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安祿山的軍隊是怎麼被打敗的?他又是怎麼死的?

北斗1777


在唐朝末年節度使是一個非常有實權的職位,而安祿山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傭兵十五萬,公元755年,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造反,一路勢如破竹,攻破洛陽後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後攻破潼關,逼迫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難。

嚴格來說安祿山被殺時叛軍依舊佔有一定優勢,安祿山的死可以說是個意外,本來就因為肥胖身體欠佳的安祿山,在起兵後身體每況愈下,不僅完全失明,而且身體還長滿了毒瘡(一看就是糖尿病晚期的症狀),其子安慶緒與嚴莊、宦官李豬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

“安史之亂”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源於內亂,安祿山死後安慶緒繼續統領叛軍,雖然敗退洛陽,但是安慶緒率領殘兵卻在滏陽城大敗李光弼,以相州為基地,又重新集結了數萬人的部隊。

隨後郭子儀率兵二十萬圍困相州,與此同時安祿山部將史思明自立為燕王,安慶緒以禪讓帝位的條件邀請史思明前來救援,史思明率兵擊敗郭子儀,解了相州之圍,同時一不做二不休的殺掉安慶緒,稱“大燕皇帝”。

沒過兩年史思明為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逐漸人心渙散,終被大唐平叛史朝義走投無路自縊而亡,持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


一點點歷史


安祿山是被手下的謀士嚴莊和兒子安慶緒聯合殺死的,當時安祿山已經換上了嚴重的糖尿病等疾病,眼睛已經接近失明,嚴莊和安慶緒收買了安祿山身邊的太監殺死了安祿山。

安祿山死後並不意味著安史叛軍被消滅,哪怕是史思明父子前後被殺也不意味著消滅了叛軍,消滅的只是叛軍中的原有領導層罷了。安史叛軍這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在中原進攻的前線部隊,一部分是在河北留守的軍團。安史叛軍是一支以河北番漢將士為核心的武裝掠奪、割據集團,從上到下都沒有完整的戰略規劃,在中原作戰是殺一路搶一路,根本就不注重根據地建設,他們把戰利品送回河北老家。在戰爭後期,安史叛軍中的軍頭們紛紛投降了唐軍,賣掉了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安史叛軍中的軍頭及其武裝形成了後來的五大藩鎮,其中魏博的創始人田承嗣攻克洛陽的戰績,戰爭結束時,他手中依舊有近5萬大軍;李寶臣則帶著安史叛軍的精英騎兵組成了成德藩鎮;幽州藩鎮的創始人李懷仙擔任過叛軍的范陽節度使,搶了史朝義的人頭換取了唐朝的信任;平盧淄青藩鎮則是由不服安、史集團的平盧軍“義軍”組成的,創始人是侯希逸;創建淮西藩鎮李忠臣也出身平盧軍,他的侄子李希烈還兼任過淄青節度使。這五大藩鎮在唐朝中期一共擁有三十多萬軍隊,比原先的勢力強大了一倍。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從事業角度講,安祿山是個成功的人。從一個私鹽販子逆襲成為偽燕皇帝,當然人家自己叫“大燕”,雄據包括長安、洛陽兩京在內的半壁河山,把大唐天子嚇得舉家逃亡。他的成就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平凡人,堪稱草根逆襲的典型!

從個人角度來說,安祿山又是一個不太幸運的人。這老兄十分肥胖,胖得肚子上的肥膘贅肉垂蓋到了自己的膝蓋,行走時,要費力地先聳動雙肩,以便牽起大肚皮,然後才能邁開兩腿蹣跚而行。因為胖,經常睜不開眼睛,還伴有頭暈腦脹的症狀,就是今天高血糖患者的典型表現。在他稱帝后,其身體狀態其實已經很不健康。如不是安慶緒下手在先,他估計也活不了多久。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因為權力慾望太大,加上對父親的畏懼,親手將安祿山殺死於皇宮,並在宮殿內就地掩埋。安祿山作為一個人,其結局又是悲劇性的。

安祿山是草根出身,但並不代表他沒有能力。他這個人最突出的能力就是吃得開!安祿山出身很低賤,小偷小摸,買賣私鹽,坑蒙拐騙什麼的都幹過,只要能讓自己活下去,他都可以嘗試。久而久之,他養成了一整套對付人的手段。在那個官場黑暗的時代,他卻如魚得水,找到了發跡的土壤。這一點,從他的兩次經典答對可以看出。第一次是安祿山當偷羊賊被捉,垂死之際,他喊到你們不是要對付契丹人嗎?怎麼還要殺好漢?邊將見其語氣不凡,於是將其納入帳下。第二次是作為邊將覲見皇帝時,唐玄宗見他大腹便便,問他肚子裡到底裝了些什麼?安祿山,不慌不忙答到,臣心中裝的是對陛下的忠心!你看,這是多麼好的答對。可見其情商之高!從無名小卒到權傾朝野,從一方節度使到三方節度使,在唐朝各級官員嚴格按照任職年限、資歷升遷的體制下,安祿山創造了中國歷史上邊疆軍帥在和平年代仕途飛躍的一個神話。

