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郯城:40畝水稻減產近1

齊魯網臨沂9月16日訊購買新品種水稻種,種出水稻卻良莠不齊,不但豐收不保,反而會減產,問題究竟出在哪?近日,臨沂郯城縣歸昌鄉多名水稻種植戶向記者反映,他們種植的40畝水稻減產近1/3,懷疑是種子出了問題,記者隨即對此進行調查。

郯城:40亩水稻减产近1/3 问题种子来源成谜

同一品種40畝水稻出現雜稻 或減產30%

“買時是同一個品種,種出來,就出現這種問題,你望這些雜稻,一點米沒有,出來都是癟子。”在郯城縣歸昌鄉朱圩子村,村民郭成蘭一說起自家的水稻,就嘆氣。

根據村民的描述,記者發現出問題的水稻,有的稻穗飽滿,有的稻穗卻還發青乾癟,參差不齊,而旁邊稻田其他品種水稻長勢整齊劃一,對比明顯。“你要以熟得快的收割,不成熟的就廢了,要是等到都成熟,有的就熟落了。”郭成蘭告訴記者,今年的水稻減產是定了。

“這個品種純正的不掉,再看看這個雜的你一抓嘩嘩的掉,掉地裡就收不出來了。”種了40多年水稻的朱鳳現,沒想到自己也能碰到這種情況。自家10多畝水稻,其他品種沒事,唯獨6畝新品種出現了這種情況,

“不統一了,熟的有早有晚了,有高有矮了,同一個品種種出來的就這樣,至少得減產1/3。” 村民朱鳳全告訴記者,在育苗時,自己就發現稻苗有高有矮、葉子有寬有窄,朱鳳全感覺這批稻種不純,摻入了其它品種。他打電話詢問銷售的店家,對方回應說沒啥問題,把雜苗剔除掉就行了。

“這麼多怎麼剔除出的完?再說剔除了這麼多苗,更沒有產量了。”村民郭成蘭告訴記者,反映有雜苗,經銷商就讓她剔除雜苗,沒有其它說法。

一樣的種子,出現一樣的問題,看著其它品種的水稻成熟度統一,村民開始懷疑種子出現問題,在記者採訪過程中,附近林子村的水稻種植戶也趕了過來。“跟這個一樣,長出的水稻很雜。”附近林子村村民張女士告訴記者,她們村就兩戶種植的這種水稻,自家就是其中一戶,都出現了這種問題,其它沒種這個牌子,都沒事。根據種植戶統計,郯城歸昌鄉朱圩子村及附近幾個村子有8戶村民約40畝水稻出現同一問題。

郯城:40亩水稻减产近1/3 问题种子来源成谜

種子包裝袋問題重重 廠家電話打不通 二維碼無官方檢驗認證

根據村民保留下的幾個水稻種子包裝袋,記者發現該品種為臨稻13,包裝上標記的生產廠家為山東農有道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背面檢驗日期有人為修改痕跡,原本2016年中的數字6被黑色筆改成7,生產經營許可證編號有兩處,撥打廠家電話顯示為空號,二維碼掃描出的信息也沒有相關部門的檢驗認證。

找不到廠家,隨後記者跟隨村民來到了當初購買種子的高峰頭鎮的潤福農資經營部,店主李某曾經到農戶地裡看過稻苗,承認他賣的這批稻種雜苗太多。“他給我送1000多斤,賣給農場一部分後,剩下幾百斤分散賣了。”據李某介紹,以前他的店只賣化肥、農藥、地膜等農資,今年是第一次賣種子,而且是因為這批種子的供貨方比較熟才敢放心賣。

根據李某的說法,記者又找到他的上家,位於郯城縣看守所南側英莊村的恩琪種植專業合作社。“我從東海縣(江蘇)進來的,進了不到3000斤,歸昌那邊就給了李1000多斤,我這邊賣了有一千斤, 但是也壞了。”郯城恩琪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某告訴記者,自己也是剛賣種子不久,這批種子自己去年進了一點,種植發現不錯,今年又進了一批,沒想到出現了問題。

