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黎明為何是四大天王之首?


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立即反映到這又是要引起各自的粉絲罵戰了,不過這也不新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大天王的粉絲各自為營,不僅天天罵,甚至打起來的都有。

就比如周星馳的電影《破壞之王》中,恰逢張學友演唱會,有位黎明的粉絲在售票現場大呼“我愛黎明!我愛黎明!”結果被群毆。


這並不是喜歡黎明的都要被群毆,而是說當年四大天王的粉絲,真的是太瘋狂了。

相比於現在,那些小鮮肉的鐵桿粉絲,作出的一些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當年四大天王火的時候,也是小鮮肉。

題主問到這個問題,我就當你是真的以討教知識的心態來提問的吧。


黎明在香港,確實是最火的一個,除了自帶光芒(四大天王都自帶光芒)之外,黎明最受歡迎的地方就是高富帥,在四大天王中他最高,而且也最帥。

香港樂壇在九十年代,有這麼一句話“紅不過黎明,帥不過黎明”。

就連我小時候,在內地,新世紀,都偶爾能聽到人說,你能長得多帥?還能比黎明帥啊?

當然,在唱歌方面,黎明是比不上張學友的,說句實話,張學友可以說是唯一一個不靠顏值,光憑唱功進四大天王的。另外,很喜歡張學友的《痴心的我》,也是因這部陳慧嫻唯一一次觸電,而喜歡上聽陳慧嫻的歌,是不是有點扯……

另外,郭富城在當年也是火得一塌糊塗,他的城式髮型,被無數人競相模仿。

而且郭富城的顏值在當年簡直逆天,可以秒殺現在一切小鮮肉,最主要的,郭富城的唱功也不低,大家可以體驗一下,邊跳勁舞邊唱歌的感受。

劉德華是四大天王最勤奮的一位,高頻率拍戲,高頻率唱歌,四大天王在內地火了之後,劉德華是當之無愧的四大天王之首。


說實話,四大天王我都很喜歡,喜歡張學友很用心演的和很用心唱的歌,喜歡黎明的文藝片和歌曲,喜歡劉德華的精品電影以及演唱會還有那些金曲,喜歡郭富城的抒情歌和勁舞!

最後,貼一張四大天王的照片,他們已經不再競爭了,大家就別再比來比去的了。


魏青衣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認知誤區,黎明並非四大天王之首,這麼說純粹是在給黎天王招黑!



平心而論,四大天王只是這麼一個“榮譽稱號”,並沒有什麼所謂的“四大天王之首”這一說。

張學友是實至名歸的歌神,劉德華是綜合天王,黎明是人氣天王,郭富城是舞王。如果真的要強行推出一個天王之首的話,那也應該在張學友和劉德華之間產生。

四大天王最初成軍的初衷,是為了褒獎和扶持張劉黎郭4人在香港歌壇的崛起。



80年代下半葉,譚張爭霸結束,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相繼退出頒獎禮,香港歌壇亟需有人來扛大旗、承正統。

彼時正值張劉黎郭在歌壇上最受歡迎,順勢成為繼譚張梅陳之後的新一代歌壇霸主。

90年代初,黎明確實非常火,在顏值即正義的娛樂圈,他的火爆程度甚至高過張學友和劉德華,所以香港人才會有“你紅,能紅得過黎明嗎”的說法!



