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駕崩前,順治想起一個罪臣,康熙重用後受益匪淺

有句老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歷史上為了子孫能夠少些麻煩、安穩太平,那些老皇帝們也是操碎了心。唐太宗臨終前就把當年自己那些得力的老臣幾乎貶了一個遍,為的是自己唱黑臉,好讓兒子李治再提拔籠絡人心。駕崩前,順治也為康熙辦了一件事兒,不過不是貶大臣,而是要他提拔重用,此人是誰呢?事情還得從一座祠堂說起。

駕崩前,順治想起一個罪臣,康熙重用後受益匪淺

歷史上,為了紀念一些開國功勳以及後來的能臣幹吏,一些朝代都有各自的榮譽榜,比如西漢麒麟閣十一功臣,東漢時期供奉28將畫像的雲臺閣,以及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等。在清朝的時候,這方面堪稱代表的就是雍正建造的賢良祠。

何謂賢良祠呢?說起來這是雍正八年興建,用來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國家者的專祠。也就是說,能進這座祠堂的,都是一些對國家有大功勞大貢獻的文武百官。歷史上前後有99個人享此殊榮,為首的第一位是和雍正關係很好的康熙第十三子,和碩怡親王胤祥。這第二位,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圖海。

看過《康熙王朝》的人,相信對圖海這個人並不會感到陌生。劇中他是典型的莽夫武將,和周培公兩人相輔相成,南征北戰為康熙解決了不少大麻煩。殊不知,歷史上真實的圖海,則要比電視劇中厲害多了。

駕崩前,順治想起一個罪臣,康熙重用後受益匪淺

圖海是滿洲正黃旗人,雖然後來確實以軍事謀略見長為後人所熟知,可他一開始出道的時候卻是以文見長,乾的是筆貼式的工作,這幹什麼的?說白了就是翻譯滿漢文字奏章。

也就是說,圖海不僅擅長軍事,他還是文武雙全。後來他還做過國史館侍讀、明史纂修官等文職。一次上班途中,順治看到了圖海,第一感覺就是小夥子不錯,舉止穩重,可以重用。就提拔圖海做了內秘書院學士,後來還晉升為弘文院大學士。

圖海也算沒有辜負順治的一番眼光,工作幹得相當出色。可真應了那句老話,伴君如伴虎。後來順治也不知道怎麼了,就是看圖海不順眼。圖海先後被革去少保、太子太保及所加之級。後來因為圖海侍衛和皇親國戚的家奴打架鬥毆,圖海還差點丟了性命。想當年為了提拔圖海,順治可是跟大臣玩了不少心眼子的。這差別,這變化,也忑大了點兒。

駕崩前,順治想起一個罪臣,康熙重用後受益匪淺

這樣的經歷,等待圖海的鐵定是默默無聞,可沒想到的是,順治駕崩前突然良心發現,給康熙留下了遺言:“原任都統圖海,情罪原屈,欲改未及。遇有滿洲都統缺補用。著圖海補授都統。”可見,順治承認圖海是被冤屈的,所以留下遺言,待日後由新皇帝為他彌補。

正是因為有了順治帝的這句話,所以康熙帝即位後,馬上就重新起用圖海。後來歷史證明,這一舉措是多麼明智。

《康熙王朝》中,圖海先後參與的事件有平叛察哈爾叛亂,降服王輔臣,平定三藩之亂這幾件大事,期間充當的一直都是周培公的副手。而歷史上可不是這麼回事兒。

在平叛察哈爾之前,圖海就在剿滅大順農民軍餘部的作戰中初試鋒芒。察哈爾平叛康熙無人可用,孝莊說了一句話:圖海才略出眾,可以勝任這個位置。就是在圖海的建議下,皇親國戚的家丁們湊成了一支軍隊,最終在其率領下,以沿途縱兵劫掠的爭議方式,打敗了叛軍。所以說,這件事兒沒有周培公什麼事兒。

駕崩前,順治想起一個罪臣,康熙重用後受益匪淺

周培公第一次見圖海是在降服王輔臣的時候,因為善用奇計被圖海收為了幕僚。在周培公的幫助下,圖海降服了王輔臣再立新功。除了平定三番,後來圖海還根據揭發,破獲了清廷通緝八年之久的“朱三太子案”的要犯楊起隆。

所以說,歷史上真正的圖海並不像《康熙王朝》中塑造的那樣不通文墨,徒有莽夫之勇,人家可是文武雙全。後來因為常年征戰,圖海積勞成疾,還朝之後兩個月就因病去世了。康熙諡其文襄,贈少保兼太子太傅。雍正初,追贈一等忠達公,配享太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