會來事,情商高,善於專營,這些的確是安祿山發跡的關鍵因素,也是主觀因素。但是,這樣的人物哪裡又沒有呢,歷朝歷代也並不缺乏類似的人物,為什麼就是安祿山把大唐盛世一下子給掀了個底朝天呢?這就不得不從時代的土壤來分析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安祿山這樣資質等人物,能夠掀起安史之亂這樣的歷史巨浪,根本原因還是遇到了合適的土壤。

安祿山發跡的結構性原因是

地方節度使權力過度膨脹。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玄宗時代邊防節度使權力逐步變大,到了天寶年已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呈尾大不掉之勢。在權相李林甫的挑唆下,玄宗廢除府兵制,實行募兵制,是基層士兵與地方長官結成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反而與中央疏遠。公元710年,朝廷在邊地設節度使,起初只管軍事,後來發展到兼管行政、財政、集大權於一身,成為強大的地方勢力。回到安祿山本人,由於與唐玄宗的關係很近,盛寵正隆,他就成了一眾地方大員中的超級大員。邊境九鎮中,安祿山一人就管轄了三鎮,坐擁天下兵馬的三分之一。由於各鎮兵馬是分散到各地的,安祿山這三分之一的兵馬就成為了倒懸於唐王朝頭頂的達摩利克斯之劍。什麼時候掉下來,就不是朝廷說了算的了。

天寶年間,政治混濁,為有心人提供了機會。用人是否正確的關鍵的問題在於政治清明與否。政治清明,不老實的人也得安分守己;政治黑暗,則好官都會做壞事,更何況那些野心家。玄宗朝後期,無心朝政,貪圖奢靡享樂,朝政大權交給李林甫,楊國忠這樣無才無德的人。上有所好,下必勝焉。無數沒有真本事,但是很會專營討巧的人卻贏得上位機會。久而久之國家沒有真正能辦事的人,安祿山這樣的野心家野心家一旦遇到機會,就會像狼如羊群,把國家給攪得來天翻地覆。

民族矛盾加劇為安祿山提供了後援。唐朝是一個開放的王朝,民族之間的隔閡沒有其他朝代那麼大,李氏皇族本身就有鮮卑血統,更有許多外族人成為帝國的名將,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但是到了天寶年間,國家從統治者到老百姓多沉浸在盛世假象之中。實際上,社會矛盾,民族矛盾都在不斷積聚,在一些地方還達到了很尖銳的程度。安祿山鎮守的河北就是一個典型。隋唐以來,河北北部幽州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敗突厥人以後,又遷徙許多突厥人在這一帶居住。他們的習尚與漢人不同,互相歧視,很難調和。安祿山正是利用這點拉攏當時的少數民族上層,在造反前大量的提拔這些民族將領代替漢族將領,作為反唐的親信。安祿山在這些人中有很高威望,以至於被譽為神一樣的存在。

綜合上述,安祿山的叛變有他個人的因素,也有那個時代社會政治土壤的大背景。而後者才是導致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土壤不變,安祿山之流的出現難以避免。而安祿山本人是時代砸中的人物,本身也是悲劇性人物。




週週說古今


歷史上,要論坑爹坑出新高度,安史之亂的兩名主角絕對能光榮入榜。無論是安祿山,還是史思明,二人皆為其親生兒子所殺,也是讓人瞠目結舌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由安祿山牽頭,史思明輔助,一起造大唐的反。可作為叛軍中的核心靈魂人物,安祿山僅在其造反一年多以後,就已經身死。叛軍先後由其子安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統帥,最終以史思明之子史朝義自縊而亡為終結

可以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標誌著唐王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自此成為唐王朝的主基調


並不是安祿山所率的叛軍太強大,而是唐朝的軍備太弱雞

安祿山決定造反搞事兒,從開始執行到有一定的聲勢,僅僅用了一個月而已。無論是沿途的自吹自擂,還是在對唐官軍的作戰方面,都是順風順水。可以說,此時的唐朝根本就沒有實力和安祿山一戰。過於鬆弛的軍備,導致唐朝在面對叛軍之時,是沒有可用之兵的。而胡人出身的安祿山,原本就是一方軍閥,在其軍鎮早已練好了一批兵勇,再加上其他各路叛軍的支持,戰鬥力相對於唐朝來說絕對是爆表的存在


所以,安祿山才能一路高歌猛進,很快就逼近長安,並以兩萬兵力大破唐朝二十萬大軍。且不說這二十萬大軍是什麼作戰水平,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沒有經過訓練臨時抓來的壯丁,跟訓練有素的叛軍相比,無論是執行力還是作戰能力都相去甚遠。就像是農民起義軍一樣,雖然聲勢浩大,人多勢眾;但不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不能做到令行禁止,依照主將的策略進行短兵作戰。就這樣,李隆基倉皇出逃,帶著家眷一路奔向四川,雖然李隆基曾委派高仙芝、封常清等大將為統帥抵抗叛軍,但奈何安祿山兵鋒太過強盛,加之唐朝軍隊整體素質不高,所以一敗再敗,讓安祿山在造反後僅僅一年的時間,便在洛陽稱帝,建立大燕(史稱偽燕)