但是,紅並不能表明他就是四大天王之首。歌壇上有張學友,影壇上劉德華和郭天王的成績都要比黎明亮眼。

其實,黎明在許多場合都表示過,自己並不喜歡“天王”這個稱號,感覺這是一個枷鎖,寧願退位讓賢。最先退出歌壇頒獎禮,給新人騰位子的也是他。

所以說,“四大天王之首”這些虛名,他並不會在意。


好歌獻給你


最早聽到香港“四大天王”的名號,還是在遙遠的初中年代,在那個資訊異常不發達的年代,四大天王的歌曲呼嘯而來,在校園裡、大街上響徹了太久。再後來,做了八卦媒體人,進行了一番小小的知識考古,“四大天王”大約在1992年蔚然成形,最早應該是《東方日報》命名,再經過香港最具有影響力的演藝界大佬邵逸夫的加持下,黎明與劉德華、張學友、郭富城的天王之路,迄今已然走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看起來他們依然將保持這一橫亙香港的美名。多少後來人,不知所蹤。回望四大天王的電影之路,最初,四大天王的本職是唱歌第一,演戲次之,如今他們當然是電影第一,張學友除外。他們都有著偶像、明星、演員的多重角色,而黎明率先成為類型片導演。

無論是作為觀眾還是粉絲,深處何地,對於四大天王的信息接觸,總是相對特別的,在相當長時間內,四大天王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系統,為他們彼此之間的競爭與合作承擔著平臺作用。四大天王之中,成名最早的當屬劉德華,他足夠勤奮,從TVB到永盛、銀河映像再到博納,他幾乎與所有的電影公司、主要的導演和演員有過合作,不愧勞模稱號。在做演員之外,劉德華也多次組建電影公司,擔任出品人,推出過陳果、甯浩等新導演。張學友的事業重心並非在電影,早期演出過性格爆裂或喜劇角色,近年來漸漸有雅痞的風格。郭富城成名最晚,以舞蹈見長,近年來則以電影為主。從香港到內地,四大天王的影響版圖,令觀眾歎服於時間並不曾讓他們成為過客。

回到1990年代初期,黎明和王菲是以“北京因素”在香港的藝人,大家各有不同來源的小道消息來傳播著。《人在邊緣》到《甜蜜蜜》,《三更》到《無間道》,《玻璃之城》到《十月圍城》,黎明的帥氣和懵懂兼而有之,分明帶著與香港不太一樣的面容,而“金句王”的稱呼絕對“出賣”了黎明特別的性格。黎明不是那麼香港,是跨地域的、視覺欣賞系統的、特別的發聲者。任何人只要能夠連續不斷的貢獻“金句”,就一定是與時代既親近又旁觀,兼具娛樂圈諷喻功能的“他者”,黎明又不純粹是他者,他是香港-內地演藝圈的重要參與者,是以互文出戏在周星馳、王晶和吳彥祖等電影中的“形象”。

黎明導演的《搶紅》,是四大天王以商業片電影導演身份的第一次。《搶紅》中一瓶神秘的紅酒、一個獨特的配方、一出奇情跌宕的故事,紅酒作為麥高芬,始終牽連著黎明、張涵予、王耀慶等兄弟的心靈、友誼和慾望。《搶紅》是技術要求很高的動作片,主要內容發生在浪漫之國的法蘭西,我們甚至可以把《搶紅》故事與“四大天王”的往事與近事做壓縮式的虛擬對比,他們在相互競合、隔空召喚,由此而為,他們一起獲得了更多的機會、賞識與榮耀。《搶紅》是屬於男人的故事,有關榮耀,有關歲月,有關緣分。


雲飛揚看電影


四大天王曾經給七零八零後帶來非常美好的記憶,像煙花一樣最美的凋零也最快,黎明是其中最早紅,最快落,跌的最狠的一個。

1)黎明在四大天王中綜合素質最高,當年也曾呼聲最高,可是敗落的也是最快,他的歌曲留給歌迷的幾乎很少,演唱公司也沒有太大起色,唯一轟動的就是與樂基兒結婚,買房買車敗光近十億家產,最終落得兩人分手。



2)張學友以歌聲見長,《吻別》、《一路上有你》等歌曾經膾炙人口,幾十年來也是以歌唱為業,還舉辦了環球演唱會,如今兩個女兒都出落成大姑娘了!


