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今天來介紹本金文京寫的《三國志的世界》這本書,看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內容有多少不同。

我們就先從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國演義》說起,很多人對三國這段歷史的瞭解,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來入門的,《三國演義》的影響太大了,甚至於我們可以說,有兩個三國,一個是小說家的三國,一個是歷史學家的三國。我們更熟悉前一個三國,不過要追尋真正的三國時代,還得以後一個三國為準。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所以我們不僅要讀《三國演義》,還要讀陳壽的《三國志》,讀房玄齡等人合著的《晉書》,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像金文京這樣,用《三國志》檢查《三國演義》的錯誤,不僅有助於我們糾正從少年時代積累的偏見,還能幫助我們認清從三國到明朝這一千多年來歷史與政治的變遷。要知道,《三國演義》不僅在寫三國,還反映了元朝人、明朝人的思想和生活,書中的三國人,有時便是他們自己。關於這個話題,我們後面還會講到。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這裡需要提一點。日本人研究三國史,有獨特的史料優勢,我們就舉一個例子來說,《三國演義》並非純粹原創,羅貫中下筆之際,曾參考元朝人的話本。其中一個插圖本,叫《三國志平話》,出版於元朝末年的至治年間(1321-1323)。這本平話,寫法有些玄幻,開頭說,漢初被劉邦害死的韓信、彭越、英布,在漢末分別轉世為曹操、劉備、孫權,來找漢朝報仇,劉邦轉世為漢獻帝,為當年的殺戮贖罪。所謂三國演義,則成了一種報應與輪迴。當然羅貫中沒有采納這種低級的思想。這本《三國志平話》,在中國已經絕跡了,但是日本內閣文庫收藏了原本,天理圖書館收藏了流傳本。金文京近水樓臺先得月,自然可以一睹為快了。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金文京寫三國,最值得稱道的地方,不僅在史料,更是視角。我們可以一些關鍵詞為例。第一個詞,叫“正統”。正統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就是代表天命,代表民心。擱在三國,就是誰有資格繼承大漢王朝的王統,答案只有兩個,一是魏國,二是蜀國。以魏國為正統,那是因為,曹丕建立魏國,來自漢獻帝的禪讓,從程序上講,漢朝的接力棒,落到了魏國手上;以蜀國為正統,那是因為,劉備姓劉,號稱劉邦的後裔,漢獻帝得叫他叔叔(當然如果從輩分上考證,漢獻帝反而是劉備的叔叔輩),從血統上講,劉備更有資格說自己是漢朝的合法繼承者,那些年來,他始終以興復漢室為政治旗幟,在蜀地——就是四川——建國,國號是“漢”,史稱“蜀漢”,一筆寫不出兩個漢字,正如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他說自己是正統,誰能否認呢?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算起來,關於三國的正統之爭,已經持續了千餘年。每一次爭論,每一種主張,都涉及一段歷史背景和糾葛。最早一本寫三國的書,是陳壽的《三國志》,以魏為正統。這不僅因為陳壽動筆之際,處於西晉治下,晉朝的政權,來自魏國禪讓,所以他要尊魏貶蜀;更是因為,陳壽雖出身蜀國,不過他和他的老師譙周,對蜀國都沒有多少忠誠感。說起譙周,在《三國演義》裡雖然戲份不多,卻是個投降派反面典型,其實早在《三國演義》之前,譙周就被定位為這種形象了,與很多後代的文人寫詩損他,比如溫庭筠的《過五丈原》:“象床錦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意思是說,走到了五丈原,就想起當年諸葛亮死在這兒,而可嘆諸葛亮死後蜀國就無人了啊,連譙周這號人都能稱為老臣了。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再比如羅隱的《籌筆驛》:“千里江山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不用解釋,都能聽出來,詩人在嘲諷譙周的不忠。話說譙周這個人,是蜀國最有學問的人之一,人稱大儒,官居光祿大夫。他曾直接拿劉備和劉禪的名字開玩笑:“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思是,劉備和劉禪,這父子的名字合理來看,就是“老劉家準備禪讓”的意思,暗示蜀國將被魏國所取代,這種話簡直大逆不道,正可見譙周對蜀國的態度。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後來姜維北伐,他大力反對,鄧艾攻蜀,他又力勸劉禪投降。譙周是這樣的思想和主張,那陳壽作為譙周的學生,他的思想自然深受譙老師的影響。此外,陳壽貶低蜀國,還有一個原因,據說陳壽的父親陳式,曾受馬謖——就是《失街亭》裡的參軍馬謖——連累,被諸葛亮嚴懲,因此陳壽懷恨在心,對蜀國和諸葛亮大加貶斥。當然這近乎流言,無法考證,大家姑妄聽之。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三國志》出自西晉。