除了軍隊實力強勁,安祿山本人也是能征善戰,如若不是因為其過於肥胖的體質和身患重病,但凡他親自上陣,大唐無人不懼怕三分,哪怕是名將哥舒翰、李光弼都被他打的滿地找牙,所以安史之亂的叛軍整體素質和作戰能力還是相當可以的

鋒芒畢露的安祿山,為何沒能繼續擴大自己的勢力和地盤呢?

雖說是叫安史之亂,是由安祿山、史思明兩個人一同創業的項目,但初期來說主要就是安祿山在搞事情,而且他的實力的確也足夠強勁。奈何稱帝之後不久,便被迫退休領了盒飯,這要“歸功”於他那個極度坑爹的兒子

安慶緒本人沒啥大本事,但卻在安祿山長子被唐玄宗殺死後,成為了安祿山的繼承人,也就是太子。按理說都已經是太子了,還想著謀權篡位嗎?其實這也不全怪安慶緒。由於安祿山在稱帝后不久便因身體原因雙目失明,看著大限將至的樣子,可偏偏在這個時候他又因為寵愛某位夫人,產生了廢長立幼的念頭,這安慶緒眼看到手的皇位沒了,自然不能忍

加之安祿山原本就脾氣暴躁,在前線戰事吃緊的情況下,時常遷怒於身邊親信,無論是近侍李豬兒,還是軍師嚴莊,動輒就是棍棒皮鞭伺候,面對這樣暴躁的君主,二人自然也記恨於心,於是乎安慶緒和這倆人同病相憐,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權勢,他們選擇刺殺安祿山,然後取而代之。最終,在近侍李豬兒的刀下,安祿山痛苦的死去,大燕權力易主,安慶緒取而代之成為叛軍領袖。奈何安慶緒並沒有老爹的兩把刷子,並不能對所有叛軍進行有效的控制,簡單來說就是威信不足,就像很多黑道大哥,一旦本人掛了,其子是無法安撫並讓那些叔父們臣服的,比如叛軍二號人物史思明

幾乎席捲了大半個唐朝的安史之亂,為何最終失敗?

可以說,安祿山的死是一個轉折點,缺少了首領的叛軍各自為戰,目的只是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和地盤,已經從一個團隊變成團伙性質了。但是,史思明尚在,在他的率領下,叛軍實力依舊,大唐依然不是對手。這,雖然安祿山掛了,但是叛軍仍然很強啊!
第二次轉折很快來了,安慶緒被唐朝打的節節敗退,眼看安祿山部的叛軍就要不行了,史思明站了出來,給唐朝一頓猛打,算是救下了安慶緒,可是轉眼史思明就給安慶緒做了,這一行為直接導致了叛軍內部的二次分裂。原本安祿山死後,叛軍內部就不再團結一致,而這次安慶緒被殺,雖然讓史思明獲得了絕對的領導權威,但安祿山部的嫡系並不買賬。感情破裂了,還怎麼玩?就這樣,初期無比強大的安史叛軍,已經在安慶緒被幹掉以後,開始走下坡路

史思明先降唐後復判,其野心也是非常大的。只是他步了安祿山的後塵,同樣為兒子所殺。就這樣,叛軍的一號二號人物,就這麼給自己的兒子殺了,這叛亂還能搞成麼?自然是要敗的,各路叛亂大軍按兵不動,眼看史朝義被唐朝打的抱頭鼠竄,最終無路可走的史朝義選擇自縊而亡,隨後各路叛軍紛紛降唐,換了身衣裳繼續在各自的藩鎮當土皇帝。可以說,他們的叛亂是追隨安祿山、史思明,或者說他們迫於二人的淫威,就跟混社會是一樣的,大哥牛小弟才願意跟著,大哥都沒了,還混個錘子?

當然了,安史之亂之所以失敗,也並非全部是因為自己內部的原因,天下兵馬副元帥、唐朝名將郭子儀,在平叛的過程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力挽狂瀾,拯救了大唐王朝

只是,藩鎮割據已然形成,縱使是各路叛軍歸降,大唐勉強保住了自己的江山,但治標不治本,各路節度使已然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國,在各自的藩鎮當著土皇帝,根本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裡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安祿山手中的軍隊本來就是唐朝最精銳的軍隊,在安祿山活著的時候,唐朝的其他軍隊也很難打贏安祿山手上的軍隊,畢竟安祿山手中的軍隊幾乎就是整個唐朝最精銳的一股軍隊了。


當時的安祿山擁兵數十萬,比唐朝軍隊不相上下,這樣的安祿山是很難被打敗的,最終的打敗方式還是“策反內亂”才取得了最終勝利!

