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我國為什麼用單發的殲10,而不是雙發的殲11來試驗矢量噴管?

最近,網絡又曝光了我國矢量發動機的最新圖片,在一架殲10B的尾部,安裝了可以360度轉動的噴管,據說這是為殲20下一步改進做試驗。可是,既然是動力試驗,為什麼不選擇看起來更安全,裝備兩臺發動機的殲11,而是選擇風險係數更高的單發殲10B呢?

我國為什麼用單發的殲10,而不是雙發的殲11來試驗矢量噴管?

殲10B安裝矢量噴管畫面

我國為什麼用單發的殲10,而不是雙發的殲11來試驗矢量噴管?

此圖來源於某兵器雜誌的插頁,並非PS

按照一般常識,空中試驗平臺選擇有兩臺發動機的飛機更為安全,冗餘度更高,即使一臺發動機出現問題,另一臺也可以堅持飛回機場,不至於失去所有動力,飛機墜毀。

我國為什麼用單發的殲10,而不是雙發的殲11來試驗矢量噴管?

按照常理,兩臺發動機安全係數更高

然而,我國最新研製的矢量噴管,卻首先安裝在單發的殲10上,這是因為矢量噴管試驗和所有其他的試驗一樣,都是由易到難,先試簡單系統,保證單發矢量系統的可靠性,再逐步應用到雙發系統上。而飛機一旦安裝了兩臺矢量噴管,涉及到的內容就要複雜許多,比如兩臺矢量噴管偏轉角度的同步控制和不同步控制,這將是下一步的事情。

我國為什麼用單發的殲10,而不是雙發的殲11來試驗矢量噴管?

兩臺矢量噴管不同角度的偏轉更為複雜

另外,殲10戰機的滑翔性能還是不錯的,此前都發生過幾次因為俄羅斯進口的AL31F發動機突然空中停火,飛行員將飛機滑翔回去安全著陸的案例。因此,即使是單發試驗,也有足夠的自信。

我國為什麼用單發的殲10,而不是雙發的殲11來試驗矢量噴管?

殲10多次在發動機空中停車的情況下滑翔迫降成功

更重要的是,飛機之所以安裝上矢量噴管,並不是為了飛行表演時飛出更加眼花繚亂的動作,而是真正為實戰考慮。現代第三代第四代戰鬥機,講究的是飛火推一體控制,所謂飛火推,就是飛控、火控、和發動機控制,三個方面要協調統一,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用通俗的話來講,飛行員在劇烈機動中要攻擊一個目標,只用頭瞄僅僅要住敵機就可以了,飛機將自動調整機翼的舵面和矢量發動機的偏轉,不用飛行員操心。而早期的矢量發動機,比如印度的蘇30MKI,還需要飛行員一遍緊握駕駛杆,一邊用另一隻手來操縱一個專門控制矢量噴管偏轉的設備,遇到真正的敵情的時候,將會手忙腳亂,自顧不暇。

我國為什麼用單發的殲10,而不是雙發的殲11來試驗矢量噴管?

蘇30MKI的矢量噴管更多的是象徵意義

飛火推一體對飛機的飛控水平要求很高,而殲15的幾次墜毀和殲16飛行員的採訪,證明目前殲11系列的飛控做得不好,如果再加上飛火推一體,簡直是要來沈飛的老命。而殲10的飛控經過成飛十幾年的磨練,已經實現了飛火推一體控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而且矢量噴管未來裝機的殲20和六代機,也是成飛的產品,因此用單發的殲10來做試驗,可謂是最好的選擇。

我國為什麼用單發的殲10,而不是雙發的殲11來試驗矢量噴管?

殲20未來將換裝矢量噴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