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從來不打蜀國?

陳坐光


答 | 江隱龍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曹魏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去世於洛陽。從234年到251年,司馬懿整整17年沒有主動向蜀漢用兵,原因有二。以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為分界點,前15年司馬懿受曹爽壓制,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能活著已然不易;後2年剛剛翦除曹爽,又忙於鎮壓異己,也不可能有精力出兵蜀漢。事實上直到司馬懿死的那一年,排除異己的工作依然沒有完成,直到司馬昭主政時期,司馬家的權勢才算是真正穩定下來。也就是說,自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一直忙著“安內”,根本就沒有精力“攘外”。

曹叡死後同時將曹爽和司馬懿立為輔政大臣。同時立曹氏親貴與朝臣中執牛耳者為輔政大臣算是曹魏的一個慣例,曹丕臨終時也同時立曹真、曹休和陳群為輔政大臣,這裡掌權的當然是曹真、曹爽這樣的“魏室宗親”。曹爽一開始還能與司馬懿共執朝政,但隨著其權位日盛,漸漸便廢去了司馬懿的軍權,開始獨霸朝綱。司馬懿為避禍,開始裝病在家休養。

司馬懿這一次裝病裝實在辛苦,也極為真實。《晉書》言司馬懿“使兩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進粥,帝不持杯飲,粥皆流出沾胸”,基本便是中風的症狀;曹爽怕他裝病,還特意派李勝去探察,結果李勝回來告知雲:“司馬公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慮矣。”言下之意,司馬懿活不了多少天了,不足為慮。靠著裝病,司馬懿這個“影帝”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最終,司馬懿趁曹爽陪當時的皇帝曹芳離至高平陵掃墳時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一舉奪權。這一年是正始十年(公元249年),距離諸葛亮死已經過去整整十五年。曹爽雖然被誅,但地方上的擁曹勢力依然強大,自嘉平三年(251年)開始到甘露二年(257年),淮南連續爆發了三次反對司馬家族專權的叛亂,史稱淮南三叛。莫說司馬懿已經死了,他就是不死,也依然要等到平定了這些叛亂之後才有精力西征蜀漢。諸葛亮死後曹魏“西線無戰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切割地球


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司馬懿死於公元251年。這17年間司馬懿為什麼不出兵伐蜀?

第一階段,諸葛亮死於軍前,司馬懿為什麼不大舉進攻趁勢滅蜀?其實簡單,打不贏!

第一,蜀軍勢盛。一直在壓著魏軍打嘛。象魏延這類將軍,在諸葛亮死了都不願意退兵。可見信心爆棚。

第二,蜀得山川之險。所謂漢中天獄。倉促進兵只能吃大虧。

第三,哀兵必勝。諸葛亮大喪期間去鬧事,那不是去獻祭嗎?對諸葛亮的愛戴這在蜀國是上下一致的。

第四,得益於諸葛亮生前的安排,諸葛亮後的蜀漢政權是穩定的有序的。

所以,司馬懿退兵。

第二階段,曹睿期間。

司馬懿退兵後就升官了。做了太尉。休息了近三年,直到237年遼東造反。司馬懿領兵平叛。乾脆利落斬了公孫淵。回京後,即外出都關中。這時,明帝曹睿,司馬懿已經有伐蜀的打算了吧?可是,239年,曹睿掛了。

第三階段,曹爽期間。

八歲的曹芳即位。司馬懿做了顧命大臣,官拜太傅。位尊而無權。之後是和掌權的曹爽十年的政治鬥爭。直到249高平陵事變,搞掉曹爽成功奪權。在這十年間,243年曾領兵抵抗孫權的進攻,成功擊退孫權。有趣的是,244年,曹爽伐蜀。是啊,不是司馬懿。是曹爽。以失敗告終。然後,曹爽加強對權力的控制,那司馬懿主要時間就是在裝。扮豬吃虎,直到吃掉曹爽。

第四階段,司馬懿期間

公元239開始,司馬懿終於掌握了魏國大權。可是,還有許多人不服。還得內鬥。沒時間了,公元251年,大政治家司馬懿老死了。司馬懿幹完了他要乾的所有事情。

伐蜀,那是兒孫輩的事情。司馬懿伐魏成功!