安祿山本人是一個大胖子,尤其在反叛當上了皇帝之後更是胖的一塌糊塗,因為眼睛得了病,看不清東西了,身上又長了毒瘡整日都很暴躁,時常的鞭打身邊侍衛,安祿山的死因就因為這個,與張飛相似。

但安祿山本人又是安史之亂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即使是時常的鞭打周邊侍衛,可這也夠不上性命之憂,最重要的就是安祿山觸動了他兒子的“繼位”問題

任何的一個君王牽扯上了皇位繼承事情都會發生流血事件,而這一次的血就發生在越來越胖的安祿山身上!

安祿山的長子在安祿山起兵了之後就被唐玄宗殺了,剩下的二兒子本以為安祿山百年之後會傳位與他,於是在各種戰事中也十分的賣力,但之後的安祿山又娶了一宮宮主,並且生下了一個兒子將寵愛都轉移到了這個孩子的身上。

而這時候的二兒子見到安祿山這個樣子,對於自己越來越冷淡,造反的形勢又一片大好,是到了自己摘桃子的時間了,於是很爽快的就夥同時常被安祿山鞭打的宦官一夥殺害了安祿山。

簡單來說安祿山之死就是一場既得利益者害怕自身利益受損的事變,就是二兒子安慶緒怕被廢,安祿山後宮中嚴莊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宦官李豬兒怕捱揍,這三者之間一拍即合所造就的事情。

而安祿山一死,安史之亂中的核心人物就沒有了,那些原安祿山的部下也漸漸的投降了唐朝,安史之亂就此結束,可以說安祿山之死就是唐朝歷史的一個分水嶺,是安史之亂從轟轟烈烈到黯然落幕之間的一個轉折!


娛樂吃瓜主


提到安祿山叛軍的失敗,不得不說有幾個人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一、李光弼的地道戰



雖然由於唐玄宗的失誤,讓本來已經前後失據的安祿山佔領了長安,但北都(太原)留守、戶部尚書李光弼仍然控制著太原,這裡南下可威脅兩京(洛陽,長安),東出可抄叛軍河北老巢,讓安祿山如芒在背,於是派大將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介四路大軍共計十萬人圍攻太原。



李光弼所部不足萬人,但他智謀百出,一一粉碎了叛軍的各種攻城手段。叛軍用雲梯登城、衝車撞門、土山蟻附,李光弼早就挖好地道,派勇士隱藏在地道口,一見叛軍接近城牆就突出捕殺。又製作拋石機發射巨石,將安軍攻城器械打碎。接著把地道挖到叛軍營下,挖好陷坑,派數千人出城詐降,待叛軍地陷慌亂之際猛攻,消滅叛軍上萬人。



這時,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安祿山,命史思明歸守河北,蔡希德繼續圍攻太原。但李光弼乘機出擊 ,大破蔡部,消滅叛軍七萬餘人。繼續威脅著叛軍的河北後路。

二、三十六將守睢陽

當太原之戰進行時,安慶緒為了切斷唐軍財源餉道,派河南節度使尹子奇率軍十三萬進攻睢陽。太守許遠、縣令張巡率領六千八百餘官兵死守不退,連續激戰十六晝夜,有時一天要打退叛軍二十次進攻,最終消滅叛軍二萬餘人 迫使其退走。

三月,尹子奇捲土重來,又被張巡擊敗,損兵三千。五月,尹子奇第三次攻城,張巡夜間擊鼓騷擾叛軍,待天明叛軍休息時,率將軍南霽雲、郎將雷萬春等十餘名將領 各率五十名騎兵,突然出城襲擊叛軍 消滅叛軍五千餘人。南霽雲射傷尹子奇左眼 幾乎將其生擒。

張巡畫像

許遠畫像

七月 尹子奇第四次圍攻睢陽。這時糧食已盡,只能殺城中百姓當食物(第一個被吃掉的是張巡的小妾),守軍也只剩一千六百人。張巡率軍出城燒燬叛軍雲梯、鉤車等攻城器械,但已無力擊退叛軍。戰至八月,守軍只剩八百人,城中百姓也已經吃完了(據稱被吃掉的有三萬人之多),只吃樹皮為生。十月九日,守軍餓得連兵器都拿不動,城池終被攻破,許張南雷等三十六名守將全部殉國。

三十六將殉國

三十六將守衛睢陽長達十個月,戰鬥四百餘次,殲敵十二萬人,保障了江淮物資供給線,為唐軍反攻爭取了時間。睢陽陷落時 唐軍已經收復長安了。

三、郭子儀收復兩京

早在四月,天下兵馬副元帥郭子儀就進攻長安,但是因為缺乏騎兵,叛軍九千驍騎從兩翼夾擊唐軍,以致潰敗。



九月,唐軍借來回紇騎兵,集中大軍十五萬,與叛軍十萬決戰於長安城南。叛軍又欲故技重施,結果被回紇騎兵殲滅,唐軍乘勢布步騎合攻 斬首六萬,叛軍放棄長安。



十月,安慶緒集中十五萬叛軍依山列陣,唐軍進攻不利,郭子儀命回紇騎兵自南山而下,襲擊叛軍側背,叛軍大潰,安慶緒只帶著一千多人逃走,唐軍收復洛陽。


海軍史研究會員


安祿山在時,可以說軍隊並沒有什麼失敗。唐朝打不敗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偽造了唐玄宗的手諭,對外界宣佈,大皇帝親自下令命他帶領人馬入朝中征討楊國忠。他總共召集了十五萬兵馬,對外宣佈是二十萬,奔襲長安城。

