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諾敏河村富了

?陳顯春特約記者梁憲龍

諾敏河村富了。2017年,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到85萬元,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諾敏河村1萬多畝水田,今夏遇洪澇災害,周邊村屯農田大面積過水,諾敏河村組織村民築堤,淹了不到50畝。綏稜縣上集鎮諾敏河村黨總支書記張新華說:“真正為村裡百姓幹事,才能體現自身價值,乾點實事不辜負百姓的支持。”

2016年4月份,張新華上任諾敏河村黨總支書記。上任後,他幹了兩件事,免去每口人58元的自來水費;村裡投資10萬元清理水田排水管淤泥。今年夏天,一場洪澇災害不期而至,諾敏河村做好防汛,萬畝稻田淹了不超過50畝。看到其他村屯稻田裡的泱泱大水,諾敏河村村民說:“有了好書記就是塊寶。”

發展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致富,這是張新華上任的使命。早在2012年年初,諾敏河村黨總支通過召開黨員大會,確定水田生產向規模、向品牌要效益的發展思路,由村黨總支牽頭、8名黨員領辦,成立了桃花水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統一耕種、統一銷售等“六統一分”的生產模式進行種植。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合作社社員達到84戶,規模種植面積2100畝,年戶均增收6000元。

在此基礎上,張新華致力打造高標準農業,先後對農田路、橋涵、上水渠進行硬化設施建設;每年秋天,張新華對水稻種植品種進行更新提質,去佳木斯、齊齊哈爾等地優選水稻優良品種,僅這一項農民每畝地就多收入100多元。現在周邊村看諾敏河村種啥,也跟著種啥,因為他們知道跟著張新華幹錯不了。

張新華說,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支部能不能讓群眾信任、信服,關鍵要看有沒有帶民致富的能力。諾敏河村黨總支帶領村民們勇闖“互聯網+”的時代大潮,探索出了“黨支部+電商+合作社+農民+精準貧困戶”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成立的諾敏河村尚善河精潔米業有限公司,在哈爾濱、大連、錦州、北京、上海等地設立了10家大米旗艦店,上善河大米年銷售量達到2030萬斤。

這幾天,張新華剛剛與廣東一家大米經銷商簽訂加工合同,利用尚善河精潔米業公司生產線代加工水稻,每年能收取加工費40萬元左右,使企業達到了全年滿負荷生產。這筆錢屬於村裡增量,因為每年生產線都會有幾個月的停工期。

諾敏河村富了,在提升村民生活質量,加快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捨得投入。幾年來村黨總支累計籌集資金1600萬元,硬化村屯道路10.2公里,實現了白色路面屯屯通、巷巷通;修建1.6萬米硬質邊溝、6500米鐵柵欄和300個農戶大門、小橋,美化了環境,方便了百姓出行;栽植雲杉3.1萬棵、花草50多萬株、綠化率達到97%,實現了一街一品的綠化美化格局;戶戶接通了下排水,建設標準化廁所350個,居民實現了入廁不出屋、汙水暗排的現代生活方式;建設1.2萬平方米的開放式休閒廣場、安裝路燈48盞,農閒傍晚,這裡成為村民跳廣場舞、扭秧歌的好去處;全村淨化水入戶率、電話有線電視入戶率均達到100% ;農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了98%;如今諾敏河村實現了綠化、美化、香化、亮化、淨化“五位一體”同步推進的格局。

幾年來,諾敏河村先後獲得國家級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先進村民委員會、全省五星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省級生態村等30多項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