等到東晉,習鑿齒寫《漢晉春秋》,則以蜀為正統,這是第一本以蜀為正統的史書。東晉不也屬於晉朝麼,為什麼突然轉向呢?金文京分析道,東晉是西晉滅亡後流亡到江南重組的政權,屬於偏安政權,中原被異族佔領,不得不偏安於南方,這就跟蜀國有些相似,所以東晉以蜀為正統,其實是為自家政權的正當性辯護。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到了宋朝,魏國與蜀國的正統之爭再次爆發。北宋時期,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對於魏蜀吳三國,都不承認他們的正統性,只是為了行文方便,採用了魏國的年號。南宋時期,朱熹寫《通鑑綱目》,與司馬光唱反調,把《資治通鑑》的魏國紀年改作蜀漢紀年,不僅以蜀為正統,還提出尊王攘夷的觀點,王,就是蜀國,就是南宋,夷,就是魏國,就是遼國、金國這些異族政權。從此以後,本來與民族問題毫無關係的正統論,渲染了漢民族抵抗北方民族的色彩,魏國與異族被視為同類,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此定格。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正統之爭的高潮,發生在元朝。蒙古人統治的元朝,是國史之上第一個異族征服整個中國的政權,給中國人帶來了巨大而痛苦的精神衝擊。於是爆發了一場爭論:元朝的王統,到底繼承了北方女真族的金朝呢,還是繼承了南方漢族的宋朝。其實啊,元朝的執政者們未必會關心這個問題,他們一向奉行馬上得天下,哪裡在乎什麼正統性呢,反倒是被鐵騎征服、作為失敗者的漢族士大夫,對這個問題糾結不已,由此形成了上述的爭議話題。羅貫中活在元末明初,他寫《三國演義》,以蜀國為正統,以魏國為叛逆,尊劉貶曹,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則屬有感而發,所針對的不僅是三國,還有他所身處的元朝,不僅是寫歷史,同時也是在寫現實。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關於正統,還有一個小尾巴。這本書第四章叫“三帝鼎立”,三帝者,三位皇帝:曹丕、劉備、孫權。曹操並未稱帝,對於群臣勸進,他曾表態:“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意思是說,要是我們老曹家真有當皇帝的命,那我也不期待在我這一輩來實現,我更願意像周文王那樣,等我的後代完成改朝換代之後,追認我為“王”,後來果然曹操如願了,雖然生前沒當過皇帝,但被追尊為“魏武帝”。說到底,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在意的是掃平亂世,統一中國,而不是區區皇帝名號,他的心思是,如果天命所歸,稱帝一事,不妨由小兒輩來做。這個任務,落到了曹丕頭上。公元220年,漢獻帝退位,曹丕稱帝。當時他還玩了一個小把戲,因為漢室是堯的後裔,他宣稱曹姓是舜的子孫,堯曾禪位給舜,那麼漢獻帝禪位給自己,正符合中國政治的優良傳統。掩人耳目到了這一步,令人歎為觀止。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劉備更絕,聽說曹丕篡漢,他立即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這是公元221年的事,僅比曹丕稱帝晚一年。而且,當時有一個謠言,稱漢獻帝被曹丕殺死了。金文京指出,劉備對這則謠言,心知肚明,明知這不是真的,依然把它當真的來宣傳和利用,迅速召集群臣為漢獻帝服孝,追諡他為孝愍皇帝,因為唯有如此,他才方便稱帝,假如獻帝在世的消息傳播開來,這戲就不好演了。結論是:“劉備的即位也不過是一場並不高明的戲,而且匆忙上演草草收場。”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最令人感懷的反而是孫權。孫權稱帝之前,一度臣服於魏,被冊封為吳王。按理說,他該使用魏國的年號,然而,吳國只是對外使用魏國的年號黃初,在國內繼續使用漢朝的年號建安。1996年出土的湖南長沙走馬樓木簡,曾發現“建安二十七年”等字樣。事實上,建安到了二十五年,就完事了,所謂建安二十七年,應該是曹丕執政的黃初三年。孫權卻不計風險,依然使用漢朝的年號。對漢室的忠誠,反而在貌似局外人的吳國身上得以殘存。終於,在曹丕稱帝九年之後,劉備稱帝八年之後,孫權正式登基,號稱吳大帝。至此,三個皇帝全部就位,這才是三國時代的真正開端。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明白了魏蜀的正統之爭,我們就明白了為什麼三國必須充滿敵對、戰亂。我們能想象魏與蜀平等相處,互相承認嗎?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魏和蜀都宣稱自己的法統來自於對漢朝政權的繼承,而漢朝的正牌繼承人,只能有一個,承認了對方,就意味著否定了自己。但是實際上蜀和吳之間卻保持著一種準同盟的關係,存在二帝相互承認的狀態,這是既是因為他們與魏國的實力對比,決定了他們必須相互依存,也是因為前面說的,孫權稱帝的時候劉備已經故去了,蜀吳的矛盾已經得到緩和。

今天咱們就先說到這裡,明天繼續。

讀《三國志的世界》,看魏蜀吳三國的正統之辨

感謝你能看完我的這篇文字,你就是我在找的有識之士,點下關注對你來說是件小事,慶祝我們的緣分始於今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