安祿山大軍所過之處,各州縣紛紛順風請降,一點像樣地抵抗都沒有。就這樣,安祿山大軍一路暢通無阻,,攻陷了靈昌、滎陽等重要城池,眼看著洛陽就在眼前。

剛入朝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被唐玄宗任命為范陽、平盧二道節度使(安祿山先前的職位),負責剿匪事宜後,他來到洛陽,在這裡募集到了六萬多的人馬,先是在武牢吃了敗仗,把洛陽拱手讓給了安祿山,又是在都亭驛被擊敗,退守到了平陝郡。

當封常清一路敗退的時候,高仙芝所率的軍隊也正在趕來。高仙芝與封常清同樣地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的十一萬人馬幾乎都是一幫“市井子弟”,要說搞點娛樂活動一個頂仨,打起仗來卻是一點也沒譜。這樣的軍隊如何作戰?唐軍一敗再敗,退到了潼關。

這時候,安祿山正在洛陽忙著為自己的登基典禮做準備。

唐軍的監軍邊令誠,原先是個太監,因封、高二人打敗,上奏玄宗說,封常清“動搖軍心,誇大敵人勢力”,高仙芝“捨棄陝地幾百裡,還剋扣了兵士們糧食,中飽私囊。唐玄宗隨即“遣令誠齎敕即軍中斬仙芝及常清”。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唐玄宗調已經中風的哥舒翰為第二任副元帥,鎮守潼關。由於楊國忠從中作梗,六月,潼關大敗。

這時前方傳來消息,陝郡駐紮的安祿山部下崔乾祐所率的部隊只有少得可憐的四千人,而且地,這些兵士們所表現出來的狀態證明,這是一支由老弱殘兵組成的沒有防備隊伍。

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看出這是敵人的計策,指出,唐政府軍這時候,應該率領兵馬北上直取范陽,把他根據地給瓦解了,俘虜了叛軍的家室,安祿山軍隊必定內亂不可收拾。兩人也認為,潼關的軍隊不能輕易出戰,只要堅守著,就能拖垮叛軍。

唐玄宗不聽勸解,哥舒翰被逼出兵,再次大敗。潼關徹底失守。哥舒翰投降了安祿山,安祿山封他為司空,同平章事。

就在安祿山離徹底成功已經不遠時,被其次子安慶緒刺殺而死。

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祿山接受臣子們朝拜,瘡痛發作就中途結束了。他由於病痛更加暴躁煩亂,動輒使用刑罰,連身為謀主的大臣嚴莊也遭鞭棍抽打,嚴莊於是日夜伺機幹掉安祿山。他讓安慶緒站在門外,自己握著刀帶著閹人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

在喊叫聲中,血和腸從腹部流出數鬥,很快死於非命。卒年五十五歲。安慶緒當即在其床下挖了一個數尺深坑,用氈子裹著安祿山的屍體,連夜埋在坑中。並誡令宮中嚴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嚴莊對部下宣告說:安祿山病危,詔立安慶緒為太子,軍國大事皆由太子處分。隨即即帝位,尊祿山為太上皇,然後發喪。

沒有了安祿山的指揮,兵馬運作混亂,才最終被郭子儀、李光弼征剿成功。


純鈞LHGR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一場由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在范陽爆發,史稱“安史之亂”。這場叛亂歷時八年,叛軍攻陷洛陽、潼關後直取長安,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月,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唐朝盛世自此不復存在。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這場叛亂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在稱帝的第二年,也就是叛亂的第三年(公元757年)便死去了。

安祿山是怎麼死的呢?

一般認為,安祿山是被殺害的。根據《舊唐書》記載:

“立慶緒於戶外,(嚴)莊持刀領豎李豬兒同入祿山帳內。豬兒以大刀斫其腹。祿山眼無所見,床頭常有一刀,及覺難作,捫床頭不得,但撼幄帳大呼曰:‘是我家賊!’腹腸已數鬥流在床上,言訖氣絕。因掘床下深數尺為坑,以氈罽包其屍埋之。”

關於安祿山之死,除《舊唐書》以外,《新唐書》《安祿山事蹟》皆有記載,雖有些許異同之處,但基本上可確定的是——安祿山是被三人密謀殺害的,即嫡子安慶緒、心腹嚴莊和李豬兒。