3)郭富城是舞跳的最好的,曾獲“亞洲舞王”稱號,最近幾年在電臺做綜藝節目的導師或評委,放棄了同居十幾年的女友與模特結婚,如今有了可愛的女兒。

4)四大天王中成就最高的是劉德華,他成功的同時影響了兩代人,歌曲出的最多,而且歌舞都是親力親為,與歌迷的互動也是毫不含糊,


如今在歌唱、演藝、影視公司幾方面四面開花都獲得了不錯的業績,畢竟年紀不饒人了,去年曾經在舞臺上累到唱不出聲,現在女兒也已經該上學了!


黃蜂二師兄


這個問題好傻逼 黎明最開始和華仔並稱樂壇雙子星 後來加上張學友 被稱為樂壇三劍客 然後電視劇 人在邊緣 今生無悔 連著兩年獲得收視率冠軍 連紅的發紫的溫兆倫都要給黎明配角 那個時候黎明已經是最紅的明星沒有之一了 黎明也是唯一的沒有封為四大天王之前就獲得了收視率冠軍和 唱片IFPI銷量冠軍的 他不當選 試問誰有資格當選 在整個四大天王時期 黎明是獲獎最多的天王 拿獎拿到手軟 當時是黎明和學友在樂壇競爭獎項 和華仔競爭人氣 電影方面 也有 都市情緣 甜蜜蜜 半生緣 玻璃之城等經典電影 慈善方面更是華人明星中第一人 第一個擁有聯合國護照 第一個亞洲人獲得的國際慈善大使 受聯合國秘書長親自接見任命 隨著99年 黎明第一個退出香港頒獎禮 宣告了四大天王時代的結束 黎明也專注於慈善和幕後培育新人以及公司 請問這樣的人不是天王 誰敢稱天王?


trueman847372


91之前是劉德華,因為他年紀大出道早,樓的滑自己都說嚴格算他和其他三個不是同一代的。92到95是張學友,沒辦法,嗓音好。96~99是黎明,到後面歌壇差不多打平張學友,吊打其他兩個。99年黎明退出,00年張學友跟著退出。其他兩個開始補獎。

黎明:唱歌,四次金曲金獎,打平張學友,要是99年不巔峰退出,超越張學友板上釘釘,96到98黎明已經開始壟斷了,99.00.01.02幾年也是黎明最大賣,整個夜店全是黎明的電音歌曲。只是他不再去領獎。

演戲:四個裡最早拿影帝

身家:四個裡最有錢,離婚賠8億,公司老闆,投資人。

幕後貢獻:開公司挖掘培養新人,衛蘭,李廷啥的都是他培養的。

公益:各種大使,聯合國護照等。他跟馬雲?

顏值氣質:吊打一個時代。

創作:很多mv導演都是他,導演名L.L,就是他。

做過很多曲,他的筆名是天朦光,暗指黎明。寫過的歌有我的感覺,有情天地,我的另一半,簡愛,願你清楚我的心,最美時光,晨曦,夢境,熱舞一族,24小時,愛的諾言,我眼中的天堂,從過去到永遠等,不一一列了,可以去找,都很好聽細膩。作曲都是天朦光。另外三個會作曲嗎?

90年代後期媒體還搞了個評選,把黎明列為天帝,排在四大天王之上,黎明拒絕了。

只不過他低調,巔峰退出做幕後,寫過那麼多歌也不高調。要是換成牛的滑,該吹成什麼樣


雲麟14937704


曾經在香港有這麼一句話,你紅還能紅的過黎明!這麼一句話說明黎明曾經在香港的確很紅。但是黎明在內地貌似就沒有其他幾位“天王”紅了,作為八零年的我,聽過很多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的國語歌,而黎明最紅的時候國語歌少的可憐!