恬然滋味




司馬懿為何從來不伐蜀

司馬懿字仲達,曹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精通謀略、善於用兵、極善隱忍,司馬懿先後擔任曹魏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等職位,他也是曹魏三代託孤輔政大臣。司馬懿通過發動高平陵政變竊取曹魏政權,成為真正的掌權者。司馬懿之所以能夠位極人臣、威震海內,最主要是因為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司馬懿堅守不戰,最終耗死了諸葛亮。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然而司馬懿並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滅蜀,甚至直到司馬師死去,都沒有再次伐蜀,司馬懿為何至死不討伐蜀國完成統一大業呢?筆者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魏明帝不同意司馬懿伐蜀,司馬懿作為臣子必須服從命令。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司馬懿即可就接到了聖旨,大志內容是:恭賀司馬懿旗開得勝,戰功卓著,削除司馬懿大都督職位,回洛陽覆命,令有重要安排。司馬懿回到洛陽以後,馬上就被嚴加看管。

由此看來,司馬懿已經是功高蓋主,曹睿一直提防司馬懿,司馬懿打敗諸葛亮威聲大震,曹睿已經是如坐針氈、慌慌不可終日,只想著趕緊把司馬懿調回,嚴加看管。因此曹睿絕對不允許司馬懿趁勢伐蜀,司馬懿已經控制軍隊時間太久,深得軍心,如果攻下蜀漢司馬懿必然會謀反,而不是把蜀漢乖乖交給曹睿,到那時司馬懿就有了對抗曹睿的資本。因此曹睿就算不要益州,也不願意司馬懿發展壯大。因此有曹睿在司馬懿沒有機會伐蜀。



其次諸葛亮雖然病逝,但蜀國根基尚穩,吳蜀又有軍事聯盟,魏國消耗巨大,更不想兩面受敵。諸葛亮死後,蜀軍有序撤退,後來姜維力挽狂瀾,執掌軍權,文臣武將都對劉禪很忠心,蜀漢兵精將足,蜀道崎嶇,行軍艱難易守難攻。所以在當時,想一舉滅吳也是痴人說夢。另外蜀吳又有軍事同盟,魏國如果伐蜀,吳國必然攻擊合肥封地,魏國兩面受敵,也沒有什麼勝算。



魏國經歷了曠日持久的戰爭,軍隊物資消耗很大,需要休養生息,養精蓄銳,魏國也經不起一場大戰。235年司馬懿專任太尉,負責軍事調度,司馬懿一邊發展軍事力量一邊發展經濟,《晉書》記載:

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翼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秋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謀反,自立為燕王,曹睿屢次派大軍征伐,都以失敗告終,不得不重新起用司馬懿,第二年,司馬懿以太尉的身份討伐公孫淵,經過一年的征戰,最終勝利,這也讓司馬懿無暇顧及伐蜀之事。



再次諸葛亮去世後,魏帝曹睿不久病死,託孤司馬懿,魏國朝政陷入混亂,司馬懿與曹爽明爭暗鬥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機會伐蜀。景初三年(239年),曹睿病逝於洛陽,司馬懿從遼東戰場回師,快馬加鞭,星夜奔馳,見到曹爽最後一面,於是司馬懿和曹爽就成了託孤輔政大臣。



後來曹爽為了排擠司馬懿,故意進諫曹芳,讓司馬懿做了太傅,司馬懿也就是有職無權的閒散之人了。曹爽獨攬大權,橫徵暴斂,在朝堂聯絡黨羽,圖謀不軌。但曹爽還是對司馬懿不放心,於是派人日夜監視,意圖尋找藉口除掉司馬懿以絕後患,司馬懿忍無可忍,於正始十年(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至高平陵祭祖之時,發動政變,以謀反之罪誅殺曹爽,並夷其三族。因此司馬懿在曹睿死後一直到發動政變之前,都在忙於朝政,勾心鬥角,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和機會伐蜀。



高平陵政變之後,王凌因不滿司馬懿獨攬朝政,於嘉平三年謀反,欲廢曹芳,擁立楚王曹彪,司馬懿率大軍征討,王凌自縛投降,後來被誅滅九族,不久後東吳再次伐魏,司馬師率軍抵擋,司馬懿病逝。顯而易見,曹魏一直內亂不斷司馬懿根本無暇伐吳。



