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高熾的皇后張氏為何被讚譽為“女中堯舜”?

邪惡V叔


朱高熾的皇后誠孝皇后張氏,被評為“女中堯舜”。這個話,記載在明末清初史學家傅維鱗的《明書》裡。《明書》是這麼評價的:“當時仁宗在東宮瀕危殆,非後妙於周旋,禍且不測。宣英二朝天下治平,後之力居多,人稱女中堯舜,信然。”

(女中堯舜張皇后)

“堯舜”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典範。如果一個皇帝能被評價為“當世堯舜”,那麼,這個皇帝可以說獲得了皇帝級別中最崇高的稱號,比現在網上說的“千古一帝”這樣的稱號厲害多了。

誠孝張皇后作為一個女人,也能獲得“堯舜”的稱號,她更是非常了不起的。那麼,為什麼張氏能獲得這樣的讚譽呢?

第一,輔政不幹政。

堯舜最有名的是什麼?是“禪讓”。古代為什麼會把“堯舜”評價為最高的政治典範?就是因為堯舜行“禪讓”之事。這在極權社會里,是非常不容易的。極權社會最大的一個標誌就是爭奪,就是為了那高居在上的權力,爭鬥不休,戰亂不休。如果君王們不爭鬥,而是能夠謙讓,那麼世界顯然要太平很多。

而誠孝張皇后卻有三次機會像武則天那樣掌權,她都放棄了。

(明仁宗朱高熾像)

第一次是他丈夫明仁宗朱高熾在位的時候。朱高熾是個不錯的皇帝,獲得後世不少讚譽。但是他身體不太好,太胖,走路都困難。所以很多事情,他都會徵求張皇后的意見。《明史》上說張皇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這麼有能力的人,但凡張皇后有那麼一點武則天的心思,她完全可以把朱高熾的事情全部攬過來,自己幹。但是她沒有。

第二次是朱高熾去世後,明宣宗朱瞻基繼位。朱瞻基雖已成年,但是在政務上還不是很熟悉,因此,朝中大小事情都聽已經是太后的張氏的裁決。而且朱瞻基還非常孝道,別人進貢給他一點東西,他立刻送給張太后。對這樣一個兒子,張太后想要自己做主,像武則天對李顯、李旦那樣,也是可以的。但是她依然沒有。她把朱瞻基扶上馬後,就把權力交給他。而且不僅她不越權,對於自己孃家的親屬,就像她弟弟張升這樣淳厚謹慎的大臣,她也不讓他掌權。

第三次是朱瞻基38歲又駕崩。這時候,張氏又成了太皇太后。張太皇太后又把朱瞻基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扶起來當皇帝。那時候,朱祁鎮才9歲,再加上張太皇太后在朝中位高權重,她如果想掌權,這又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但她依然只是盡力輔佐朱祁鎮,讓大臣幫助朱祁鎮當個好皇帝。

(朱棣)

第二,德高獲敬重。

古代對皇后的要求,最重要一點就是品德要好。而誠孝張皇后恰恰具備這樣的優點。

張氏在當太子妃的時候,朱棣因為不喜歡太子朱高熾,數次想廢掉他。但是張氏在朱棣和徐皇后面前表現得非常孝道,又著力培養兒子朱瞻基,把朱瞻基培養得很優秀。這樣,由於朱棣很滿意兒媳婦張氏,又很滿意張氏培養出來的朱瞻基,再加上徐皇后反覆不同意撤換太子,所以朱棣最後沒有換。

張氏後來當皇后、太后、太皇太后,她都表現出了優良的品德,親賢臣,遠小人,對朝中有能力的正直大臣非常器重,非常團結。對於朱祁鎮身邊的王振這樣的宦官,則嚴加斥責。同時,在先後兩個小皇帝面前,她都時時不忘教育的責任,因此把皇帝教育得非常好。

(朱祁鎮像)

第三,明斷有能力。

誠孝張皇后一生輔佐了三個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時候,被史上稱為“仁宣之治”。這個“仁宣之治”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至少有一半的功勞是張皇后的。

就算是最後一個皇帝朱祁鎮,至少在張皇后在位的時候,宦官王振還不敢攬政。而且,張皇后還給朱祁鎮留下了“三楊”這樣能力卓著的老臣。在“三楊”在世的時候,王振也不敢攬政。

因此,這樣的奇女子,最終被史官稱為“女中堯舜”。顯然,這個評價是非常得當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後世對張皇后的評價很高,總結十二個字:參政而不亂政,有權絕不弄權,“女中堯舜”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如果把張皇后換作呂雉、武則天或是慈禧任何一位,明王朝一定會出現一個女皇帝,但幸運的是上天把張氏賜給了大明王朝,張皇后還給大明王朝一個“仁宣之治”。

張氏出生並不顯赫,父親張麒是兵馬副指揮,她還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妹妹,家庭環境歡樂而和睦。張氏自幼聰明賢惠,性格開朗,長大後舉止文雅端莊,待人和藹,與鄰為善,美名遠揚。
(張氏劇照)


