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老天曾给了明朝四次机会,为何崇祯最终选择煤山上吊?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起,明朝和满清开始战争。从1627年崇祯即位到1644年明朝灭亡,老天给了明朝四次机会,可惜崇祯最终选择了煤山上吊。

老天曾给了明朝四次机会,为何崇祯最终选择煤山上吊?

女真族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肃慎,隋唐时期称为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为女真,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

1583年,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起兵抗击明朝。

明清战争的爆发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明代女真各部被努尔哈赤所兼并,他们目标是脱离大明王朝的统治,独占东北,自成为一国。明朝作为正统王朝,绝不允许东北地区的背叛和分裂,明清战争不可避免爆发。

老天曾给了明朝四次机会,为何崇祯最终选择煤山上吊?

1627年,16岁的崇祯皇帝即位,崇祯执政要面对正在崛起的后金,西北不断叛乱的农民军,还有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制约。尽管内忧外患,明朝还是有四次机会可以挽回:

第一次机会,封努尔哈赤为王

满清崛起初期,努尔哈赤一直希望明廷封为王,以号令东北各少数民族。封王需要明朝承认后金存在,划出地区供其统治。虽然损害了明统治者的威望,却可以平息战火,安定辽东,国家减轻困扰,而保持明朝“天朝大国”的地位不变。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杨嗣昌就曾在上疏中指出:“我朝抚赏为弱敌之第一策”,是为国家“久远真切之计”。无奈满朝文武都反对,最后没了下文。

第二次机会,与清军议和分界而治

松锦大战失利后,明朝已经失去了对满清的进攻实力。崇祯想和清军议和,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起义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与皇帝筹划讲和,派马绍愉作为明使与皇太极会谈,双方商议分界而治,提出“两国和好宜先议定疆界”。

马绍愉返回京师后,议和信件被陈新甲的书童误以为是“塘报”,未请示陈新甲就拿出去交给各部门传抄。本来是保密的议和经过,一下子被群臣百官阅览,朝野为之哗然,很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贪生怕死、妥协求全、私定议和条款。

崇祯皇帝为了维护自己中兴君主的形象,下令将陈新甲处死。崇祯帝被朝廷内外的舆论所绑架,丧失了议和全力对付农民军的机会。

老天曾给了明朝四次机会,为何崇祯最终选择煤山上吊?

第三次机会,迁都南京。

1644年,李自成大军进攻山西,形势非常危急。大臣李明睿建议南迁,进行战略转移,皇帝避免处于险境。南京作为明朝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存在。

宰相陈演反对南迁,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人心大乱。大多数官员反对南迁,这些士大夫阶层扬言撤退可耻。根本原因是如果南迁,北京和南京的行政体系合并,很多官员位置不保。

迁都问题明朝官僚拖延了一个多月,李自成大军攻下了居庸关和昌平,想迁都也迁不了了。

第四次机会,与李自成议和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军队打到北京城,他给崇祯写信,要求割让西北一带给他;朝廷拨付100万银两慰问金给他;李自成还承诺率军出征,与满清作战。

李自成的要求并不过分,明朝的大臣们却个个慷慨陈词,要与北京共存亡,崇祯又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

老天曾给了明朝四次机会,为何崇祯最终选择煤山上吊?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李自成军进入北京城。满朝文武都逃的没影,崇祯身边只剩下太监王承恩,孤独地走向了煤山……

这时候,哪些一直慷慨激昂反对妥协的明朝大臣们,主动跑到李自成那里摇尾乞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