最後司馬懿不伐蜀,最根本的原因是留下蜀國意圖自保。曹氏三代沒有殺司馬懿都是因為司馬懿有很大用途,尤其是曹睿時期,司馬懿的最大用途就是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其實司馬懿根本不想殺諸葛亮,空城計就是一個例子,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下場也是有目共睹的。更不用說消滅蜀國,蜀國在,司馬懿英雄有用武之地,蜀國亡,曹魏也就沒什麼可忌憚的了,必然會殺掉司馬懿。因此司馬懿必然不會滅蜀,以求自保。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不伐蜀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打肯定是想打的,這輩子都想打蜀國。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司馬懿第一時間就提出趁機攻打蜀國,然而被魏明帝曹睿否決。至於原因,無非有二:


  1. 魏國沒有把握一舉滅蜀
  2. 魏國宗室擔心司馬懿坐大

先看第一點。諸葛之死的確是改變了蜀國以攻代守的格局,不過丞相把身後事安排的妥妥當當。諸葛亮指定的楊儀、費禕、姜維在日後都證明了獨當一面的能力,蜀國內部一直安穩。直到劉禪擅自啟用黃皓,才把蜀漢瞬間瓦解。

可見諸葛亮之死並未對蜀國造成致命打擊,蜀國當時的確喪失了出祁山主動襲擾魏境的能力,但依據蜀道劍閣奇險,固守一方還是有很大勝算。此時魏國貿然出擊,極有可能釀成大禍,N年之後鄧艾滅蜀,也是“奇襲”奏效,非常大的偶然性。加上東吳、遼東的掣肘,魏國的確還未到決戰時刻,曹睿在戰略判斷上絕非白痴。



第二點,曹魏宗室擔憂司馬懿坐大,這也非常關鍵。曹魏政權,自始自終是曹魏宗室與潁川士族之間的顫鬥,宗室掌治軍、士族主內政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了曹丕時代。

直到曹休、曹真、曹洪相繼去世,曹魏宗室人才斷檔,司馬懿才逐步接觸並率領軍隊。但是曹氏從未對司馬懿為代表的士族放過心,他們不可能坐視司馬懿坐大,如果讓司馬懿真的一舉滅了蜀國,司馬懿之勢力將無法壓制。退一步講,就算司馬懿取代劉禪自封川中,曹魏也無可奈何,三十年後的鐘會不就這麼幹了?

出於這兩點,曹睿第一時間否決了司馬懿西進滅蜀的提議。另外魏國形勢複雜,除吳蜀鼎立,此時遼東蠢蠢欲動,解決後患之前,曹魏始終採取守勢,無法集中力量與吳蜀對決。公元237年,曹睿派司馬懿平定遼東,但是不久曹睿本人就英年早逝。


曹睿之死,對司馬懿既是機會,也是驚雷。曹家宗室後人能力有限,對司馬懿的猜忌更加嚴重,控制手段也就越加兇狠凌厲。

同為託孤大臣,曹爽對司馬懿處處防範、處處限制,一早就把司馬懿的軍權給架空了,這期間司馬懿就是想伐蜀也沒兵可帶了。直到曹爽親自伐蜀失利,司馬懿瞄準了機會崛起,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滅了曹爽三族,才終於掌握曹魏江山。不過這時的司馬懿已近古稀之年,安頓好朝堂之後,沒過兩年就壽終正寢了,司馬懿伐親自伐蜀終成空談。


足球大玩家


凡是三國演義的忠實粉絲都知道,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是兩位英才。論智謀和戰略,諸葛亮神機妙算,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論出征實力和遠略,司馬懿能屈能伸,也是老謀深算。兩個人各有所長,他們彼此分屬不同的勢力——諸葛亮屬蜀國,而司馬懿屬魏國——因此他們實質上又是對立的,各自輔佐著自己的主公,只為統一天下。


在諸葛亮死後,大家都以為司馬懿會趁機攻打蜀國,可是他沒有,為什麼?