1387年,十八歲的張氏被選為燕王世子妃,恰好世子朱高熾也是十八歲,郎才女貌,互生愛慕。而張氏處事謹慎,語言得體,深得婆婆徐妙雲的喜愛。

1398年,朱高熾喜得貴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據說張氏生孩子當晚,朱棣夢到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上面刻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字,朱棣認為這是吉兆,並深信孫子的降生,會給他帶來好運。因此在隨後的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毅然決然地起兵反抗,雖數次身臨險境,但都能化險為夷,最終成功奪取皇位。於是後來朱棣將朱高熾立為太子,似乎是和朱瞻基很有關係。

後來張氏又為朱高熾生下了四子一女,朱高熾即位後,張氏冊封為皇后。可是當了二十年太子的朱高熾,好不容易繼位,但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就一病不起,不久離世,時年四十八歲。因此28歲的朱瞻基繼皇帝位,是為明宣忠。

宣宗年輕,即位之初,每遇到軍政要事,總是先向母親稟報。張太后則中肯地提出意見,為宣宗出謀劃策、指點迷津。因此母子二人關係融洽,齊心協力,共同開創了國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的“仁宣之治”。

1435年,宣宗去世,9歲的朱祁鎮繼承皇位,是為明英宗。由於宣宗在迷留之際特意下遺詔,要求國家事務必須奏請張太后,於是朝臣懇請張太后垂簾聽政。但是張太后嚴詞拒絕,並下令奏疏都交由內閣“三楊”決議,三楊即,楊溥、楊榮和楊士奇,三位都是仁宗皇帝生前倚重的能臣。張太后則全身心培養英宗成長,敦促他讀書寫字,並且從小養成勤政之風。
(張皇后)

總結:張氏雖然出生平凡,但不失母儀天下的風範,不但相夫教子,而且將後宮管理的井然有序,而且還輔佐仁宗、宣宗及英宗祖孫三代治理國家、建功立業,因此“女中堯舜”之美名,張氏受之無愧。

1442年,張老太后悄然離世。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明朝立國近300年間,曾出現過數位賢明的皇后,其中就成績而論,當屬明仁宗的髮妻誠孝張皇后為最,因為她曾輔佐丈夫、兒子開創盛世,又幫年幼的孫兒坐穩皇位,由此被史家讚頌為“女中堯舜”。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位賢明的皇后。


張氏是指揮使張麒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嫁給時為燕王世子的朱高熾,稱燕世子妃。燕王朱棣篡位稱帝后,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則進封為太子妃。據正史記載,張氏生性孝謹溫順,侍奉明成祖、徐皇后周到備至,由是深得公婆的歡心。不僅如此,張氏所生之子朱瞻基由於聰明乖巧,深得明成祖喜愛,還間接幫助了身患殘疾、極不受寵的朱高熾鞏固儲君之位。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後,冊封張氏為皇后,嫡長子朱瞻基為太子。仁宗在位時日夜操勞政事,張氏則在他身邊予以襄助,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由此幫上丈夫的大忙。可惜天不假年,仁宗在位不到9個月便駕崩,終年47歲,時在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


丈夫病故後,張皇后來不及擦乾眼淚,便扶立兒子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後,尊立母親為太后,凡軍國大事多聽從於她的裁決。而張太后也恪守本分,沒有過多地插手政事,只是經常提醒宣宗要倚重忠實正派的大臣,注意體恤百姓疾苦,並嚴禁太監、外戚干政。正是在張太后的教導下,宣宗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使得海內安寧祥泰,國勢蒸蒸日上,史稱“仁宣盛世”。



明宣宗不僅悉心治國,而且侍母至孝,對她入奉起居、出奉遊宴,凡是四方有所進獻,即便是微小的物品,也一定要先奉送給太后。母子關係和睦、其樂融融,堪稱皇室典範。然而好景不長,宣宗在位僅10年便駕崩,終年38歲,時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


宣宗駕崩後,年僅9歲的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張太后隨即晉升為太皇太后。由於英宗年紀太小,沒有理政治國的能力,所以部分大臣提出建議,希望張氏能夠垂簾聽政,結果後者卻以有違祖製為由,予以斷然拒絕(“大臣請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曰:‘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見《明史·一百十三》)。



然而偌大的帝國,不能沒有主事之人,所以張氏思慮再三,便任命重臣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五人為輔政大臣,共同參決軍國重事,並特意叮囑小皇帝要對他們以禮相待。五位輔政大臣感念張氏的知遇之恩,都發誓要竭盡心力來輔佐幼主。果不其然,正是在楊士奇等人的精心治理下,明英宗初年的國勢得到進一步提升,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


張氏雖然拒絕臨朝聽政,但並不代表她真的想做“甩手掌櫃”,相反,她時刻關注著宮裡宮外的動向,一旦發覺有奸佞之人想要插手政事,必然會在第一時刻出手阻止。彼時,司禮太監王振因為深受明英宗的寵信,曾多次過問內閣事務,干預政事的企圖很明顯。張氏得到消息後,因為擔心漢唐兩朝宦官專權的現象重現,便決定對他進行嚴懲。



某日,張氏命人宣召王振入宮,然後當著明英宗和五位輔臣的面,下令將他處死。皇帝和輔臣見狀,趕緊跪地求情,太皇太后無奈,只好下令釋放王振,並告誡他再不許插手內閣事務。王振跪在地上磕頭如搗蒜,連稱不敢不敢。經此一事,直到張氏去世,王振都不敢再幹預政事(“以故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引文同上)。


