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知青墳”往事:1975年35名“學工”知青葬身山洪

1975年9月7日,一場大雨奪走了35個“學工”知青的生命……幾天後,在烏魯木齊二宮火車站附近的一個山坡上,35座墳頭排列成行,其中,有兩座特殊的墳墓,一個是相對獨立地立在一旁的李姓男知青的墓,他是唯一的一個男性,還有一個是36歲的陳氏,她是這裡所有人的大姐姐,她和她腹中6個月的胎兒一起遇難……

“知青墳”往事:1975年35名“學工”知青葬身山洪

不堪回首的悲慘一幕

“當年,我還在鐵二小上小學,我的母親是鐵路醫院的醫生,家在醫院家屬區。記得那個下午,我正在操場玩耍,同學氣喘吁吁地跑來,臉色很難看,說話語無倫次,‘快去看,出事了,死了好多人……’我們一口氣跑到鐵路醫院門口,那裡已經聚集了很多人,遠遠的就能聽到哭叫聲,特讓人揪心。醫護人員抬著空擔架奔跑著出來,一輛卡車開到大門口,打開後車板,露出的居然是一具具泥漿漉漉的屍體。所有人湧了過去。所有的家人,根本無法知道下一個抬過來的會不會就是自己的親人。因為,屍體渾身上下都被泥漿裹著,很難分辨面目。那晚,正好是我母親值夜班,我如常去醫院陪母親值班,聽母親和同事議論,那35具屍體停放在一樓放射科的走廊裡。那裡有個阿姨很喜歡我,所以,我常去‘串門’,從那天起,我再也不敢去了,就是後來很長的日子裡,我腦子裡都在想像著那個熟悉的走廊躺著30多具屍體的場面。因為屍體渾身都是泥巴,人又太多,很難處理,第二天,醫護人員只好穿著膠鞋,用皮管接上水龍頭沖洗屍體……”今年已經40來歲的陳女士回憶當年的所見所聞。

“知青墳”往事:1975年35名“學工”知青葬身山洪

那天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烏魯木齊鐵路局所有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鐵路局所屬的各家屬區幾乎都有慘遭不幸的家庭,走到哪裡,都能聽到哭聲。鐵路醫院汽車房加班加點做棺材,那裡燈火通明,鋸木頭聲、刨子、錘子、釘子聲響成一片,夜深人靜時,那聲音格外刺耳。35個沒有了生命的知青,是穿著一色的藍色鐵路制服“上路”的,這一身裝束曾經是他們夢寐以求的,因為穿上了制服,他們就有了正式工作。

35輛解放大卡車,開過來,然後一家家輪著釘棺材、出殯。在鞭炮聲和著撕心裂肺的哭聲中,棺材被抬上卡車,送行的人爬上大卡車,車緩緩駛離人山人海,駛向二宮火車站附近的那個山坡。不知從何時起,這裡被人們習慣地稱作“知青墳”。

深夜來了“奪命雨”

這一批知青都是七二屆、七三屆鐵三中、鐵路汽配廠子校、地窩堡子校的初中畢業生,有近200人。1974年11月底,經過了三年的等候,他們終於被分配到一個叫做輕鐵處的知青點。當時,畢業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上山下鄉去學農,所以,能學工似乎是一件吃香的事。

他們也是輕鐵處知青點的第一批知青,到那裡的任務就是跟著師傅把從烏魯木齊到小黃山這一段約110公里的輕鐵改修成重鐵,把木枕改成水泥枕。鋪鐵道的所有活他們都幹過來了,早出晚歸,每天累得躺下就不願意動了。

鐵路一路改修到了距阜康30公里處的甘泉堡。這時候已經進入到1975年夏季,因為離大本營遠了,所以,就在甘泉堡車站旁就近住宿。男生被安排住帳篷,在靠山的一面和乾枯的河岸之間搭起了六個帳篷,每個帳篷裡住著十來個人。考慮到地窩子比較涼快和隱蔽,他們就利用在帳篷和乾枯河道之間的一個排洪渠道,用鋼軌做梁,搭起了一個大大的地窩子,中間用帆布隔了兩檔子,分做三個女生班的宿舍,每個班都住著二三十個人。知青們住了三個多月都沒事。然而,就在9月7日這天深夜,不幸的事情發生了。

“知青墳”往事:1975年35名“學工”知青葬身山洪

夜裡,外面奇蹟般地下起了雨,但勞累了一天的人們早已進入夢鄉。大約凌晨三點左右,他們聽到轟隆隆的聲音,就像火車從遠處開過來,早已熟悉了火車聲音的他們,覺得這個時候不該有火車經過,於是,值班男知青李群良提著馬燈出去觀看。雨還在下,他舉燈向發聲的方向照去,他驚呆了,那聲音居然是從山那邊滾滾而來的洪水,他呼喊起來,隨即鐘聲響起,民兵鳴槍告急。

53歲的崔軍親歷了當年的這場“奪命雨”,“我被喊聲驚醒,爬起來,藉著微弱的煤油燈光看到地上漂著鞋子和臉盆,我抱起被子就跑。跑到車站,突然有人喊,女生還沒有出來呢,快去救人!我們紛紛跑了回去,向著地窩子摸去。等我順著幾盞馬燈摸過去時,已經看到沾滿了泥水的女生被拖了出來,場面一片混亂。我感到一股涼氣一下子竄到了腳跟,這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性。湧過來的山洪全都灌進了地窩子。我們手拉著手下去的時候,水已經超過了胸部,我走了兩步,就感覺腳踩到了人,大家把人從水底撈起來,然後放在地上做人工呼吸,一切搶救已經徒勞,但誰都不願放棄一絲絲希望……”

“知青墳”往事:1975年35名“學工”知青葬身山洪

知青救助知青

他們再一次清點了人數,4班少了18人、5班少了10人,6班少了6人。其中,36歲的陳大姐是帶隊幹部,她住在5班,當時正懷有身孕。

在撈出來的屍體中,人們在4班意外地發現了男生李群良的屍體。後來,有兩個男生回憶起來,當時他們三人一起摸著去救人,因為場面很混亂,沒有人在意李群良是什麼時候不見的。屍體都是工人師傅和男生一個個撈上來的。

洪水是攜帶著一路的泥草和牲畜糞便奔湧而來的,把地窩子裡的大通鋪整個漂起。清點過人數後,還有一個人沒有找到。長時間的連續作戰,早已經使他們精疲力竭,在9月的雨天里長時間地在水裡泡著,寒氣逼人。為了找到最後一個人,他們一遍遍地喝酒來暖和身子,一遍遍地搜尋。最後他們組成了一個密密地“梳子”,終於把最後一個女生“算”了出來,打撈的人凍得全身抽筋。

經屍檢,遇難的知青幾乎都是因被渾濁不堪的洪水“嗆”著窒息而喪命的。大家把最寶貴的逃生時間用在了找衣服和穿衣服上,這些20歲左右的年輕孩子,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在那個年代,女孩子是不可能衣冠不整地出現在大庭廣眾面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