一、蜀國實力尚存,並不容易攻打。


諸葛亮死後,但是實力仍然存在。當時,劉禪開始主掌政權,而且蜀國內政穩定,沒有什麼動亂。


其實,劉禪並不像《三國演義》小說裡描述的那樣無能無用,在用人謀政上也是很高明的。在劉禪當政期間,任用了一批賢才,像蔣琬,費禕,姜維等等,內有賢臣外有良將,即使在諸葛死後,蜀國實力也依然不可小覷,以至於,蜀國朝政30餘年沒有發生過內亂;再加上蜀國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易守難攻,蜀國一直是固守狀態,所以,司馬懿在諸葛死後多年,也不敢貿然伐蜀。



二、魏國實際國情,無法攻打蜀國。


一是魏明帝不贊同。其實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曾上書魏明帝請求趁此機會進攻蜀漢,卻遭到了魏明帝的拒絕。


因為司馬懿已經升任太尉,功勳卓著,要是再讓司馬懿進攻蜀漢立下大功,曹叡擔心難以制衡。儘管司馬懿魏明帝的拒絕心知肚明,但是他也不能獨斷專行,還是要聽從曹叡的命令,所以,之後就再也沒有提過蜀漢的事情。



二是兵力不夠充足。就算司馬懿有心思攻打蜀國,但也得有足夠的兵力才行呀。而當時魏國的國情卻是,人才凋零,國力堪憂,況且大家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攻打蜀國並非易事,所以,只能在自己地盤防守,而無主動進攻之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沒有強大的國力和精兵強將等態勢,司馬懿也是無能為力呀。


所以,在諸葛亮死後一段時間內,在姜維出中原之前,蜀魏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誰也不主動進攻對方,處於互相防守的狀態。


三、正值多事之秋,沒有騰出時間。


諸葛亮死後,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來。


一是征討造反的遼東。諸葛亮死後的第三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起兵造反,司馬懿只得親自率兵征討,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贏得這場戰事。


二是給魏明帝送終。徵遼戰事剛一結束,沒給喘息的時間,魏明帝又給他下了個緊急詔書,說快不行了,十分想見他,命他速歸。於是,司馬懿又快馬加鞭的往回趕,總算見到魏明帝曹叡最後一面。


三是謀曹魏政權。司馬懿鷹視狼顧之輩,一直盤算著謀曹魏政權。在曹叡死後,司馬懿奉魏明帝遺詔,與曹爽共同輔佐8歲的曹芳當皇帝。司馬懿一看情況,心想:機會終於來了!於是,就開始了他的奪權之路。249年,司馬懿終於熬出了頭,把曹爽黨羽一網打盡,獨掌大權。


掌權後的司馬懿也沒有閒下來,於251年平定了太尉王凌的淮南叛亂。



雖然,最終司馬家族贏得了勝利,但在此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司馬懿就病逝了,所以,一直都未找到伐蜀的最佳時機。


其實,在司馬懿心中是有遠大抱負的,他的計劃是,先控制魏國朝政,然後再去伐滅蜀吳。只是因為種種原因,自始至終也未能實現這個理想。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諸葛亮死後,蜀國元氣大傷,可以說是攻打蜀國的最佳時候。那麼司馬懿為啥不趁火打劫,發兵蜀國呢?難道是他遵守兩國交戰,喪期不打仗的慣例嗎,還是他覺得蜀道艱難,用兵不易?

其實,兩者都不是,司馬懿沒那麼仁義,也沒有那麼謹小慎微。關鍵是魏國的魏明帝曹睿才是魏國真正的舵主,司馬懿充其量不過是他手中一顆卒子而已。

曹睿別看年輕,確有其祖父曹操的遺風。善於駕馭群臣,更有卓越的戰略眼光。諸葛亮死後,曹睿自以為從此天下太平,開始怠政,並大興土木,祈求長生不老。司馬懿是個老奸巨猾的傢伙,他有滅蜀之心,卻無諫言之膽,生怕因此引火燒身,禍及家族。

果然,有大臣勸諫曹睿不要大興土木,勞民傷財,遭到曹睿的重責。所以,諸葛亮死後,魏蜀吳難得出現了一段短暫的和平。等曹瑞死後,司馬懿忙著爭權奪利窩裡鬥,更無精力去滅蜀了。