能叫上名字的國語歌也就是(今夜你會不會來)後來也出了不少國語歌,但是傳唱度不及其他幾位“天王”的歌!劉德華的(來生緣)張學友的(吻別)郭富城的(對你愛不完)曾經在大街小巷都能聽到傳唱度很高。而黎明的國語歌很少,能聽到的也不多傳唱度也不行!
影視作品也是,我看過不少劉德華的電影,張學友的也看過,郭富城的也看過
,說句心裡話黎明的電影我真沒看過!因為小時候我們都是在錄像廳看電影,那時最多的是劉德華的電影張學友和郭富城都相對比較少,而黎明的電影在錄像廳根本就沒有!

在香港黎明曾經的確很紅,外表清秀溫文爾雅給人一種白馬王子的感覺!也出過不少拿獎的粵語歌。但是在內地黎明的影響力卻不及另外幾位“天王”,要說黎明是“四大天王”之首有點牽強!


煙淡而無味


黎明,演戲跟唱歌都是很棒的藝人!作為香港四大天王之一,拿過金馬影帝,拿過金曲金獎、拿過最受歡迎男歌手,壟斷90年代的廣告歌,身兼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親善大使,香港公益金名譽副會長、 香港深圳社團總會名譽會長等職務。除了“四大天王”黎明還有一個標籤是“慈善天王”。

1998年正值事業巔峰的黎明突然宣佈退出香港樂壇頒獎典禮,把機會留給更多的年輕人。次年,張學友也宣佈不再領獎,四大天王宣佈“解散”。四人只剩劉德華與郭富城還再繼續角逐各大頒獎典禮。

黎明的歌唱事業,1985年獲得碧泉新星大賽冠軍,並由此進入演藝圈。1989年為電視劇《回到唐山》唱主題曲《恕未從俗》,1990年發行首張專輯《LEON》。1993年獲得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獎。1994年獲勁歌金曲金獎。1995年獲得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手獎。

1996年起連續三年獲得勁歌金曲金曲金獎。演唱過《今夜你會不會來》、《兩個人的煙火》、《你讓我忘》、《看上她》等國語歌曲;《我這樣愛你》、《情深說話未曾講》、《全日愛》等粵語歌。1998年,黎明在紅磡體育館演唱會上宣佈退出所有香港樂壇頒獎典禮。

在電影方面,黎明1987年出演首部電視劇《男兒本色》。1989年TVB將黎明雪藏,後到臺灣中視發展。1990年返港重歸TVB,1990年因主演電視《人在邊緣》而走紅。

2002年憑藉《三更之回家》獲得第39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2005年《大城小事》獲得第7屆長春電影節最佳男主角。

1999年首次擔當導演拍攝歌曲MV《酸》,以導演身份拍攝過《全日愛》、 《喜》、 《重愛輕友》、 《搞破壞》等40多支音樂MV。

1991年創辦百仕活娛樂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創立A MUSIC唱片公司。挖掘和提攜了陳小春、楊千嬅、光良、衛蘭、李治廷、文詠珊等年輕藝人。

慈善事業,黎明是個熱衷公益慈善的人,自小接受的精英教育使他具備極高的修養和素質,1992年北京四場輝煌的演唱會他的所有收入全部捐給了北京做建設。黎明每年都參加太陽計劃,參加慈善籌款義演,參加香港公益金等公益活動。

更是在1995年就成為聯合國兒童慈善大使,1996年前往非洲落後貧瘠的盧旺達,親眼看到那裡人們生活的落魄,那裡的孩子骨瘦如柴,條件惡劣,黎明說電視上播出的那些片段還不是他看到的最悲慘的。

1993年,十大中文金曲為四大天王頒發了“慈善天王”四個大字,由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頒發,當時手裡拿著“善”的黎明,真正的做到了“慈善天王”這個稱號。

他身兼香港公益金董事、名譽副會長、香港深圳社團總會名譽會長、華菁會名譽主席等職務。

2003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發榮譽勳章。2009年獲頒銅紫荊星章。1995和2010年,獲UNICEF總部頒發,紅色特使級和領使級聯合國護照。

