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古拙評:知識分子應增強“四種精神”當好新時代的“挑夫”

近日,在知識分子中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活動引發熱議。作為時代的中流砥柱,知識分子歷來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黨的十九大為未來五年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美好藍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廣大知識分子應積極響應號召,自覺增強“四種精神”,主動當好揹負國家、民族和人民前行的“挑夫”。

古拙評:知識分子應增強“四種精神”當好新時代的“挑夫”

  • 做時代“負重者”,增強甘於奉獻的精神

“中華民族積蓄的能量太久了,要爆發出來去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奮鬥。”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愛國奮鬥從來都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無法抹滅的“標籤”和印記。古有陝西名儒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氣魄;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有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等等;今有“萬里家書便還鄉”的錢學森;有“放棄高薪回國”的黃大年;有“紮根太行三十載”的李保國等等,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在推動社會發展、實現民族興旺、助力國家進步的道路上,發光發熱,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職責和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和責任,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更應該當好時代的“負重者”,傳承好中華傳統文化,自覺增強奉獻精神,主動扛起肩上重擔,主動踐行自身使命。


古拙評:知識分子應增強“四種精神”當好新時代的“挑夫”

  • 做事業“守望者”,增強勤於鑽研的精神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已,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無論是教師、學者還是科學家,廣大知識分子都應該自覺增強鑽研精神,認真踐行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努力成為自身工作領域的行家裡手,以過硬的專業技能破解難題、攻堅克難。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先進經驗和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也等不起的,在世界滾滾前行的洪流面前,不思前進就是後退,不思發展就是退步。當前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廣大知識分子應自覺爭當先鋒,主動扛起大旗,努力發揚“釘釘子”精神,當好事業的“守望者”,向先進看齊、向優秀努力,以自身付出澆灌事業發展和進步。時光流逝,歲月匆匆。從建國以來,我們國家經歷了積貧積弱到綜合國力迅猛增長;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變;經歷了從沉睡到甦醒……當前,我們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接近和實現民族復興,廣大知識分子應立長志,而非常立志,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推動各項工作謀發展、上臺階、出實績。

古拙評:知識分子應增強“四種精神”當好新時代的“挑夫”

  • 做前行“指引者”,增強勇於探索的精神

知識分子的經歷和學識決定了在時代中所處的重要作用和價值。回顧來時的篳路藍縷,我們在很多行業都處於弱勢,很多領域都受制於人甚至從零開始,但是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知識分子楷模,他們乘風破浪、披荊斬棘、破除萬難,以自己的目光、身軀和腳印凝視著、指引著、探索著社會前進的方向

。他們中有以簡陋設備研製“兩彈一星”的錢學森;有用計算器運算核潛艇參數的黃旭華;有在西北戈壁重建大學的交大師生……正是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才讓我們迎來軍艦“下餃子”,軍機“如散花”,高樓“似春筍”,高鐵“若奔龍”的乾坤盛世 。新時代廣大知識分子應自覺增強勇於探索的精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助力提升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古拙評:知識分子應增強“四種精神”當好新時代的“挑夫”

  • 做歷史“見證者”,增強長於堅守的精神

今日的中國經濟增長長期保持在中高速發展區間;國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與日俱增。這些成就的取得,既源於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更與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努力奮鬥息息相關。他們可能是萬噸航母背後,默默焊接鋼板的“造船匠”;可能是世界高樓背後,辛勤計算的“工程師”;可能是350公里/小時的復興號上的“調度員”……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打造著“中華神盾”,用自己的奉獻與付出打造著“中國地標”,用自己的勤勉與智慧護航著“中國速度”。任何一項成就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潑墨即成的,需要一代甚至是幾代知識分子的努力,需要長年累月的堅守。新時代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甘坐十年冷板凳的韌勁和甘做嫁衣的氣魄,以“建功必須有我,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紮根本職工作,以自己的幸福指數換取民眾的幸福指數,以自己的不懈努力為世界發展和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