洛水清風


司馬懿要想攻打蜀國必須有三個條件:一、司馬懿掌握著兵權,二,頂頭上司皇帝必須同意,三、蜀國動亂。而這樣的機會非常少,只出現過一次,時間點就是諸葛亮死的那一年。

公元234年,諸葛亮和司馬懿對陣五丈原,雙方都沒有出兵。諸葛亮數次挑戰和侮辱司馬懿,司馬懿都沒有出戰。是司馬懿不想出戰嗎?不是的。

許多人都搞錯了一個問題,司馬懿是畏懼諸葛亮才不敢出戰的。其實當時的情況要更復雜,沒有想象的這麼簡單。

諸葛亮在五丈原駐軍這個時間點,孫權同時出兵合肥,東、西齊頭並進,魏國危矣。而當時魏明帝曹叡可用和值得相信的大將不多,沒有辦法,曹叡讓司馬懿去迎戰諸葛亮,而自己親征孫權。

這就需要一個統籌考慮了,蜀國進攻,糧草是個弱點。而魏軍有關中平原的糧食可吃,因此沒有軍糧的憂患。所以對付諸葛亮只要熬到蜀軍糧盡就行。

吳國擅長水戰,又多次圍攻合肥。所以孫權才是最頭疼的問題。但是合肥是個堅城,只要援軍一到,吳軍沒有攻克合肥。吳軍就危險了。為什麼呢?

走水路前進容易撤退難,如果被人追著撤退,那麼許多人搞不好就要被趕入江中淹死。因此吳軍必須在魏軍救援合肥之前攻克這座城池。曹叡看透了這一點,率軍飛速前進,孫權聽到魏軍援軍快要到了,於是就趕緊撤軍。

因此,司馬懿的防守不出既有自己打不過諸葛亮的因素,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畏懼諸葛亮情緒,也有曹叡的親自交代有關。曹叡的全盤考慮就是:先打敗東方孫權的進攻,那麼西方諸葛亮的進攻就不攻自破。

後來的事情果然是這樣發展的,諸葛亮也不敢強行進攻,這邊孫權撤軍,蜀軍也不敢多待。恰好此時諸葛亮病逝,於是蜀軍就趕緊撤軍了。此時蜀軍危矣,丞相突然病故,有機可乘,而司馬懿此時又掌兵,三個條件實現了兩個,只剩下皇帝同意了,於是司馬懿趕緊上書,此進攻蜀國之絕佳良機也:

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所以說,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是著急進攻呢?可是曹叡一紙令下:不準。於是司馬懿失去了最好的機會。

那麼曹叡為什麼不讓司馬懿進攻蜀國呢?應該說曹叡的眼光還是很準的。此時蜀國還很有實力,進攻蜀國變數太多,贏的機會太渺茫。搞不好魏國還要遭殃。為什麼這樣說呢?

其實許多人對魏、蜀、吳三國的形式是判斷錯誤的,大家都認為魏國強大,蜀國和吳國弱小。其實在軍事上,尤其是局部軍事魏國是最弱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魏國國土面積大,北方要防止匈奴、鮮卑的進攻,還有遼東公孫淵的叛變。東方要防止孫權的進攻,西方要防止羌族的內亂,還有蜀國連年的騷擾進攻。因此魏國在用兵上是捉襟見肘。

魏國當時將防守的重點放到了長江北岸,以襄樊和合肥為重點,分別在襄陽和淮南屯兵數萬。而防守蜀國的兵力較少,只有上邽長駐軍兩萬而已。所以每次諸葛亮出兵祁山,魏國都要從東部調兵。

司馬懿想趁機進攻蜀國有自己的打算,因為司馬懿一直不掌兵,最多的時候是進攻新城孟達時掌兵數萬而已。而司馬懿一直夢想著掌兵,最好是執掌數萬的軍隊。這樣自己才有機會謀反嘛。

曹叡看透了司馬懿的才能和野心,因此曹叡出於防範和當時國力的考慮拒絕了司馬懿的請求,從此,司馬懿就再也沒有機會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同年,司馬懿也失掉兵權,官升太尉。公元239年曹叡病逝,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

在這五年間,司馬懿出兵去平叛了遼東公孫淵的叛亂,這次平叛其實就是司馬懿展示自己領兵才能的一次體現,也是自己發洩對曹叡不滿的一次表現。為什麼這樣說呢?

