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永豐英歌氣勢宏大,雄健粗獷,博取眾長 勇於創新:潮汕文化

在遍佈潮汕各地的英歌隊裡,潮陽永豐英歌隊是一支頗具特色的隊伍,它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基礎上,廣博地吸收、大膽地創新,近年來,其表演水平大幅變地得到提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成為新時代民間英歌的佼佼者,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代表了當前民間英歌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向。

永豐英歌氣勢宏大,雄健粗獷,博取眾長 勇於創新:潮汕文化

永豐英歌氣勢宏大,雄健粗獷,結構嚴謹,變化新穎,打法豐富,運用自然。在此,我們僅以其最富特色的混合槌的編排運用和重奏式的組合結構為例,試析其特具一格的藝術特色。

眾所周知,英歌是舞者雙手各執尺許長的便木棒(俗稱“英歌槌”),相互擊打起舞為其最顯著的外形特徵。英歌藝術在其演變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舞者各自不同的擊法和運槌的方法,形成了有通過上下交替擊打或通過大斜線的雙拋擊打,使木棍呈直線連續翻轉的“槌花”的,有通過左右交替的敲擊,在拋物線上呈平面滾動的“槌花”的,在這些不同的“槌花”運動中,有的是以手腕運動為主,有的則以手指的交換輪轉。在這眾多的不同打法中,一般的英歌隊都只取其一,甚少雜二,無論其動態組合,套路編排,因組織者、教練者的更迭、替換而發生變化,但都頑強地保留著其自身固有的槌花、打法特色,並因而形成了各村鎮之間各異的傳統表演風格。有如西岐的左右橫槌,貴嶼的上下直槌,尖山的五指輪槌,錢塘的斜線雙拋槌以及棉城的三、四槌和七、十槌等。

永豐英歌的槌花、打法,在歷代傳承俗定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和運用了不同的槌花、打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我們從1988年永豐英歌隊應邀赴京參加第二屆

永豐英歌氣勢宏大,雄健粗獷,博取眾長 勇於創新:潮汕文化

“桃李杯”舞蹈比賽上的表演錄像中,可以看到這個特點:其擊打方法,在原有的上下直槌的基礎上,不僅大膽吸取呈左右拋物線運動的橫槌和大斜線運動的雙拋槌,而且還發展了即興表演的、不規則的、自由多變的自由槌打法。它的表演暗含有西岐英歌的打法、有棉城英歌的套路,隱約中折射有錢塘英歌的影子,集百家之長,融匯一體,結合自然。這樣不同的槌花打法的混合編排,不僅極大程度地擴展了舞者手中道具的表現力,還因其槌花打法的運動方法不同,使得舞者的整體動態和造型,在運動的速度、幅度和力度上,都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因而使舞蹈在節奏上相應地產生了不同的變化,使原有的單一節奏變得豐富多樣,起伏錯落,很好地豐富了舞蹈的感染力,強化了藝術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英歌舞風格特徵的凝聚點,是運動中的“力”的展現,它的雄健、粗獷,除了在動態本身得到直接的反映外,更多的是通過整體的結構去展現,因此,一支英歌隊表演的成功與否,其結構編排的好與不好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從近年來永豐英歌隊的表演看,永豐英歌不僅很好地保留了其傳統的隊形圖案的特點,還不落俗套,屢有創新,使得它在潮汕眾多的英歌隊裡脫穎而出,在短短的數年裡,一躍成為名揚全國的優秀隊伍,在此,我們應該承認,其舞蹈的結構編排,可以說是在其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的,只要我們欣賞一下它的表演,相信可以從中領略到永豐英歌的不凡風韻。

永豐英歌氣勢宏大,雄健粗獷,博取眾長 勇於創新:潮汕文化

“隆冬鏘,隆冬鏘”一開始,近六十人的隊伍,在頭、二槌的帶領下,以其特有的三步一躍的步伐配合著英歌槌的-仁下交替擊打,逐漸向前,經過雙龍吐珠,分別繞場半圈後,一變成為四列縱隊組成的大方陣,突出地表觀了梁山好漢的強陣雄姿。方陣集中重複多次,高躍雙擊槌接“坐蓮”的動作,動作大起大落,氣宇軒昂,緊接的是一組十六槌的擊打舞段,雙槌如蛟龍騰舞,上翻下纏,動作靈健敏捷,短促有力,擊打聲中混雜著舞者的吶喊,形成一幅扣人心絃、激烈紅火的戰鬥畫面,然後,經由雙圈交錯,十字換位等圖案變化,又安排了—一組以多個小集體為單位的、動作幅度較小的對打和以單一動作為主調的跑動,交替穿插的群體運動,形成了多重的動靜對比,另外在這樣激烈、快速的擊打變化中,還不時地出現短暫的突然減速,舞者在調度過程中形成的圓圈圖案位置上,其動作一改前述的急促短打,變成拙、大、沉、緩的大開大合,動態舒展古樸,使得莊重、渾厚、凜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氣節自然湧現,呼之欲出,形成了氣吞河嶽的宏大氣勢和無堅不摧的渾沉力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起伏騰越、錯落交織的整體運動中,由頭、二槌和耍蛇人組成的三人自由表演的有機插入,如若雲龍,精彩之極,其表演動作幅度之大,人物神態之狂,前所未有,可謂登峰造極。這種無法可依、無跡可尋的、不規則的即興擊打,與整體的整齊劃一,不可思議地構成了既對比強烈,又極度和諧的動態畫面,達到了高度的藝術統一。

從以上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永豐英歌通過變化豐富自然,動靜交錯對比的群體運動的組合處理,使每個表演者自身形成的單個“力”點,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空間,不斷地得以重合,造成集點成面的特殊效應,從而構成了“力”的多種層面,使力感不斷地趨向渾厚,而且不斷地向四周瀰漫,極強烈地感染了觀眾,使人們深深地感受到陽剛、雄健而又粗獷、古樸的藝術美的不同凡響。

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永豐英歌之所以能—一躍而起,根本就在於它能夠博取眾長,在繼承傳統的俗定基礎上,走出自己的路,從現在潮汕英歌的發展狀況來看,在傳統均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是社會的需要,歷史的必然,作為民間舞蹈之一的英歌舞,是潮汕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民族文化,是當前社會主義精衝文明建設的重要課題, ,因此,永豐英歌率先對傳統的英歌藝術進行了既有繼承,又有創新的可喜嘗試,使古老的英歌舞煥發青春,重振朝氣,這本身就有著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以上是我們對永豐英歌的一些粗淺看法,謹藉此機會與專家和同行商榷,為促進我省民間舞蹈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