張氏精心呵護、教導著孫兒,力所能及地清除所有威脅帝國穩定的因素,為此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油盡燈枯的張氏再也無法幫助孫兒,在留下言辭懇切的遺詔後,便撒手人寰。張氏去世後,舉國為之悲慼。這個經歷過恁多艱難險阻,在後位上坐了18年時間的傳奇女性,就此走完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張氏臨終前,堅信在賢臣名將的輔佐下,明英宗會成長為一代明君,併發揚光大祖宗的基業。但讓張氏沒想到的是,就在她去世後不久,那個本應該被處死的太監王振便開始專權攬政,最終給明朝招致一場幾近滅國的大災禍。張氏若泉下有知,應該會為自己當初的手下留情深感懊悔吧?



文史磚家


張皇后,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永城人,指揮使贈彭城侯張麒誠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冊立為皇后。宣宗即位,尊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為太皇太后。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諡“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 葬獻陵。

從以上張皇后的簡單介紹,我們只能看出她大致的人生軌跡,卻無法瞭解為何史學家會以“女中堯舜”來評價她。看來,我們只能剝繭抽絲,從她的點滴生活中尋找答案了。說起來,張氏經歷了明處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由一個民間女子到世子妃,太子妃,再到母儀天下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真是不容易。

張氏在家排行第四,她聰慧賢淑,待人和睦,在洪武二十年被選為燕王世子妃。因她行為端莊,深得成祖和徐皇后的喜愛,洪武三十二年,張氏喜得貴子,更奠定了她在成祖與徐皇后以及仁宗心中的地位。仁宗即位後封她為皇后。她在後位共18年,先後輔佐宣宗,英宗二帝,為鞏固皇權,保持政策連貫,發展國家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下面我們具體說說她之所以能被譽為“女中堯舜”的一些表現和做法:

其一,張氏端莊仁慈,賢淑孝順。她無論是當皇太子妃,還是當皇后,都能孝謹溫順,盡心侍奉成祖夫婦,故很得公婆的歡心。按說,她嫁入皇室,許多事情無需自己動手,但常常事必躬親。一次,明成祖在內廷宴請,她親自下廚服侍。成祖十分高興,對徐皇后說:“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成祖說的不錯,張氏確實很能幹,識大體。

其二,張氏勇於諫言,據理力爭。仁宗朱高熾雖早已立為太子,但由於漢、趙二王窺其位多有讒陷,成祖也有易儲之心。可見朱高熾的東宮地位一直不穩,二十年來,太子的位置屢受其親弟弟威脅,幾度面臨被廢的情形,最後得以鞏固地位並登基為帝,其中有不少是張氏的功勞。

其三,張氏婦道嚴謹,顧全大局。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病崩,太子朱高熾即位後,立刻冊封嫡妻張氏為皇后,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張氏身為皇后地位尊崇,但對自己孃家人管束十分嚴格,不允許他們憑藉自己的關係謀求高官,更不允許他們干擾朝政,難能可貴。

其四,張氏深明大義,善待胡氏。宣德元年(1426年),太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尊封母親張皇后為皇太后。宣宗事太后極孝,“入奉起居,出奉遊宴”,但凡貢物先奉太后,再自己享受。但由於宣宗寵愛孫貴妃,擬廢皇后胡善祥改立孫妃為後,太后憐胡氏無過被廢,一直非常照顧胡氏,宴席也命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

其五,張氏遵從祖制,輔佐英宗。宣德九年(1435年),宣宗病亡,享年38歲。皇太子朱祁鎮才九歲,諸臣猜測太后是否會立別的兒子為皇帝,但張太后並沒有這麼做,而是親自指朱祁鎮為新天子。朱祁鎮即位為明英宗,尊張太后為太皇太后。尤其是當她得知,英宗寵信太監王振,太皇太后得知大怒,重重懲罰了王振,在太皇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一直不敢幹政。有效保障了政策的清明與延續性,為大明江山穩固做出了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據文獻記載,張氏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仁宗死後,每遇軍國大事,宣宗都稟明母后再決定,張氏提出的意見建議都很中肯。張氏也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並經常提示宣宗,注意體恤百姓疾苦。到了英宗時期,更是全力輔佐,未敢懈怠。張氏身為一介女流,除相夫教子,管理後宮外,還能極力支持和輔佐丈夫、兒子、孫子建功立業,治理國家,頗為不易,實在難得,是故後人對其評價為“女中堯舜”並非謬讚,而是實至名歸。





天下歷史風雲


明朝的誠孝張皇后之所能被稱為“女中堯舜”,除了她盡力周旋,力保明仁宗朱高熾太子位並順利繼位之外,還輔助9歲幼子明英宗朱祁鎮有驚無險接過皇權,在完全可以大權獨攬時,拒絕朝臣“垂簾聽政”的建議。

1、力保朱高熾順利繼位

誠孝張皇后是山西永城人。洪武28年,被冊封為燕世子妃。燕世子是指燕王朱棣的世子朱高熾。在朱棣靖難之役登上皇位的次年,她被封為皇太子妃。朱棣有兩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兩個兒子性情、作為各不相同。從心底來說,朱棣更喜愛次子。