司馬懿在和諸葛亮對戰期間,總是被人嘲笑畏懼不前。司馬懿在這次平叛公孫淵期間,主動進攻,將敵方几乎全殲。這就直接打臉了那些嘲笑自己的人。

司馬懿在沒有請示曹叡的情況下,直接下令將公孫淵處斬,坑殺所有敵方士兵達七千多人,斬首敵方將領兩千多人。可謂是血腥至極。曹叡知道後也是氣憤不已。

司馬懿回來後就被朝廷派往鎮守關中,如果按照正常的情況,司馬懿還會上書要求進攻蜀國的,可是時間不等人了。公元239年曹叡突然病逝,在倉惶之間選擇了曹爽這個愣頭青和司馬懿這個老狐狸共同輔政。

隨後,司馬懿和曹爽開始內鬥,司馬懿被曹爽架空,裝病。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最高權力。隨後幾年相繼有人反叛,司馬懿忙著誅殺曹爽餘黨和王凌叛亂,無暇顧及進攻蜀國。公元251年司馬懿病逝。

司馬懿死後,伐蜀的大計沒有停止。公元263年,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制定滅蜀大計,最後在鄧艾奇襲陰平的幫助下,蜀國成都被攻破,劉禪投降。蜀國最終還是滅於司馬氏之手。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不是不攻打蜀國,相反,司馬懿著急著趁亂進攻蜀國,但是曹叡沒有同意。後來司馬懿忙著平叛遼東公孫淵,忙著和曹爽爭權,忙著搞政變,忙著平叛叛亂,最終直到司馬懿死都再也沒有機會伐蜀了。


每日趣評


在天下大亂之際,各方都躍躍欲試的發動戰爭,常常是因為在那種混亂的年代,你不去積極的兼併別人,就會被別人給兼併,各利益集團之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大家必須要有玩命的精神,否則就會淪為待宰的羔羊。

更重要的是,在創業時代,各大利益集團內部的排位還沒有定型,上升空間和機會都非常多,所以大家都相信,只要侵略戰爭取得勝利,自己就有機會品嚐勝利的果實。在這種背景下,各大利益集團在試圖侵略別人時,內部很容易達成共識。

但等到天下逐漸穩定以後,利益集團自身漸漸已經定型,很多時候都是論資排輩,這樣一來,侵略戰爭的果實,只會被少數人摘取,而絕大多數人,只能充當炮灰。而大多時候,發動戰爭最大的獲利者,通常只是皇帝或強勢的執政官。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或執政官想要發動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時,內部就很難達成共識。因為發動戰爭的結果,只會讓皇帝或執政官的權力進一步擴大,而大多數官僚和豪門貴族的利益,只會被壓縮得更小。所以,曹叡一心想大規模伐蜀,結果只有曹真上竄下跳的支持,其他人那都是紛紛反對,最後曹真只能是半途而廢。

現在,以司馬懿的家族背景、資歷和能力,如果由他率領大軍去攻打蜀國,那司馬懿對軍隊的控制顯然會進一步加深,如果司馬懿能夠成功滅掉蜀國,那他的權勢將會膨脹成什麼樣子?在這種背景下,不僅僅是皇帝曹叡,就是官僚集團和豪門貴族也會想辦法制約司馬懿的。當然,也因為司馬懿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面對諸葛亮時,永遠都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更是在諸葛亮死後,從未想過要領兵討伐蜀漢。


我是趙帥鍋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司馬懿確實沒有再攻打蜀國。這裡面其實還要說明一點,那就是諸葛亮沒死的時候,司馬懿也沒有主動攻打過蜀漢,每次都是諸葛亮打來,司馬懿被迫應戰,抵擋諸葛亮。而這個問題建立的基礎就是,原本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更加應該趁虛而入攻打蜀漢,為何卻始終沒有呢?我認為這裡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以攻為守的策略確實起到了效果。諸葛亮在蜀漢國力衰微的情況下,六出祁山,攻打魏國,雖然說的是要克復中原,恢復大漢。但是,實際上諸葛亮心裡清楚,國力差距,蜀漢是不可能滅掉魏國的,而之所以堅持攻打,那是以攻為守,以進攻讓魏國害怕,讓其不敢輕易動蜀漢。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每次諸葛亮來,魏國那是如臨大敵,曹叡都非常害怕。而諸葛亮死了,對於曹叡來說,那是鬆了一口氣,慶幸還來不及,更不敢去攻打了。因此,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沒有機會去攻打。

