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永丰英歌气势宏大,雄健粗犷,博取众长 勇于创新:潮汕文化

在遍布潮汕各地的英歌队里,潮阳永丰英歌队是一支颇具特色的队伍,它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广博地吸收、大胆地创新,近年来,其表演水平大幅变地得到提高,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成为新时代民间英歌的佼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了当前民间英歌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向。

永丰英歌气势宏大,雄健粗犷,博取众长 勇于创新:潮汕文化

永丰英歌气势宏大,雄健粗犷,结构严谨,变化新颖,打法丰富,运用自然。在此,我们仅以其最富特色的混合槌的编排运用和重奏式的组合结构为例,试析其特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众所周知,英歌是舞者双手各执尺许长的便木棒(俗称“英歌槌”),相互击打起舞为其最显著的外形特征。英歌艺术在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舞者各自不同的击法和运槌的方法,形成了有通过上下交替击打或通过大斜线的双抛击打,使木棍呈直线连续翻转的“槌花”的,有通过左右交替的敲击,在抛物线上呈平面滚动的“槌花”的,在这些不同的“槌花”运动中,有的是以手腕运动为主,有的则以手指的交换轮转。在这众多的不同打法中,一般的英歌队都只取其一,甚少杂二,无论其动态组合,套路编排,因组织者、教练者的更迭、替换而发生变化,但都顽强地保留着其自身固有的槌花、打法特色,并因而形成了各村镇之间各异的传统表演风格。有如西岐的左右横槌,贵屿的上下直槌,尖山的五指轮槌,钱塘的斜线双抛槌以及棉城的三、四槌和七、十槌等。

永丰英歌的槌花、打法,在历代传承俗定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和运用了不同的槌花、打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我们从1988年永丰英歌队应邀赴京参加第二届

永丰英歌气势宏大,雄健粗犷,博取众长 勇于创新:潮汕文化

“桃李杯”舞蹈比赛上的表演录像中,可以看到这个特点:其击打方法,在原有的上下直槌的基础上,不仅大胆吸取呈左右抛物线运动的横槌和大斜线运动的双抛槌,而且还发展了即兴表演的、不规则的、自由多变的自由槌打法。它的表演暗含有西岐英歌的打法、有棉城英歌的套路,隐约中折射有钱塘英歌的影子,集百家之长,融汇一体,结合自然。这样不同的槌花打法的混合编排,不仅极大程度地扩展了舞者手中道具的表现力,还因其槌花打法的运动方法不同,使得舞者的整体动态和造型,在运动的速度、幅度和力度上,都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因而使舞蹈在节奏上相应地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原有的单一节奏变得丰富多样,起伏错落,很好地丰富了舞蹈的感染力,强化了艺术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英歌舞风格特征的凝聚点,是运动中的“力”的展现,它的雄健、粗犷,除了在动态本身得到直接的反映外,更多的是通过整体的结构去展现,因此,一支英歌队表演的成功与否,其结构编排的好与不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从近年来永丰英歌队的表演看,永丰英歌不仅很好地保留了其传统的队形图案的特点,还不落俗套,屡有创新,使得它在潮汕众多的英歌队里脱颖而出,在短短的数年里,一跃成为名扬全国的优秀队伍,在此,我们应该承认,其舞蹈的结构编排,可以说是在其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只要我们欣赏一下它的表演,相信可以从中领略到永丰英歌的不凡风韵。

永丰英歌气势宏大,雄健粗犷,博取众长 勇于创新:潮汕文化

“隆冬锵,隆冬锵”一开始,近六十人的队伍,在头、二槌的带领下,以其特有的三步一跃的步伐配合着英歌槌的-仁下交替击打,逐渐向前,经过双龙吐珠,分别绕场半圈后,一变成为四列纵队组成的大方阵,突出地表观了梁山好汉的强阵雄姿。方阵集中重复多次,高跃双击槌接“坐莲”的动作,动作大起大落,气宇轩昂,紧接的是一组十六槌的击打舞段,双槌如蛟龙腾舞,上翻下缠,动作灵健敏捷,短促有力,击打声中混杂着舞者的呐喊,形成一幅扣人心弦、激烈红火的战斗画面,然后,经由双圈交错,十字换位等图案变化,又安排了—一组以多个小集体为单位的、动作幅度较小的对打和以单一动作为主调的跑动,交替穿插的群体运动,形成了多重的动静对比,另外在这样激烈、快速的击打变化中,还不时地出现短暂的突然减速,舞者在调度过程中形成的圆圈图案位置上,其动作一改前述的急促短打,变成拙、大、沉、缓的大开大合,动态舒展古朴,使得庄重、浑厚、凛然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自然涌现,呼之欲出,形成了气吞河岳的宏大气势和无坚不摧的浑沉力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起伏腾越、错落交织的整体运动中,由头、二槌和耍蛇人组成的三人自由表演的有机插入,如若云龙,精彩之极,其表演动作幅度之大,人物神态之狂,前所未有,可谓登峰造极。这种无法可依、无迹可寻的、不规则的即兴击打,与整体的整齐划一,不可思议地构成了既对比强烈,又极度和谐的动态画面,达到了高度的艺术统一。

从以上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永丰英歌通过变化丰富自然,动静交错对比的群体运动的组合处理,使每个表演者自身形成的单个“力”点,在不同方位、不同角度的空间,不断地得以重合,造成集点成面的特殊效应,从而构成了“力”的多种层面,使力感不断地趋向浑厚,而且不断地向四周弥漫,极强烈地感染了观众,使人们深深地感受到阳刚、雄健而又粗犷、古朴的艺术美的不同凡响。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永丰英歌之所以能—一跃而起,根本就在于它能够博取众长,在继承传统的俗定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从现在潮汕英歌的发展状况来看,在传统均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作为民间舞蹈之一的英歌舞,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文化,是当前社会主义精冲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因此,永丰英歌率先对传统的英歌艺术进行了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可喜尝试,使古老的英歌舞焕发青春,重振朝气,这本身就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以上是我们对永丰英歌的一些粗浅看法,谨借此机会与专家和同行商榷,为促进我省民间舞蹈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