這是因為朱高煦與朱棣性格相似,英勇好鬥。靖難之役中,朱高熾奉命留守北平。朱高煦作為前鋒出徵,屢獲戰功。尤其是在浦子口朱棣被擊敗時,朱高煦率援軍殺到。史載,朱棣大喜,撫摸朱高煦背部說:“努力啊,世子常常生病。”此語暗示,因為世子朱高熾身體不好,朱高煦有希望上位。

面對朱棣的愛憎和朱高煦隨時上位的壓力,張太子妃以賢明、嚴謹的為人處事風格從中周旋,很得朱棣和夫人的歡心。但朱高熾因為多次被朱高煦離間,加之身體肥碩,無法騎射,毫無朱棣馬上雄姿,朱棣屢次想另立太子,但在張太子妃的努力下力保朱高熾沒有被廢。而朱高煦因太過張狂,“違法之事達數十起”,最終被朱棣遷封樂安(今山東惠民)。

2、輔助兩名皇帝開啟“仁宣之治”

等到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誠孝張皇后成為皇太后,又輔助朱瞻基。在明朝歷史中,朱瞻基與其父朱高熾雖然只執政11年,但政治清明、人才輩出、社會祥和,被後世稱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在兩任皇帝的背後,始終離不開一個人的輔助——誠孝張皇后。

朱瞻基繼位初年,軍國大事多聽命於張皇太后,明朝實際掌權人自然是她。史載,張皇太后出遊西苑,朱瞻基為其扶車登上萬歲山,敬酒拜壽。次年,出巡祭奠時朱瞻基掛弓騎馬作引導,遇河橋則下馬扶車,京城百姓夾道歡呼拜迎。

張皇太后見此景對宣宗朱瞻基說:“百姓擁戴的原因,是君主能讓他們安居樂業,你應牢記在心。”經過農家時,她召來老婦人詢問農事,賜與錢幣。農家獻上蔬菜酒食等,她就賜給朱瞻基,說:“嚐嚐農家的味道。”

據《明史》記載,仁宣兩朝時忠直大臣得到重用,朝政風氣為之一新。而且,張皇太后嚴防外戚專權,她的弟弟張升為人淳厚,做事謹慎,但仍不允許參與國事。

3、扶9歲英宗繼位,拒絕垂簾聽政

宣宗朱瞻基37歲死亡時,太子朱祁鎮才9歲,宮中傳言明仁宗朱高熾的第五子朱瞻墡將繼位。張太皇太后聽到傳言後,召集大臣到乾清宮,指著朱祁鎮哭著說:“這就是新天子!”群臣高呼萬歲,朱祁鎮得以繼位。

因為新皇帝年紀太小,根本無法掌控朝政大事,於是有大臣請求她“垂簾聽政”。也許,這些大臣的邏輯是:身為太皇太后非要立9歲的小孩子當皇帝,肯定是想“垂簾聽政”,獨攬大權。

但結果並非如此。張太皇太后說:“祖宗之法不能破壞。今天下太平,沒有緊急的事務,只要勉勵皇帝不斷學習,同時委任厚道的大臣輔佐就行。”史載,後來直接導致土木堡之變的太監王振,雖然深得朱祁鎮的寵愛,但當時不敢獨攬大權。

4、臨死前與大臣對話被載入史冊

誠孝張皇后被稱為“女中堯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朝政風氣寬鬆,忠直大臣敢於直言。因此,《明史》特意把誠孝張皇后臨死前與大臣的對話記載下來:

明正統七年,誠孝張皇后病死。臨死前召來楊士奇、楊溥,詢問還有什麼大事沒有辦。楊士奇提出三件事,而這三件事對於當時的明朝來說,被認為是不能觸碰的雷區、禁區:

其一:建文帝雖死,但對其當政時的事情,應當編修實錄,作為歷史保留記錄下來。

其二:成祖朱棣曾下令,凡是敢收藏方孝孺等建文諸臣書籍、信箋等文字的人都要處死,這條禁令應當解除。

其三:……

史載,第三件事還沒來得及說出來,誠孝張皇后已死。後世對於第三件事的猜測也各有說法,但相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第三件事仍與建文帝或者建文朝的大臣有關。比如為有關大臣恢復名譽、准許被髮配的大臣家人回鄉等等。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也許,楊士奇敢於早些時候提出,建文帝的千古謎案和建文諸臣都會有一個說法。



指動濟南


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一生經歷明初六朝,又因相繼輔佐三位皇帝,因此《明史》對其評價很高,稱其為女中堯舜,縱觀中國歷史,能得“堯舜”稱呼的男性統治者尚且寥寥,更何況向來遭受詬病的女性統治者。而誠孝皇后張氏正是因為“參政而不亂政,有權而不弄權”而名昭史書。

一、燕世子妃,誠孝父母:

