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老天曾給了明朝四次機會,為何崇禎最終選擇煤山上吊?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起,明朝和滿清開始戰爭。從1627年崇禎即位到1644年明朝滅亡,老天給了明朝四次機會,可惜崇禎最終選擇了煤山上吊。

老天曾給了明朝四次機會,為何崇禎最終選擇煤山上吊?

女真族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肅慎,隋唐時期稱為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為女真,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三大部。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

1583年,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起兵抗擊明朝。

明清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性,明代女真各部被努爾哈赤所兼併,他們目標是脫離大明王朝的統治,獨佔東北,自成為一國。明朝作為正統王朝,絕不允許東北地區的背叛和分裂,明清戰爭不可避免爆發。

老天曾給了明朝四次機會,為何崇禎最終選擇煤山上吊?

1627年,16歲的崇禎皇帝即位,崇禎執政要面對正在崛起的後金,西北不斷叛亂的農民軍,還有明末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制約。儘管內憂外患,明朝還是有四次機會可以挽回:

第一次機會,封努爾哈赤為王

滿清崛起初期,努爾哈赤一直希望明廷封為王,以號令東北各少數民族。封王需要明朝承認後金存在,劃出地區供其統治。雖然損害了明統治者的威望,卻可以平息戰火,安定遼東,國家減輕困擾,而保持明朝“天朝大國”的地位不變。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楊嗣昌就曾在上疏中指出:“我朝撫賞為弱敵之第一策”,是為國家“久遠真切之計”。無奈滿朝文武都反對,最後沒了下文。

第二次機會,與清軍議和分界而治

松錦大戰失利後,明朝已經失去了對滿清的進攻實力。崇禎想和清軍議和,以便專心對付李自成起義軍。兵部尚書陳新甲暗中與皇帝籌劃講和,派馬紹愉作為明使與皇太極會談,雙方商議分界而治,提出“兩國和好宜先議定疆界”。

馬紹愉返回京師後,議和信件被陳新甲的書童誤以為是“塘報”,未請示陳新甲就拿出去交給各部門傳抄。本來是保密的議和經過,一下子被群臣百官閱覽,朝野為之譁然,很多大臣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貪生怕死、妥協求全、私定議和條款。

崇禎皇帝為了維護自己中興君主的形象,下令將陳新甲處死。崇禎帝被朝廷內外的輿論所綁架,喪失了議和全力對付農民軍的機會。

老天曾給了明朝四次機會,為何崇禎最終選擇煤山上吊?

第三次機會,遷都南京。

1644年,李自成大軍進攻山西,形勢非常危急。大臣李明睿建議南遷,進行戰略轉移,皇帝避免處於險境。南京作為明朝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體系存在。

宰相陳演反對南遷,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揚揚,謠言四起,人心大亂。大多數官員反對南遷,這些士大夫階層揚言撤退可恥。根本原因是如果南遷,北京和南京的行政體系合併,很多官員位置不保。

遷都問題明朝官僚拖延了一個多月,李自成大軍攻下了居庸關和昌平,想遷都也遷不了了。

第四次機會,與李自成議和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軍隊打到北京城,他給崇禎寫信,要求割讓西北一帶給他;朝廷撥付100萬銀兩慰問金給他;李自成還承諾率軍出征,與滿清作戰。

李自成的要求並不過分,明朝的大臣們卻個個慷慨陳詞,要與北京共存亡,崇禎又喪失了最後一次機會。

老天曾給了明朝四次機會,為何崇禎最終選擇煤山上吊?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李自成軍進入北京城。滿朝文武都逃的沒影,崇禎身邊只剩下太監王承恩,孤獨地走向了煤山……

這時候,哪些一直慷慨激昂反對妥協的明朝大臣們,主動跑到李自成那裡搖尾乞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