歷史弔詭之處正在於此,三個親密之人竟成了未來了結自己性命的兇手。

2009年電視劇《楊貴妃秘史》徐錦江所飾安祿山

安慶緒是安祿山的二兒子,根據《舊唐書》:

“慶緒善騎射,祿山偏愛之。未二十,拜鴻臚卿,兼廣陽太守。”

可見安慶緒自幼便得安祿山寵愛,不僅早早得到官職,還陪同父親參與多場戰役,父子之情十分深厚。

嚴莊是安祿山的“智囊團”,《安祿山事蹟》記載過,嚴莊為安祿山的孔目官,管其文書之事,深受安祿山重用。

李豬兒則是安祿山的貼身僕從,《新唐書》記載了李豬兒的身世:

幼事祿山謹甚,使為閹人,愈親信。祿山腹大垂膝,每易衣,左右共舉之,豬兒為結帶。

自小服侍安祿山、為其更衣解帶,安祿山對李豬兒肯定非常信賴。

安祿山在安史之亂以前非常重視其屬下,《新唐書》記載道:

祿山謀逆十餘年,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脅制之,所得士,釋縛給湯沐、衣服,或重譯以達,故蕃夷情偽悉得之。祿山通夷語,躬自慰撫,皆釋俘囚為戰士,故其下樂輸死。

這麼一個看起來還算豁達、又懂得與人打交道的安祿山,為何最終會落到被心腹殺害的下場呢?

這一切,是有跡可循的。

從安祿山和這幾個人關係的轉變說起。

嫌疑人一,李豬兒出身契丹部落,十幾歲就跟隨安祿山,特別黠慧。然而安祿山卻將他閹割,導致失血過多,差點死去。雖然安祿山在之後的時日裡最信賴他,但我們不敢保證李豬兒是否是在強忍恨意留在他身邊。

嫌疑人二,安祿山軍師嚴莊,兩人在安史之亂期間曾起過劇烈爭執。當安祿山被李光弼大敗於嘉山,潼關嚴守久攻不下時,急躁的安祿山將錯誤怪罪在嚴莊,兩人近乎翻臉,儘管後來再度和好,但顯然隔閡已在。

1990年電視劇《唐明皇》顏彼得所飾安祿山

嫌疑人三,安慶緒是安祿山的嫡子。但是後來安祿山十分寵愛妾段氏,流露出想讓段氏之子安慶恩來取代安慶緒。

安祿山與這三個人,有新仇,有舊恨。但無論怎樣,他們四人在很長的時間裡是能夠做到相安無事的。為什麼情況會急轉直下?這段時間內是否發生過什麼事?

《安祿山事蹟》曾有記錄,安祿山患有眼疾,視力越來越模糊,看不見東西,性情也變得越發嚴酷,但凡有不如意,就對身邊人箠撻交加,左右侍從稍有差錯,就要動刀動斧。

《新唐書》對此給出了更詳盡的描繪:“(安祿山)尤卞燥,左右給侍,無罪輒死,或箠掠何辱,豬兒尤數。雖嚴莊親倚,時時遭笞靳,故二人深怨祿山。”

想必我們在這裡找到了兇案的導火線——時時遭痛打鞭撻的嚴莊、李豬兒對安祿山懷恨在心,加上舊日嫌隙,兩人對安祿山的忠心早已為其暴躁性情所消磨殆盡,於是便與同樣受到威脅的安慶緒聯手、共同謀害安祿山。

2017年電視劇《大唐榮耀》林雪所飾安祿山

但這裡的矛盾之處在於,早年的安祿山十分黠慧,雖然胖,也是個靈巧的胖子。

《舊唐書》稱安祿山年輕時性情巧黠,經常受到人們的讚美。《新唐書》也評價他忮忍多智,善於揣測人情。另外,安祿山還精通六國語言,他任節度使時,對下懂得與蕃夷打交道,對上還甚討皇上喜愛。

有一次,安祿山在唐玄宗面前跳舞,皇上見他肚腹肥大就問道:“胡腹中何有而大?”

安祿山巧妙地回答:“唯赤心耳!”

他的妙語連珠還十分討楊貴妃歡心,甚至收他為乾兒子,喊他叫“祿兒”。

這樣一個能夠旋轉跳舞不停歇的高情商人物,為什麼會在人生的最後幾年變得笨重、狂躁不安呢?