張氏於明洪武二十八年嫁給當時還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熾為妻。本來身為燕世子妃應該是地位非常尊崇,然而由於自己的夫君不得燕王朱棣的寵愛,所以她這位世子妃的日子也並不好過。朱高熾喜歡文墨,酷愛詩書,加之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所以不善騎射,這與一生征戰,戎馬起家的朱棣大相徑庭,因此,朱高熾雖然被立為世子,但是並不招朱棣喜愛,朱棣反而喜愛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朱高煦,曾一度動了更換儲位的念頭。朱高熾的世子之位可以說是岌岌可危。對此,張氏並不以為意,反而是經常耐心勸導自己的夫君,同時幫助她的夫君每日減少膳食,控制體重。張氏對待朱棣夫婦,特別是燕王妃徐氏非常孝順,因此頗得婆婆燕王妃的歡心。後來張氏不負眾望,生下了朱棣的嫡長孫,這個孩子非常得朱棣的歡心,因此,朱高熾的世子之位才算穩固下來。

二、仁宣之治,功不可沒:

朱棣靖難稱帝后,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張氏也升為皇太子妃。但晉王朱高煦並不死心,依舊對太子之位垂涎欲滴,咄咄逼人。而此時的朱棣卻非常矛盾,態度曖昧。朝臣也有支持晉王一黨。張氏從中斡旋,暗中策劃最終沒有讓朱高熾跌下儲位。可以說,朱高熾能保住太子之位,並且順利登基,張氏立功至偉。然而命運似乎和朱高熾夫婦開了個玩笑,朱高熾一路艱難得來的皇位還沒坐穩,僅僅十個月就駕崩了。張氏也從皇后升級到了太后。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後,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這位天子就是後來與其父並稱仁宣之治的明宣宗。在宣宗執政的十年間,皇太后張氏雖然不問朝政,但是經常規勸兒子要勤政愛民,崇信賢臣,遠離奸佞,每當明宣宗對朝政有所懈怠時,張氏就曉之以理,痛加申斥。由於張氏的輔弼,整個宣德年間,大明王朝呈現出政治清明,法紀嚴明,經濟發展,倉廩充實,百姓安居,社會穩定的盛世之象。後世史家稱之為“仁宣之治”。明朝有此治世,皇太后張氏的作用功不可沒。

三、輔弼皇孫,整肅朝堂:

宣德十年,年僅三十八歲的明宣宗駕崩,宣宗駕崩前,留下遺詔,明言日後朝政一切大事均有皇太后張氏裁決。由於新君朱祁鎮年僅九歲,無法處理國政,因此群臣上書,請求張氏垂簾聽政,已經升為太皇太后的張氏卻以“垂簾聽政與本朝家法相違”為由婉言拒絕了。正統年間,太皇太后在朝政事務上依靠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使得正統初年的明朝仍然向好的方向發展。由於皇帝年幼,張氏因此對皇帝身邊的近侍嚴加管束,宦官王振經常被叫到張氏的宮中痛加責罵,太皇太后張氏在世時,王振始終不敢幹政。明英宗正統七年,張太皇太后病逝,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她的年齡,但是根據推算,張太皇太后享壽應該在七十歲以上。

誠孝皇后張氏在明朝諸位皇后中能力很強,既有才華,又精明能幹。據史書記載,她平時對中外政事、群臣才能及品行都格外留意。明仁宗駕崩後,每每遇到朝政軍國大事,明宣宗都會稟明張氏再做決定。張氏也常詢問宣宗處理朝政的情況,她經常提示宣宗,但是卻從沒有擅權。同時,張氏居高位後嚴格約束自己的孃家外戚,從不予他們委以官職,這在明朝初年做出了好的榜樣,開了個好頭,終明一朝兩百七十六年,都沒有外戚轉專權亂政的情況發生,這與張氏樹立的好榜樣不無關係。張氏一生經歷明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輔佐三代帝王處理朝政,其功勞不能不說巨大,然而張氏在協助皇帝處理朝政時並沒有走上前臺,也沒有垂簾聽政,而是在皇帝的身後,做一位後宮該做的事情。也正是有了張氏的輔佐,使得明朝初年的朝廷政局大體保持穩定。


歷史課課代表


誠孝張皇后是明初的傑出政治家。《罪惟錄》中這樣評價:

誠孝整齊三朝,為妃,善太子失歡;為後為太后,知人,亦具稟可。雖仁宣令主,贊輔特勤。為太皇太后,卵翼至尊最弱,逆監振屏氣。先朝內政修已稱媲美,後所處特殊,得聞平決外朝,實關至計。至於嚴外戚惠安,不使干預;謝垂簾之請,專任閣議,凜持祖訓,故坤德無典比。

上圖誠孝張皇后

在保障仁宗、宣宗、英宗三代帝王皇位繼承上,張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張氏還是太子妃時,已展露了她的政治才幹。時為太子的仁宗朱高熾,因“體肥碩不能騎射”,加之其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的離間,使得成祖對他極為不滿,儲君之位岌岌可危。張氏“內寬仁宗,而外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謹,重得仁孝心。仁孝每言於成祖,成祖亦意解。”正是張氏的精明周全、從中調和、極盡孝道,贏得公婆歡心,甚至在宮廷宴會上為帝后“親入宮庖,手湯餅出薦”,成祖雖不喜太子,但對於如此賢惠的兒媳,都連連誇讚:“此佳婦,他日當承我家。”可見在為太子解除廢儲危機上,張氏發揮了巨大作用。

