多年輕人在那裡約會,手牽手去美術館看展,去圖書館借閱書籍,在臨街的藝術展品旁邊合影,去特色小店裡選購禮品。範怡蘭表示,她很喜歡大柵欄、798藝術區這類地方,因為它們為年輕人近距離接觸文化和藝術提供了場所,讓人們能浸入到文化的氛圍之中,去感受文化的深度與多元化。

範怡蘭認為,中國在文化交流方面有很多方面值得稱讚與學習。她說,中國大部分博物館、美術館都持一種開放態度,在突出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吸納並主辦國外的展覽。目前,廣東省博物館正在舉辦荷蘭藝術家阿曼多的展覽,更是讓範怡蘭印象深刻。藝術家阿曼多不僅是畫家,還是詩人、裝置藝術家。博物館主辦方在得知他於不久前不幸逝世後,還特意為安排了一場紀念活動。她表示,這是一次讓人印象深刻、文化互通的展覽。

在中国的每一分钟都不枯燥——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主管范怡兰专访

Dominicanen Bookstore是荷蘭的一家連鎖書店,位於馬斯特裡赫特市中心的這一家,因為由一座有著800年曆史的教堂改造而被稱為“天堂書店”。王圓/攝

文化場館策展交流 瞭解需求充實內容

說起博物館、美術館近年來在中國的發展,荷蘭文化參贊範怡蘭更像是打開了話匣。她表示,博物館運營管理是荷蘭大使館近年所做文化交流工作的亮點。目前中國國營與私營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加起來已有5千多個,並以每年新增開放200多個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速度在持續增長。建造一個博物館或美術館並不困難,難的是為它們填充優質的內容並經營好它們。

自2015年開始,原文化部與荷蘭政府一起組織了中國博物館、美術館高級管理人員培訓項目。範怡蘭認為,這是荷蘭駐華大使館舉辦的諸多文化項目之中,較具影響力且成果顯著的項目之一,由中國相關文化場館提供培訓設施及場地,並邀請來自荷蘭不同博物館有資深管理和教學經驗的館長和策展人到北京來授課,根據中國各館的需求,提供優質的培訓內容。參加過這一培訓項目的學員們紛紛表示,這些培訓令他們受益匪淺,在課堂中學習到的相關理論知識都可以實際運用到今後對博物館與美術館的管理中去。

在中国的每一分钟都不枯燥——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主管范怡兰专访

馬斯特裡赫特的聖皮特要塞,是中世紀為抵禦外敵而修建的堡壘。王圓/攝

小小茶杯深藏情誼 文化交流互通有無

在中国的每一分钟都不枯燥——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主管范怡兰专访

荷蘭駐華使館新聞文化主管範怡蘭對記者講解荷蘭設計師設計的茶杯 任韌/攝

中國與荷蘭兩國的歷史文化關係源遠流長,中國的茶藝、陶瓷、絲綢等早在18世紀,就一直是歐洲國家的心儀對象。在荷蘭,中國瓷器尤為受歡迎,是荷蘭所有上流社會家庭的寶物。範怡蘭表示,荷蘭人一直有著同中國人做瓷器貿易的願望,也在貿易中不斷學習模仿製造中國陶瓷,後來逐漸催生了荷蘭的代爾夫特藍陶藝術。

在採訪過程中,範怡蘭向記者展示了她帶來的一個由荷蘭設計師設計的茶杯。她提到,這位荷蘭設計師一直與中國的茶具設計師有著密切聯繫,並多次來到中國景德鎮尋找設計靈感。中荷兩國設計師在陶瓷製作方面的合作,應該成為今後兩國文化交流的重點領域之一。

範怡蘭表示,如果今後還有機會從事與中荷兩國文化交流相關的工作,她會繼續專注於促進兩國間陶瓷文化的交流,以及兩國在歷史建築改造方面的合作。

像中國的陶瓷技藝一樣,荷蘭的水利工程以及對歷史建築的改造技術也是世界級的。荷蘭善於開發已處於閒置、廢棄狀態的老廠房,賦予它們新的用途和生機。位於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市的一座老教堂就是典型例子之一,它現已被改造成書店,很多當地人和遊客都會慕名而去。在阿姆斯特丹,也有很多舊工業用房被改造成新的寫字樓、公寓和酒店,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範怡蘭表示,在文化遺產領域方面,中荷兩國現在已經有很多機構在開展合作,如荷蘭文化遺產和市場研究院(IVEM)和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之間的合作,本質上就是幫助中國更好地賦予老舊建築物以嶄新的功能,讓中荷兩國專家重新設計定位它們,這也是文化交流實際作用的體現。

在中国的每一分钟都不枯燥——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主管范怡兰专访

席凡寧根是荷蘭最著名的海濱度假勝地,寧靜而美好。王圓/攝

改革開放40年 文化交流熱情不斷

談到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帶來的變化,她認為最直觀的就是在中國年輕人的臉上,看到了對了解其他國家文化的渴望。年輕人熱衷於參加各類國際性文化活動,如參觀藝術展覽,聆聽音樂會,品鑑藝術品,觀看錶演藝術等。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鼓勵孩子們走出國門去感受別國文化,他們會在工作之餘,帶著年幼的孩子參加各類文化交流活動,如國際性圖書博覽會、國際性的當代藝術展覽、面向兒童的工作坊等。

“中國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國家,剛來中國一個星期的時候,我便感受到在這個國家,一個人永遠都不會感到枯燥。每分每秒,都不斷有新鮮的事情在發生著”,範怡蘭表示,“我最喜歡在中國騎車去參加週末的各類文化活動,我會專門選擇小衚衕走,並隨時停下來去逛街邊的小商店,累了就點一杯茶。”這讓我可以更加地瞭解這座城市,深刻感受它歷史與文化的溫度。

在中国的每一分钟都不枯燥——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主管范怡兰专访

著名的水壩廣場,巧妙地利用了”I Am sterdam ”的字母雕塑。年輕人和孩子興致勃勃地爬上去照像,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一道風景。王圓/攝

杜英傑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