比起其他三位活躍在熒幕前的“天王”,黎明似乎更喜歡甘做綠葉,並且對於“天王”這個大帽子,黎明也顯得較為排斥。

“四大天王作為一個名稱,會永遠存在,但我覺得它是用來開玩笑的,別人叫我黎明最開心,叫天王最難受,現在又是什麼小天王、小天后,這是沒什麼用的,或許從包裝和宣傳上講,這樣的稱號不單單對於我們四個人,也對於整個香港樂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長達10年的時間我們四個人包攬了大部分的獎項,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後果,不如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年輕人,所以後來我決定退出頒獎禮。”

不追名逐利,不隨波逐流,有著自己人生規劃的黎明,說他是一位成功的藝人,不如說他是個統籌大局不緊不慢的成功商人。


文娛視野


這個得先說清楚四大天王各自的由來:

這四個字代表了香港流行樂壇的鼎盛時代正式拉開了帷幕,這四個人也帶動了香港流行樂壇乃至香港娛樂業最後十年的輝煌。當然輝煌過後,這四位的故事卻並未完結,時至今日,這四位仍然以不同方式影響著華語娛樂圈。

在上篇文章裡我說過,“譚張爭霸”其實本不該存在,唱片公司、媒體、各個利益集團以及狂熱歌迷的共同推動造就了這個樂壇現象。但相對於“譚張爭霸”,“四大天王”以當時的視角來看卻是更加違和的存在,單從唱功實力上說,也就張學友夠得上天王的稱號;劉德華在80年代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影視方面,雖然出過不少唱片,但是在90年以前一直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剩下那二位在整個80年代還是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黎明在89年時更是被TVB雪藏,前途堪憂。如果把時間拉回到89年,當時恐怕沒有人能想到,這四位會引領香港流行樂壇最後10年的輝煌。

1990年,一個比較神奇的年份,因為正是在這一年,未來的“四大天王”迎來了各自事業上的轉機,為以後成為天王奠定了基礎。前文說過,90年“譚張爭霸”已經結束,兩位天王“一隱一退“的結局也讓香港流行樂壇出現了巨大的真空,而張學友和劉德華可以說就是這個真空的直接受益者。

前文說過,經過一年的事業低潮後,張學友在89年已經開始恢復元氣,而“譚張爭霸”的完結,也讓唱片公司急於推出新的主打歌手,張學友抓住了這個機會,憑藉著89年12月份的專輯《只願一生愛一人》,在90年奠定了自己在香港流行樂壇的地位;

而劉德華就屬於那種“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典型,劉德華在85年就開始推出自己的音樂專輯,但是一直都不被業界認可,其聲音也被說成是“公鴨嗓”;後來在一部電影的片場遇到自己音樂事業上的一大貴人,那就是林子祥。林子祥被劉德華的對音樂的誠意和勤奮打動,開始對劉德華進行聲樂上的指點,使得劉德華在發聲、換氣等音樂技術方面有了不小的進步;與此同時,勤奮的劉德華仍然堅持每年發佈唱片進行音樂上的輸出,終於在1990年迎來了自己音樂事業上的春天。在這一年劉德華的兩張專輯《可不可以》和《再會了》取得了十分不錯的市場反響,劉德華本人更是獲得了該年度的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男歌星獎,劉德華的音樂事業和樂壇地位在這一年開始起飛。