上圖明仁宗洪熙皇帝

仁宗即位,張氏為皇后,然仁宗在位僅十月而崩,面對漢王朱高煦欲趁亂奪位的圖謀,張皇后再次施展了她的政治手腕,秘不發喪,封鎖消息,命可靠大臣處理國政,草擬遺詔,傳位太子,派人速迎在南京的太子北上。一系列果斷的處置,保障了太子朱瞻基的順利即位,亦使朱高煦的圖謀落空,避免了政局的動盪。

宣宗即位,尊張氏為皇太后。而宣宗亦年壽不永,於宣德十年(1435)駕崩,此時又面臨著皇位繼承的問題,宣宗之子太子朱祁鎮此時只有9歲,張太后出於“國服長君”的考慮,曾想立宣宗之弟襄王為帝,但朝臣被朝臣勸阻,張太后也未堅持已見。而可能宮中已有傳言要召立襄王,為維護政局穩定,張太后召集群臣於乾清宮,指著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傳言得止,皇位再次平穩承繼。

上圖明宣宗宣德皇帝

佐助三代天子即位,張太后可謂功高至偉,在宮中朝中亦是德高望重,但是她並未以此為資本而專擅國政。

雖然史載,仁宗時,“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宣德初,“軍國大事悉上皇太后參決”,但張太后“亦每事諮詢,不敢以聽政自居,擅外廷議”。甚至因英宗年幼即位,朝臣請太后垂簾聽政時,張太后言:“毋壞我家法,凡事付閣議然後行。”

上圖明獻陵,洪熙皇帝和張皇后合葬於此

應該說,張太后的參政是在確實需要以母權來維護皇權的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但她始終嚴守祖制,參政但不幹政,而且尊重並維護楊士奇、楊榮等輔政大臣,在適當的時機對輔臣慰勞,並能將各位輔臣的性格和所長悉數講給兒子宣宗聽。

正統初,更是當著張輔、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五位輔臣的面,要求年幼的孫兒英宗“此五臣皆先朝所簡,帝其重之,凡事非五臣贊決勿行也”。張太后的做法維護的不僅僅是內閣輔臣職權,更是良好的政治風氣,“故是時,天子尊師傅,興學校,舉任賢才,為一代極盛”。


陵西散人


張太后是明代史上的名女人,時人和後人沒有不說她好話的,最肉麻的吹捧,就是稱譽她為“女中堯舜”。張氏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母親,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祖母,並且在英宗初年(英宗即位時年僅9歲)主持大政,從地位上來說,她是當得起與“堯舜”比肩的。

但對張太后完美人格的吹捧,卻有些過甚其辭。

舉例來說,正統年間有名的大太監王振,就是張太后用得慣熟的私人。歷史證明,往往只要太后主政,就會產生一個專權的大宦官,張太后也不例外。可後來大夥將火力集中起來,對準了王振罵,卻忘了張太后才是王太監的後臺大老闆,王振正是張太后一手抬舉起來的。更有無聊之人,編出一個故事,說張太后聽說王振專擅跋扈,決心懲治一下他,便派人將他召來,忽一個眼色,兩旁女官齊刷刷拔劍,架在王振脖子上,要立取他性命,若不是英宗下跪力請,王振這個大禍害已經是死人了。

這故事騙了不少人,後人讀史至此,一邊嘉贊張太后是女中巾幗,一邊搖頭嘆息,謂英宗不該來救,使王振活命,亂了正統之政,後日乃有“土木之變”的大禍。可他們沒想到的是,如果張太后真要除掉王振,何必一定要殺他,將他貶斥出外不就完了嗎?玩那些女官耍劍的把戲做什麼?這一幕,我大膽發人所未發,將之定為一出編造的摺子戲,名為《張太后偽斬王振》——實際上,此事在史上純屬子虛烏有。

我最初發現張太后沒有後世文人吹的那麼好,還是在考查明初後宮殉葬時,非常奇怪,一個武定侯家出身、得仁宗寵愛,並且生了三位皇子的郭貴妃,竟然在仁宗死後殉葬了!我當然不信地位僅次於張皇后(張太后)的郭貴妃是主動追隨仁宗而去的,稍微挖掘了一下,便發現了張太后可能扮演了不乾淨的角色。

張太后在朱高熾做太子、做皇帝時,在後宮就沒有競爭對手嗎?後宮女子所爭者,不必是正妃、皇后之位,對她們來說,固寵與床第之歡,競爭也是異常激烈的。郭貴妃生了3個兒子,顯然是仁宗非常寵幸之人;她位至貴妃,地位直逼張後,一定令張後感到極大的威脅,進而討厭郭妃這個人,心中嫉妒之火旺盛。

我們知道,仁宗朱高熾不是一個強勢的人,甚至可以說性格相當軟弱。他作為兄長,兩個弟弟(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一個都不服他;他作為男人,也沒能使妻妾間睦寧和戢。

仁宗時,後宮關係非常緊張,宮人之間勾心鬥角,甚至傳出某妃欲暗害張後,誤中仁宗,導致他暴斃的奇聞。

在那樣的環境下,張、郭很可能是兩個最大的對頭,而宮人們紛紛站隊,兩宮勢同水火。誰也沒有料到,仁宗即位僅一年即亡,張後之子(宣宗)即位,張皇后升作張太后,倚仗她皇帝兒子,佔據了絕對優勢。於是她假借仁宗遺言,逼迫郭貴妃以及平日與她親近的妃子們,全部殉葬,昔日仇懟,頓時報銷,何其快哉!