安祿山“作胡旋舞帝前,乃疾如風”

《舊唐書》稱,安祿山是身體疾病使其性情大變。《安祿山事蹟》中也記錄安祿山由於眼疾,“日加昏昧”,才“性轉嚴酷”。

也就是說,後期的安祿山不再是那個靈活的胖子,而是一個眼神不好、且不再靈活的因肥胖而困據的人。

晚年安祿山體重高達330斤,新舊唐書都記載安祿山“腹垂過膝,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

肥胖給安祿山的生活造成了困擾,他非常嗜睡,日常沐浴更衣都需要僕從協助,《舊唐書》這樣描繪他更衣的場景:

“祿山肚大,每著衣帶,三四人助之,兩人抬起肚,豬兒以頭戴之,始取裙褲袋及繫腰帶。”

另外,安祿山遠行也不便,每次他出門坐馬車,都要在驛站換馬,不然馬會累死。

大概從44歲開始,安祿山之後的9年,時不時會生點小病。天寶十三年後,每次有朝廷使者過來,他都會稱疾不出,甚至唐玄宗“賜慶宗娶宗室女,手詔祿山觀禮”,他也以身體抱恙請辭不出。

這裡或許有他要叛變的嫌疑,但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也是基本事實:

祿山以體肥,常帶瘡,及造逆後而眼漸昏,至是不見物。又著疽疾。

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總結安祿山的健康情況——

肥胖、嗜睡、性急、體生瘡疽、眼漸昏至失明。

這些特徵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判斷,都是糖尿病的基本體徵。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因為胰島素分泌缺陷導致各種身體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等慢性損害。

一般而言糖尿病分為兩種:1型糖尿病多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由於他們體內胰島素不足、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起病比較急劇。2型糖尿病則多在35-40歲之後發病,與安祿山的情況相似,肥胖、運動不足、年齡增長以及各種應激(緊張、勞累、精神刺激)等導致他們胰島素分泌能力降低。

我們知道,安祿山工於心計,又常年征戰,身心狀況消耗甚大,其病情必然是常年積累的。

糖尿病還給他帶來了併發症,譬如史書描繪他“又著疽疾”“常帶瘡”,最明顯的是眼疾,早期安祿山只是“眼漸昏”,到後來以及“眼無所見”、失明瞭。

另外還有說法指出,安祿山的身體疾病或許是因為服散造成。服散在魏晉就開始流行,《世說新語》雲:“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服散後要及時行散,否則皮膚易於磨破,若過度服散還會性暴如火、甚至發狂。這與安祿山的身體狀況也非常相似。

無論是糖尿病抑或服散,種種跡象表明安祿山在叛亂前已病得不輕,叛亂後心理壓力的加重使他的病情更加無法控制,讓這個昔日風光靈活的“聰明人”,無論是才智還是判斷力,都每況愈下,性情也變得蠻橫暴躁,使得親信日漸積怨。

安祿山的疾病不但導致心腹對他心懷殺機,甚至在他生命結束前的最後一刻直接將自己送上黃泉——

安祿山的床頭放著一把自衛的大刀,但在最關鍵的時刻,由於疾病造成的雙目失明,安祿山連放在床頭的大刀也摸不到了。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他只得叫囂著“有賊!”,最後被李豬兒斫腹斃命。

病人安祿山就這樣在背叛的憤恨中斷絕了性命。


破乞


安祿山的軍隊在安祿山活著的時候沒有被打敗,而是在他死後七年後被打敗覆滅的。安祿山死於自己兒子和大臣、親近宦官之手,是一樁古代家庭倫理慘案。

1.

安祿山的軍隊為什麼這麼能打?

安祿山的軍隊當時是三鎮節度使的精銳。由於唐玄宗對安祿山的迷之盲信,讓這個腦滿腸肥胖乎乎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安祿山同時擔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鎮是防備北方突厥人的重地,駐軍長年作戰,裝備精良,經驗豐富,戰鬥力十分強悍。天寶十四載,一心想進行二次創業,實現穿龍袍做皇帝偉大夢想的安祿山掀桌子起兵反叛唐朝,率領三鎮以奚人、契丹人、室韋人為主力構成的十五萬大軍,本著對李唐朝廷我不但要打死你還要嚇死你的戰略思想,吹牛號稱二十萬,浩浩蕩蕩向洛陽方向進攻。


募兵制削弱了唐中央禁軍的戰鬥力。唐朝初期在徵召士兵方面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類似於民兵,平時為農,戰時為兵,兵器、盔甲甚至戰馬都由自己承擔,這就要求府兵都要有一定的土地財產才能自己供養戰馬和購買兵器。隨著土地兼併的加劇,很多農民失去了土地,也就無力承擔府兵的職能。李唐朝廷一看,這樣下去可就軍將不軍,國將不國,十分危險!必須搞一搞軍事體制改革,向創新要未來,於是募兵制閃亮登場。募兵制是職業軍人制度,徵召的士兵的武器裝備和戰馬由朝廷提供,士兵只需要搞好訓練和打仗就行。募兵制無疑是古代軍事體制改革的一大進步,但結合起節度使制度來,卻成了中央政府的一劑毒藥。唐朝廷封了一堆大小節度使,各地節度使將領地內經濟、財政、人事一把抓,地盤大勢力壯的節度使通過募兵增加了自己的軍事實力。此外,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軍事體制改革由於缺乏經驗和前瞻思考,導致了招募的士兵只忠於招募和訓練他們的軍官,進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和軍事戰鬥力。


2.

安祿山是怎麼死的?