第二,曹叡在時,司馬懿無能為力。對於司馬懿領軍,曹氏家族一直很是防範,尤其是皇帝曹叡,還有曹爽等親貴,時刻防範司馬懿。在諸葛亮攻打時,用司馬懿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諸葛亮死後,對於曹叡來說,那就高枕無憂,因此不會讓司馬懿繼續建立功勳,繼續領軍。所以,諸葛亮一死,司馬懿就被剝奪了軍權,所以當時即便是司馬懿有建功立業,攻打蜀國的意圖。曹叡和魏國朝廷也是不會允許的,司馬懿有這心都無能為力了。

第三,曹叡死後,無暇他顧。而曹叡駕崩後,司馬懿開始密謀奪權,在進行政治鬥爭。先是裝病幹掉了曹爽,接著不斷率軍平定各地的叛亂,還要在朝廷殺害異己,可謂是忙得很。對於此時的司馬懿來說,穩定內部,坐穩江山,掌握權力是最重要的。因此,這一時期,司馬懿不但無暇攻打蜀漢,連東吳都沒主動招惹。把主要經歷都放在消滅反對者,扶持自己兩個兒子上面。以此鞏固司馬家的政權,為兒子奪位創造條件。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自古都是攘外先安內。在司馬家族徹底掌握政權後,就立刻開始了攻打蜀國。所以,題目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不攻打蜀漢,並不是因為不敢,而是不能。


歷史真相背後


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司馬懿被魏明帝召見,司馬懿為何嚇出冷汗》:

公元234年諸葛亮再度北伐,可是這一次卻成為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由於司馬懿早有準備,加上諸葛亮軍務沉重,終於諸葛亮病倒在了五丈原。而諸葛亮這一病就在也沒有起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同司馬懿的決戰中,司馬懿笑到了最後。並且蜀國這個時候虛弱不堪,面臨這樣的重大損失,蜀漢簡直是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但是這時候司馬懿卻沒有發兵趁機入蜀。

諸葛亮司馬懿

其實諸葛亮病逝之後,蜀漢人心惶惶,這個時候正是攻打蜀漢的最好時機,但是司馬懿卻選擇了撤兵。這背後自然是有考量的,因為畢竟涉及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一旦司馬懿發兵蜀漢,拿下來了會被懷疑有野心,拿不下來也會被問罪。而造成這種困境的根本就是諸葛亮病逝了,司馬懿的作用被大大的降低了,所以司馬懿選擇撤兵,不過這也會被懷疑,只是過失可能會小點。

而司馬懿撤兵之後,魏明帝還是單獨召見了司馬懿,當時司馬懿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司馬懿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十分害怕魏明帝抓住了自己的把柄。這場召見司馬懿的顧慮是十分多的,畢竟魏明帝要殺司馬懿,只是需要一個莫須有的罪名。不過司馬懿處理的比較好,從其撤兵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撤兵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魏明帝

司馬懿當年空城計的時候,其實司馬懿應該也是知道的,畢竟當時已經有人提出帶兩千兵士去打探究竟,但是司馬懿馬上回絕了。因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尤其是司馬懿。如果當時司馬懿捉了諸葛亮的話,那麼司馬懿註定不可能再有執掌大軍的機會,朝廷不會讓司馬懿有討伐蜀漢的機會,更會就此讓司馬懿離開兵權,所以孔明在,司馬懿的價值才能體現。

司馬懿

所以諸葛亮死後,面對魏明帝曹叡的單獨召見,司馬懿緊張不已。當北問及為何撤兵時,司馬懿立刻解釋為蜀漢根基尚在,而且蜀漢易守難攻,恐怕會空耗國力。其實當時司馬懿明白自己可以滅蜀,但是這樣做的話是魏明帝所不願意看到的,蜀漢真讓司馬懿拿下來了,那麼要麼司馬懿自立於蜀漢,要麼交給曹魏,然後自己等待被罷免兵權,當一個沒有空有虛名的侯爺。

曹操司馬懿

三國最後能夠歸晉,少不了司馬家的隱忍,司馬懿此人雄才偉略,但是卻一直沒有暴露出一點野心。曹操在世的時候,司馬懿一直隱藏自己的才能,一直等到曹操去世,司馬懿才開始展現自己的能力。等到曹魏內部混亂時,司馬懿便立刻出手,一次便把曹魏那一幫人給收拾乾淨了,從此司馬懿開始了把持朝政,這種人實在是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