我從來不相信史書上記載的那些完美的人物,這世上哪裡有完美的人格呢?

關於張太后,還有一些故事好講,但答題不可太長,待有機會時再講給大夥聽。如果看官等不及,可以看我寫的“明宮揭秘”系列之《大明後宮有戰事》(太白文藝出版社,2015年)。


皇帝不稱朕


明仁宗誠孝張皇后,具體叫什麼名字史書上沒有記載,一直被稱為張氏,是指揮使張麒的女兒,河南永城人,明仁宗朱高熾元配,明宣宗朱瞻基的生母,明英宗朱祁鎮的親祖母。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棣的兒子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永樂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明仁宗即位後,冊立為皇后。明宣宗即位後,尊為皇太后。明英宗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

(張皇后藝術畫像)

張皇后為人賢慧貞靜、有謀有守,堪稱女中豪傑,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朝,有多次臨朝聽政的機會,卻謹守婦道,安於內宮。而且對自己的孃家人嚴格管束,不使他們隨便干預朝政,是一位備受稱道的賢后。   

當時朱高熾雖被立為世子,但他爹朱棣卻並不怎麼喜歡他,起兵造反之後,朱棣親自帶兵四處征戰,卻把身體肥胖、腳有點跛、騎不得馬的朱高熾留在北平,這樣便長期不能跟朱棣進行見面、交流,他的兩個兄弟漢王、趙王趁機在朱棣面前屢進讒言,想取而代之。果然,朱棣做了皇帝之後,因為兒子漢王功大,朱棣手下的幾位大將也想擁立漢王做皇太子,朱棣對朱高熾的太子地位問題常常搖擺不定。

(上圖為明仁宗朱高熾)

一日,朱棣夫婦在內苑舉行宴會,張氏親自下廚服侍。朱棣很高興,對皇后說:“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因為張氏的能幹,很得公公的喜愛,這對於仁宗朱高熾儲位的穩固起了很大的幫助。   

朱棣死後,朱高熾即位,這就是明仁宗,張氏隨之被冊封為皇后。可惜朱高熾這個皇帝只當了十個月,便過世了,他與張氏生的兒子朱瞻基即位,這就是明宣宗,張氏被尊為皇太后。

朱瞻基即位之後,十分尊崇和孝順母親,每當遇到重大的軍政要事,總不忘向母親稟報,而張太后也只是提出自己的意見,並不干預朝政。明仁宗、明宣宗這父子倆統治時期,國泰民安,一派盛世景象,被史家稱為“仁宣之治”。

(上圖為明宣宗朱瞻基)

一次,明宣宗陪同母親去拜謁祖父朱棣和父親朱高熾的陵寢,一路上,百姓拜伏地上,高呼萬歲。張太后意味深長地告誡兒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們這樣擁戴皇帝,是因為皇帝能讓他們安居樂業,皇帝一定要時常把百姓的困苦放在心上。”有農家獻上酒食,張太后親切慰勞,詢問生計,還把酒食拿給皇帝品嚐,讓兒子知道民間的風土人情,所以,後人一直認為,“仁宣之治”的形成,裡面有張太后的很多功勞。   

只可惜朱瞻基也是個短命皇帝,在位僅十年,於宣德十年(1435年)駕崩,終年38歲。

朱瞻基死後,其僅九歲的兒子朱祁鎮即位,也就是張氏的孫子,這就是明英宗。朱祁鎮正式即位前,謠言四起,有人說年幼的朱祁鎮會繼位,但張太后會臨朝聽政;還有人說朱祁鎮年紀太小,張太后有可能會把外地的藩王召來入繼大統。群臣不知是真是假,人心思亂,有人已經在考慮怎麼去擁戴新皇帝。張太后強抑喪子悲痛,出面宣召諸位大臣來到乾清官,把年僅9歲的孫子朱祁鎮放在皇帝寶座上,宣佈說:“這就是你們以後的新天子,你們以後要好好輔佐。”眾大臣高呼萬歲,這樣英宗才順利且位,而張氏也成了太皇太后。   

(上圖左為霍建華飾演的明英宗朱祁鎮,右圖為明英宗朱祁鎮)

因為英宗年幼,不能理政,大臣們一再上書,請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說:“先帝選了這麼多的肱股大臣,就是為了讓眾位卿家來輔佐朝政。現在皇帝年幼,你們更應該用心輔佐,不要懈怠。我一個婦道人家,怎麼能垂簾聽政呢?不要因此而壞了祖宗的家法。”

英宗時期,張太后始終不願意聽政,一意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老臣,只有遇上重大難決的事,張太后才出面指示。

那麼對於自己孃家人,張太后又是怎麼做的呢?