相對於張學友和劉德華,餘下的兩位天王在這一年的轉機就頗具故事性了。先說黎明,89年在拍攝電視劇《晉文公傳奇》期間,黎明引起了該劇導演和部分演員的不滿,因此在該劇殺青後,黎明被TVB雪藏,前途堪憂。可就是在90年,黎明與劉青雲、黎美嫻合作主演電視劇《人在邊緣》火爆熒屏,黎明也憑藉這俊朗陽光又帶著一絲憂鬱的形象風靡香江兩岸;電視劇火爆讓黎明的人氣飆升,唱片公司也趁熱打鐵,在同年為黎明推出音樂專輯《相逢在雨中》,憑藉著這張專輯黎明獲得了十大勁歌金曲最受歡迎新人獎,從此在香港樂壇站穩腳跟;但是,黎明的爆紅在一定程度上也擋住另一位實力唱匠的巨星之路,這位時運不濟的人就是李克勤。李克勤在香港樂壇剛冒頭的時候可以說是順風順水,在當時譚詠麟和張國榮不約而同地將其點為自己的接班人,而李克勤本人的聲線也和譚詠麟比較接近,在89年李克勤已經是萬眾矚目的新秀了,在譚張爭霸之後也被寄予了厚望,可是黎明的爆紅卻終結了他成為天王的可能。當時,李克勤、張學友和黎明同屬於寶麗金唱片公司,而在91年因為張學友和黎明的爆紅,寶麗金唱片公司決定將資源主要投入到這兩位歌手身上;向張學友投入資源,這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他的資歷和唱功就在那擺著,讓人服氣;可黎明就不一樣了,黎明無論在資歷和唱功上相比於李克勤還是要差一些的,可是唱片公司可不管這些,用時下的話說,唱片公司也是要認流量的,因為流量就是錢啊;而這種“認錢不認人”的方式無疑也深深傷害到了李克勤,無奈他轉投到其它唱片公司,雖然後來也出過不少好歌,但是其本人一直徘徊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樂壇殘酷,命運無常,可以這麼說,李克勤就是四大天王時代的一個犧牲品。

再說說郭富城,郭富城最開始是作為TVB的舞蹈藝員踏入娛樂圈的,因為舞藝出眾,後轉入無線藝人培訓班,畢業之後也出演了多部劇集,在劇中也基本是一些龍套角色,發揮的空間有限,一直也是不溫不火。就這樣在香港演藝圈不被重視的郭富城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去臺灣發展,事實證明也正是因為這個決定導致了他日後的星圖坦蕩。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同樣是在90年郭富城也迎來了他自己的轉機,可估計連他自己都想不到,他的爆紅竟然是因為一則廣告。 90年郭富城在臺灣拍攝了一則光陽機車DJ1-RR的廣告,憑藉著在廣告中騎著摩托車的飄逸帥氣的形象,郭富城開始為大眾所熟知;也同樣因為這個廣告,他被福隆傳播公司看中,招入旗下;同年9月,在對郭富城進行短期的聲樂訓練後,公司趁熱打鐵為其推出首張國語大碟《對你愛不完》,飄逸帥氣又搭配勁歌熱舞徹底迷倒了萬千青少年,就在這一年,郭富城開始爆紅。

91年,張學友、劉德華、黎明三人在各大音樂頒獎典禮上可以說是風光無限,也正是因為這樣,三人開始被人稱為香港流行樂壇的“三劍客“,不過這個稱號也就被叫了半年。因為1992年,郭富城從臺灣殺回來了!91年郭富城繼續推出兩張經典國語大碟《我是不是該安靜的走開》、《到底有誰能夠告訴我》,市場反響依舊火爆,並奪得1991年香港電臺十大中文金曲“最有前途新人金獎”;92年初,郭富城從臺灣載譽歸來,以歌手的身份返回香港發展,用句時下流行的話說,郭富城在這兩年裡成功實現了”彎道超車“。同年,香港發行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便用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來描述4人,這個名稱也被民眾廣為接受,就這樣,善於製造話題的香港娛樂圈在譚張爭霸之後又成功製造了四大天王這麼個大IP,這個大IP也幾乎左右了香港流行樂壇90年代的發展;四人合力,你追我敢,也終於把香港的流行樂壇帶到了鼎盛時代,當然這也是香港流行樂壇最後的輝煌。