“那邊就是一個繁育農場,是一個種子基地。我去看過,要不然怎麼敢進這個種子。就是這個包裝,說是老包裝。”馬某告訴記者,種子是他從江蘇東海購買,其它情況並不知情。如此一來種子真偽依然成謎,包裝也是問題重重,對此種植戶該如何維護自身權益,相關部門對此如何處理呢?記者來到郯城縣農業局。

郯城:40亩水稻减产近1/3 问题种子来源成谜

種子真假鑑定難實現

“這個品種是經過審定的,在這邊銷售是合法的,包裝標籤、說明等各項信息標示比較規範。”在郯城縣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綜合執法大隊馬大隊長在看了包裝袋後表示,包裝相對規範,見工作人員未發現問題,記者隨後指出生產日期不一等幾處問題。“生產日期是不規範,有的種子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使用了舊袋子,有這種情況。” 馬大隊長表示,這種情況存在,並不能直接證明水稻真假問題。

“要麼做種子鑑定,同期播種,要麼有專業機構,有資質的進行DNA檢測,需要去省裡檢測。”對於農戶提出的希望農業部門鑑定這批種子的真偽、優劣,郯城縣農業局綜合執法大隊馬大隊長介紹,種子的真偽一般通過基因、培育對比或專家組現場鑑定,目前因為找不到種植戶當時購買的水稻種子,因此前兩種鑑定方式不太合適,只能找3位以上對“臨稻13”品種比較瞭解的專家鑑定。他們可以幫助聯繫相關專家,但農業局沒有邀請專家鑑定的經費,哪一方主張鑑定,應該由哪一方出鑑定費用,如果經過鑑定這批種子屬於假種子或者是劣質種子的話,鑑定費用可以由銷售方承擔。農業局下一步會協調農戶與銷售方,對農戶的損失進行補償。

郯城:40亩水稻减产近1/3 问题种子来源成谜

原廠家:無證未經營 應是他人仿冒包裝

如今,沒有了種子不好鑑定,只有找到廠家,或許能解決問題。記者根據經銷商馬某提供的信息,聯繫到位於江蘇東海晶華種業有限公司的王經理。“老馬從這邊進了2000多斤種子,退了800、900斤,賣了不到2000斤種子。”

根據村民提供的種子包裝,顯示臨稻13是山東農有道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廠址位於濟南市商河縣,為何種子卻是連雲港晶華種業有限公司在賣?那麼這家公司與農有道是什麼關係呢?

“我們從農有道買的品種經營權,就是在江蘇的銷售權,我們是從農有道公司進的種子。”江蘇連雲港晶華種業有限公司王經理告訴記者,晶華種業是今年剛成立,“臨稻13”在2017年才在江蘇引種備案。“之前就是咱一直用農有道的包裝,上面的這個生產許可章是張某的。”王經理表示,包裝袋上的生產日期不一是因為用的舊袋子。 ”包裝袋印上加印的帶有“魯臨郯城”字樣的許可證編號是借用郯城精華種業有限公司。

根據晶華種業說法,公司買斷了山東農有道臨稻13在江蘇的經營權,種子是山東農有道的臨稻13,包裝一直套用舊袋,包裝上的生產批號借用郯城郯城精華種業有限公司的, 那麼晶華種業說法的是否屬實呢?山東農有道對此是否認可呢?記者多方聯繫,終於找到了山東農有道種業公司相關負責人。

“2017年4月份通過了江蘇的認定,今年我才開始做的,原先都是試驗種子,就是大白袋子免費送給的,前期給江蘇連雲港晶華種業有限公司發了1000斤原種子。”山東農有道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經理張世良告訴記者,他們是在前幾年買斷臨稻13經營權,之前是其它公司經營,因為生產許可證目前正在辦理,前期一直未對外銷售該品種水稻。

“看它這個包裝的話咱們之前有賣過臨稻13嗎?”記者問道,“沒有啊,我就沒有證,就沒有經營,我們就從來沒有這個包裝。”農有道廠家表示,前期曾有人反映,有人銷售該品種,由於忙,沒顧上調查。針對郯城市場出現的問題,張經理認定有人仿冒假冒包裝,將根據情況調查維權並打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