年幼的英宗登基後,張氏把自己的兄弟叫到面前來,叫他們以後做人一定要自斂,不能干預朝政。當時楊士奇上書請求重用張太后已經賦閒的哥哥,張太后總是不許。有了張太后的全力維持,在英宗的早期,明朝仍然延續著仁宣時期的繁榮昌盛。   

(上圖為歷史上張皇后的真實畫像)

對於宦官,張氏深悉歷史上太監禍國亂政的諸多教訓,所以一直要求宮內嚴加管制,不許他們干政。

當時英宗十分寵信宦官王振,這傢伙表面上對張太后和三楊畢恭畢敬,時常裝出一副忠心耿耿、憂國憂民的樣子,暗地裡卻時常勸導英宗對待臣下要用重典,不能過分倚重這幫老臣,還勸皇帝不用開“經筵”(“經筵”是翰林院專門為皇帝開設的,用來教皇帝讀書寫字和治國之道的課程。)

三楊被王振矇蔽,而張太后卻眼裡不揉沙子。一天,她召見皇帝和諸位大臣,並派人把王振叫來,喝令他跪在地上。張太后指著諸位大臣,對英宗說:“這五位老臣,是幾朝元老,是先皇特地挑選出來輔佐你的,國家大事你要事事諮詢他們,要聽從他們的諫告,不能一意孤行。”又聲色俱厲地對跪在地上的王振說:“太祖時就定下家法,宦官不能干預朝政,違反者定斬不饒。你這畜生竟然敢亂祖宗的家法,我絕對不能饒你。”說完,便命人將王振斬於階下,王振已經嚇得面無土色,整個人癱倒在地上。

英宗一見自己最親信的太監就要被祖母斬殺,也嚇得要命,跪在地上慟哭,而幾位大臣平時被王振矇蔽,還沒發現王振的狼子野心,也一齊跪下為王振求情。張氏一見如此,只好說:“皇帝還年幼,不懂得宦官禍國殃民的道理,這一次看在諸位老臣的面上,就暫且放過他吧。”但張太后對王振始終不放心,每隔幾天便派人去察看,看王振有沒有擅權亂政,故張太后在世時,王振始終規規矩矩,不敢猖狂。   

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張太后病重,病危時,還召見楊士奇、楊溥,詢問國家現在還有什麼大事要辦,她知道英宗不懂事,想趁自己還在的時候,把該辦的事先辦了。楊士奇接連上書指出國家急需辦而還未辦的事情,可惜,楊士奇第三封奏疏還沒上,張太后便病逝了。

張氏在遺詔中還不忘勉勵大臣輔助英宗實行仁政,語氣十分誠懇淳厚。她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為她上尊諡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後人便以此諡號中的“誠孝”兩字來稱呼她,這就是“誠孝張皇后”。

(上圖為明朝皇后衣著打扮)

《劍橋中國明代史》這樣評價誠孝張皇后:宣德帝在短期患病後出人意外地死去,張太皇太后就領導了一個事實上的攝政團,她在朝廷中,不論在禮儀上和事實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

明朝著名史學家何喬遠這樣評價誠孝張皇后:張太后當宣英之際,可以預政而不預政,視漢唐女主何如哉。

可見,誠孝張皇后之所以能被稱為“女中堯舜”是極具說服力的。


紅楓文史娛


向敬之

《劍橋中國明代史》第五章中有一段文字,是專門寫給明仁宗朱高熾的誠孝皇后張氏的:“宣德帝在短期患病後出人意外地死去,張太皇太后就領導了一個事實上的攝政團。她在朝廷中,不論在禮儀上和事實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統治時期,她作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政治的決策。”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駕崩,朱高熾順利登基,立張氏為皇后。朱高熾經常把朝政,拿到張皇后的寢宮找老婆商量。張皇后的“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史》)。但要注意,張氏是一個賢內助,但不是後宮干政。

朱高熾在位時間短,兒子宣德帝朱瞻基成年即位。宣德帝經常請張太后當國務顧問,“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

誠孝張皇后

張太后常借生活中的事務,教誨宣宗要做百姓擁戴的皇帝,就要讓百姓安居樂業。同時,她請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和大學士楊士奇、楊溥、金幼孜等“先朝舊人,勉輔嗣君”。宣宗感謝母親的幫助,曾對首輔楊士奇說:“皇太后謁陵還,道汝輩行事甚習。言輔,武臣也,達大義。義重厚小心,第寡斷。汝克正,言無避忤,先帝或數不樂,然終從汝,以不敗事。又有三事,時悔不從也。”

正因為有張太后的幫助,宣德帝雖然在位只有短短十年,但是在駕崩時,明朝已真正強盛富有、經濟發達、邊疆穩定。

著名的“仁宣之治”,是有誠孝皇后的一份大功勞的。宣德帝臨終前,安排後事,遺詔中寫得很明白,即一切軍政大事情必須稟報張太后批准後,才能推行。

繼立的英宗少不更事,大臣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她說:“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時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但是,內閣大臣堅持把國事交由張太后裁決。

誠孝皇后有“女中堯舜”之稱。查繼佐《罪惟錄》記載:“誠孝整齊三朝,為妃,善太子失歡;為後為太后,知人,亦具稟可。雖仁宣令主,贊輔特勤。為太皇太后,卵翼至尊最弱,逆監振屏氣。先朝內政修已稱媲美,後所處特殊,得聞平決外朝,實關至計。至於嚴外戚惠安,不使干預;謝垂簾之請,專任閣議,凜持祖訓,故坤德無與比。倘垂簾例開,他日昭聖得自行其意,而二齡挾寵,適當武廟豹房之日,天下事尚忍言哉!嗟一振帝翼之為虎,後視之如雛,使長視得見正統之十四年,可無土木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