說到這裡有人會問了,為什麼是這四個人把香港流行樂壇推到了鼎盛的時代,為什麼又說這是一段最後的輝煌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四個字就可以概括:歷史進程!在譚張爭霸時期,香港的流行文化也在對大陸地區進行著輸出,但是這個規模畢竟有限,而且這種有限的輸出在89年又被打斷了,這就導致了譚張爭霸時期的那批歌手在他們狀態最好的時候無法拓展大陸這塊市場,這就使得這批歌手在內地的影響力受限,可四大天王時期卻不同了;92年,總設計師南巡講話之後,大陸這邊確立市場經濟的地位,同時也堅定了改革開放的政策不動搖,一個愈加開放的大陸展現在了香港娛樂圈的面前,而92年又恰好是四大天王稱號的形成之年,四位也都處在事業的黃金時期,一個開放的大陸又是一塊潛力無限的市場,就這樣,四大天王的影響力得以向大陸輻射;而也正是一個愈發開放的大陸使得港臺流行文化得以進入,港臺流行文化也深深刺激和影響到了大陸本土的一批藝人以及流行文化的從業者,這批人從模仿開始,逐步摸透流行工業的運轉規律之後創造出了大陸自己的流行文化,畢竟土生土長,自己人瞭解自己人,在大陸自己的流行文化成熟之後,大陸與港臺體量上的差別,以及香港流行文化在創作上的短板就凸顯出來,這些都直接導致了香港流行樂壇的式微。當然這是個比較深的課題,為了行文,我在這裡就不做過多展開了。

那麼四大天王的時代是什麼時間結束的呢?有人說是從99年張學友和黎明宣佈不再參加音樂頒獎典禮開始,四大天王的時代就結束了;也有人說,四大天王在2003年4月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合唱張國榮的《當年情》,這一刻四大天王的時代結束了,因為這首歌與其說是在悼念張國榮,不如說是在哀婉香港娛樂圈的輝煌不再;不過在我看來,四大天王作為一個時代符號,只有在不同時期影響力不同,還真談不上時代終結;在整個90年代,有許多歌手被稱為“第五天王“、“天王殺手”,甚至有另立山頭的“四小天王“、”臺灣四大天王“等等,我們暫且不說這些稱號的傳播程度和四大天王這個稱號傳播度的差距,單看這種命名方式都是按照”四大天王“為參照物,你就足以看出這四位的影響力;從92年至今,已經過去了整整26年,時至今日,這四位仍然在不同程度的影響著當今娛樂圈(學友在繼續自己歌唱事業的同時成了表情包和警察、劉德華和郭富城在電影領域都是成績斐然、至於黎明嗎,他還是四大天王),單從時間這個維度上去看,當下的明星又有幾人能做到?


商業故事研究會


個人感覺在香港,韓國等地區黎明確實比劉德華要有人氣,內地不如劉德華,主要是那時多數以廣東歌為主,93之後劉德華國語專輯發行量偏多,穩穩的拿下內地的市場,不過自從黎明93年拿下劉德華想繼續擁有的最受歡迎男歌手之後就開始進入了上升階段,不斷突破自己,反觀劉德華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黎明接二連三的拿一些大獎,比如和張學友獲得含金量最高的,每人四首的金曲金獎,這個獎項劉德華和郭富城一直沒有得到過,每年的十大勁歌頒獎典禮就能看出來,紅海佔據了大部分場館位置,說句誇大其詞的話,真的是黎明一直壓制是劉德華,一直到黎明99年的紅館演唱會上宣佈不再領取任何獎項,急流勇退,給新人讓位讓後輩有機會拿獎,接著張學友也發表言論不領獎,從此四大天王共同領獎的時代結束,黎明慢慢轉做幕後,低調的做著慈善,運營著經紀人公司,開自己的唱片公司,力捧新人,畢竟他不再需要那些曝光率了,給人感覺黎明不紅了,華迷請不要激動,我說的是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