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和謀臣、宦官聯手殺死。安祿山造反的時候52歲,也算不上很大年齡,問題在於不知道是因為遺傳原因還是胡吃海喝缺乏運動原因,安祿山身材肥胖,“益肥壯,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估計三高和脂肪肝是少不了。由於造反是件體力和腦力雙消耗的高強度工作,一身富貴病的安祿山在健康上雪上加霜,不但身上長瘡癤,還漸漸雙目失明,身體不好加上工作不順利,脾氣就暴躁起來,經常打罵和虐待大臣,連重要謀臣嚴莊也不放過。最後忍無可忍的嚴莊聯合受安祿山虐待懷恨在心的宦官李豬兒,還有因安祿山封小兒子為太子而心懷怨念急於上位的次子安慶緒,組成三人弒君弒父戰鬥小組,在一天晚上來到安祿山寢帳內,安慶緒在門口把風,嚴莊和李豬兒突擊入內,李豬兒用刀砍安祿山那個目標明顯的大肚子。人家武林高手身體擋刀用鐵布衫,安祿山老哥身體擋刀用脂肪肝,結果是脂肪肝究竟不如鐵布衫,安祿山“撼幄帳大呼曰:‘是我家賊!’腹腸已數鬥流在床上,言訖氣絕。”以子弒父,以臣弒君,是什麼讓親生兒子心生怨恨?又是什麼讓親近的戰友舉起了屠刀?是人性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


3.

安祿山的軍隊是怎麼敗的?

安祿山雖然身死,但他的造反大業自有後來人,弒父小賊安慶緒和安祿山親密戰友史思明分別繼承了安祿山的遺志,將造反事業進行到底,這一鬧,又是六七年。後來史思明殺死了安慶緒後,也步了安祿山的後塵,為長子史朝義所殺。叛軍間不斷的內訌和朝廷的不斷征討,終於將安史叛軍撲滅。


書讀得少君評說:安史之亂燎播八年,若非叛軍中內訌頻頻,導致力量一再削弱,大唐帝國極有可能在肅宗時代就結束了。叛軍之所以戰鬥力強悍,除了節度使制度導致了地方諸侯的強大,朝廷沒有及時消除募兵制度的一些弊端外,還與唐玄宗初期的亂指揮,後期又猜忌太子李亨而施加制約也有很大關係。這充分說明了,安史之亂也是三個家庭的倫理慘劇,缺乏父愛的孩子容易走極端,良好的家教和和諧的家庭關係,尤其是父子關係,對於事業的發展的有著無比的重要性。


文中圖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告知後定當刪除!


長史如歌


公元755年,安祿山從范陽起兵造反,一路勢如破竹,攻破洛陽後安祿山稱帝,國號大燕。後攻破潼關,逼迫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難。

嚴格來說安祿山被殺時叛軍依舊佔有一定優勢,安祿山的死可以說是個意外,本來就因為肥胖身體欠佳的安祿山,在起兵後身體每況愈下,不僅完全失明,而且身體還長滿了毒瘡,其子安慶緒與嚴莊、宦官李豬兒殺安祿山,自立為帝“安史之亂”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源於內亂,安祿山死後安慶緒繼續統領叛軍,雖然敗退洛陽,但是安慶緒率領殘兵卻在滏陽城大敗李光弼,以相州為基地,又重新集結了數萬人的部隊。

隨後郭子儀率兵二十萬圍困相州,與此同時安祿山部將史思明自立為燕王,安慶緒以禪讓帝位的條件邀請史思明前來救援,史思明率兵擊敗郭子儀,解了相州之圍,同時一不做二不休的殺掉安慶緒,稱“大燕皇帝”。

沒過兩年史思明為又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逐漸人心渙散,終被大唐平叛史朝義走投無路自縊而亡,持續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

稱帝后的安祿山,由於疾病的折磨,脾氣變得暴躁煩亂,動不動就鞭打臣子們,連他的肱骨之臣嚴莊也遭鞭棍抽打,嚴莊記恨安祿山,於是計劃在正月初五夜伺機幹掉安祿山。他夥同安祿山的次子安慶緒一起動手,原來安慶緒早就想奪取老爸的權利。所以二人一拍即合。

嚴莊讓安慶緒站在門外,他握著刀,帶著閹人李豬兒一起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腹部。安祿山雙目失明,床頭經常掛著一把刀,等他發覺刺客時已經晚了,床頭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搖著帳幔大喊道:“快來人呢!這人是我的家賊呀!”原來安祿山雖然失明,但能感覺到李豬兒的氣味。安祿山聲嘶力竭,喊罷就斷氣了。

三人於是在床下挖了一個5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著安祿山的屍體埋了。隨後也沒有舉行喪葬儀式,嚴莊立即向外宣告,說是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一代梟雄安祿山就這樣死去了。

說實話,安祿山的失敗,完全是內亂造成的,殺死他的人,都是安祿山最親近的人,除了兒子,閹人李豬兒也是最信任的人,安祿山每次洗澡都是李豬兒全程陪伴。由此可見,往往擊敗自己的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